安徽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
JJF(皖)226—2025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规范
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Wireless Electronic Crane Scales
2025-01-09 发布2025-03-01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归口单位:安徽省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合肥市计量测试中心
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
本规范委托安徽省衡器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冯启明(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张辉( 合肥市计量测试中心)
高海青(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胡杨(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金海骅(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
参加起草人:
孙鑫(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姚瑶(合肥市计量测试中心)
张龙(合肥市计量测试中心)
关飞宇(安徽永成电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JJF(皖)226-2025
I
目录
引言........................................................................................................................................... II
1 范围..........................................................................................................................................1
2 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概述..........................................................................................................................................1
5 计量特性..................................................................................................................................2
6 校准/核查条件..........................................................................................................................2
7 校准/核查项目和方法..............................................................................................................3
8 校准结果..................................................................................................................................5
9 复校时间间隔...........................................................................................................................6
附录A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核查)记录(式样) .......................................................... 7
附录B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证书内页(式样) ...................................................................9
附录C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误差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0
JJF(皖)226-2025
II
引言
本规范以JJF 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 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
示》、JJF 1071-201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为基础性系列规范进行制定。
本规范主要参考JJG 539-2016《数字指示秤检定规程》、JJF 1834-2020 《非自动衡器
通用技术要求》和GB/T 11883-2017《电子吊秤通用技术规范》编制而成。
本规范为首次制定。
JJF(皖)226-2025
1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范围不超过15t 的具备数据无线传输功能的电子吊秤,无线传输式
电子吊秤(以下简称电子吊秤)使用远程校准平台实现在线校准/核查。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以下文件:
JJG 539-2016 数字指示秤
JJF 1094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
JJF 1834 非自动衡器通用技术要求
JJF 2050 无线电子秤校准规范
GB/T 11883 电子吊秤通用技术规范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3.1 远程在线校准/核查remote online calibration/verification
校准人员通过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等技术实施的校准/核查活动。
3.2 远程校准平台remote calibration platform
可向电子吊秤发送远程校准指令,并对远程校准数据和结果进行采集、存储、分析、
汇总、处理的软件系统。
4 概述
电子吊秤是对处于自由悬吊状态下的被称物品进行称量的装有电子装置的衡器,其主
要特点是与被称物之间至少有一处是柔性或活动连接,以确保称量时处于自由状态,且传
感器与被称物处于串联状态。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是一种利用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
