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方标准
DB36/T 1534—2021 香菇熟料袋式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 for bag cultivation by sterilized substrate of Lentinula edodes
2021 - 12 - 14 发布 2022 - 06 - 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德安县永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诚、马吉平、胡桂萍、钟国祥、石旭平、王赟萍、邱永乾、肖银润、王素贞、李娟、曹红妹、熊小文。
香菇熟料袋式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香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环境要求、栽培条件、菌种制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熟料袋式香菇种植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9170 香菇菌种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5010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熟料 sterilized substrate
经灭菌处理的培养料。
3.2
袋式栽培 bag