等技术,实现远程校准、在线质控、数据智能采集、实时分析、状态异常报警等功能,并
能够与物联网终端等进行数据交换的电子吊秤,其网络结构如图1 所示。
JJF(皖)226-2025
2
图1 网络结构图
5 计量特性
5.1 最大允许误差
电子吊秤任何单次测量的示值与对应输入的标准载荷参考量值之差不应超过表1 所示
最大允许误差。
表1 最大允许误差
最大允许误差
用检定分度值e 表示的载荷m
中准确度级
±0.5e 0≤m≤500
±1.0e 500<m≤2000
±1.5e 2000<m≤10000
5.2 数据传输迟延
校准平台与电子吊秤之间的指令、数据传输不应大于1s。
6 校准/核查条件
6.1 校准/核查环境条件
6.1.1 校准环境条件
电子吊秤应在远离下沉气流、无强电磁干扰的条件下进行,温度:(-10~+40)℃;湿
度≤80%RH。
6.1.2 核查环境条件
电子吊秤应在远离下沉气流、无强电磁干扰的条件下进行,温度:(0~+30)℃,温
JJF(皖)226-2025
3
度变化不超过5℃/h;湿度≤80%RH。
6.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6.2.1 测量标准
a)所用标准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 其误差应不大于中准确度级电子吊秤施加载荷下最大允许误差的1/3;
—— 具备鉴别阈检测功能,可实现分度为0.1d的连续加载。在承载器上放置定量的标
准载荷和10个0.1e的小砝码,然后依次取下小砝码,直到示值I 确实地减少了一个实际分
度值而成为I - e 。再放上一个0.1e的小砝码,然后再轻缓地放上1.4d的砝码,示值应为I +
e 。
b)所用计时器应满足以下要求:
分度值不大于0.1s的计时器。
6.2.2 其他设备
其他设备包括:
a)分度值不大于0.2 ℃的温度计;
b)准确度不低于5% RH的湿度计。
7 校准/核查项目和方法
7.1 校准/核查项目
示值误差和重复性。
7.2 校准/核查方法
7.2.1 校准/核查前准备
7.2.1.1 检查被校电子吊秤的外观及附件,秤的外观应具备规格型号、制造厂名、设备编
号等标志,无影响工作的机械损伤,工作附件齐全。核查时,该项不需要检查。
7.2.1.2 通电前,检查被校电子吊秤各操作部件是否灵活,通电后被校电子吊秤的显示部
分应能正常显示,其称重原理如图2 所示。
JJF(皖)226-2025
4
图2 称重原理图
7.2.2 校准平台功能检查
7.2.2.1 检查校准平台与电子吊秤的链接通讯是否正常,在校准平台上发出校准指令,观
察电子吊秤的指令反馈;
7.2.2.2 使用电子吊秤吊起一定重量的物体,观察电子吊秤指示值与校准平台示值是否一
致,指令及示值传输延时不应大于5.2 的要求;
7.2.2.3 在承载器上进行3 次不小于10d 的加载,在加载完成瞬间开始计时,当指示器端
示值第一次达到最终稳定示值时停止计时,计算三次计时的平均值,结果四舍五入到整数,
作为电子秤示值响应时间。
7.2.3 示值误差
7.2.3.1 应在需校准的称量范围内均匀选取测量点,至少需有3 个不同的试验载荷点,建
议包括零点(或零点附近的点)、常用秤量点、最大秤量点。根据客户的需求可增加测量
点。在每次测量前,应将电子吊秤示值置零,在电子吊秤挂钩处逐级施加载荷,直到最大
载荷点。测量时在每一级载荷达到后,保持一定时间,保持时间一般取30s,随后卸载至
零载荷。
进行核查时,每个试验载荷点需进行3 次测量。
7.2.3.2 示值误差测量结果
电子吊秤接入远程校准平台,通过远程校准平台发出远程校准/核查指令,电子吊秤通
过物联网无线传输到校准平台,远程平台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汇总和处理,对于每一
个试验载荷,用式(1)计算示值误差(E),并将其同步显示在物联网终端上。
E = I - L (1)
式中:
JJF(皖)226-2025
5
E —— 示值误差,kg 或g;
I —— 电子吊秤示值,kg 或g;
L —— 标准器示值,kg 或g。
7.2.4 重复性
按本规范6.2.3.1 的方法,重复测量3 次。根据每个测量点试验载荷的示值误差计算重
复性,用式(2)计算。
R = Emax-Emin (2)
式中:
R —— 重复性,kg 或g;
Emax —— 示值误差最大值,kg 或g;
Emin —— 示值误差最小值,kg 或g。
7.2.5 鉴别阈
施加1/2Max 标准载荷或者选择常用秤量点于电子吊秤,再缓慢地施加等于实际分度
值1.4 倍(1.4d)的附加载荷,观察电子吊秤的示值是否发生明显的改变。
8 校准结果
8.1 校准记录(式样)
校准记录(式样)参见附录A
8.2 校准结果处理
校准证书内页(式样)见附录B,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标题,“校准证书”;
b) 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 进行校准的地点;
d) 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 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
收日期;
g) 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h) 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i) 校准环境的描述;
JJF(皖)226-2025
6
j) 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说明;
k) 校准证书签发人的签名,以及签发日期;
l) 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m) 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证书的声明。
9 复校时间间隔
客户可根据校准结果、使用频次、使用条件等情况自行确定复校时间间隔,建议复校
时间间隔不超过1 年。
JJF(皖)226-2025
7
附录A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核查)记录(式样)
委托者记录编号
样品
信息
名称型号规格
生产厂出厂编号
分度值
校准(核查)使用的计量标准器
名称编号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
准确度
等级/最大
允许误差
溯源机构/
证书编号
有效期至
计量标准器检查
校准(核查)
前
校准(核查)
后
技术依据
环境条件温度℃ 相对湿度%
校准(核查)地
点
说明
示值响应时间单位: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
校准(核查)人
员
校准(核
查)日期
核验人员证书编号
JJF(皖)226-2025
8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核查)记录(式样)(续页)
委托者记录编号
1.校准(核查)前准备
表面状况附件鉴别阈
2.校准(核查)结果
测量范围: 单位:kg(或g)
校准(核
查)点
标准器
载荷
1 2 3
示值误差
最大值
重复性
扩展不确定度
U,k =2 示值示值误差示值示值误差示值示值误差
说明
JJF(皖)226-2025
9
附录B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证书内页(式样)
证书编号:XXXX-XXXX
.
校准结果/说明:
一.校准前准备
表面状况附件鉴别阈
二.校准结果
测量范围: 单位:kg(或g)
校准点示值误差重复性
扩展不确定度
U , k=2
说明:
JJF(皖)226-2025
10
附录C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误差校准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C.1 测量要求
测量依据:依据JJF(皖)226-2025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规范;
环境条件:环境温度:23.3 ℃,相对湿度:60%;
测量标准:标准器其误差应不大于中准确度级电子吊秤施加载荷下最大允许误差的1/3;
被测对象: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
评定结果:以10000 kg的秤量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为例。
C.2 测量模型
E I L (1)
式中:
E ——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误差,kg 或g;
I ——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的示值,kg 或g;
L —— 标准器的示值,kg 或g。
C.3 传播律和灵敏系数
由式(1)得到传播律公式:
2 2 2
c u E u I u L (2)
式中:
c u E —— 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
uI —— 由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uL —— 由标准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灵敏系数:
1 1
I
c E
, 2 c E 1
L
C.4 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C.4.1 由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I 的评定
u I 不确定度主要由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测量重复性、分辨力和环境温度变化因素引
JJF(皖)226-2025
11
入。
C.4.1.1 由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的 1 u I 评定
在重复性条件下,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校准装置向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进行3 次连续
测量,得到测量结果,见表C.1。
表C.1 测量结果
序号1 2 3
示值误差(kg) -4.5 -2.5 -2.5
示值误差平均值:
3 .17 (kg )
3
1 3
1
i
E E
单次实验标准差使用极差法进行计算:
1 .18 (kg )
1 .69
s 2
C
R
式中:
s 是单次测得值I 的标准偏差,R 是极差,R = Imax - Imin,C 是极差系数,三次测量查表
可得C=1.69。
实际测量中是在重复性条件下测量3 次,取3 次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可得到:
0.68 (kg )
3
( ) s 1 u I
C.4.1.2 由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2 u I 的评定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分度值为5 kg,半宽a = 2.5 kg,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 3 。
因此
1 .44 ( kg )
3
( ) 2 .5 u 2 I
由于分辨力导致的不确定度已包含在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中,因此在 1 u I 和
2 u I 中取较大者。
C.4.1.3 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u3 (I )的评定
JJF(皖)226-2025
12
温度变化可能会造成示值变化量为0.2 e =1 kg,半宽a =0.5 kg,服从均匀分布,包含
因子k= 3 ,因此
0 .29 ( kg )
3
( ) 0 .5 u 3 I
由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I 汇总表如表C.2所示。
表C.2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分量
( ) i u I
不确定度来源
标准不确定度
kg
i c
i i c u I
kg
( ) 1 u I 分辨力1.44 1 1.44
u 3( I ) 温度变化0.29 1 0.29
由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 ) ( ) ( ) 2 1.47 (kg)
3
2
1 u I u I u I
C.4.2 由标准器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uL的评定。其误差应不大于中准确度级电子吊
秤施加载荷下最大允许误差的1/3,10000kg 时其最大允许误差为±5kg。
0 . 96 ( kg)
3 3
( ) 5
u L
C.5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C.5.1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见表C.3。
表C.3 标准不确定度汇总表
分量
u(x) 不确定度来源
标准不确定度
kg i c i c u x
kg
uI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示值1.47 1 1.47
uL 标准器0.96 -1 0.96
C.5.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各输入量彼此独立不相关,因此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JJF(皖)226-2025
13
( ) ( ) ( )2 1.8 (kg)
2
2
1 u E c u I c u L c
C.6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取包含因子� = 2,扩展不确定度:
U k u (E) 3.6 (kg) c
或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0.04%
10000
100% 3.6
y
U U rel
y —— 10000 kg 秤量点标准值。
C.7 扩展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无线传输式电子吊秤10000kg 秤量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为:U 3 .6 kg , k 2。
或者表示为其他秤量点示值误差测量结果可参照以上示例进行
评定。
U 0 .04 %, k 2。rel
JJF(皖) 22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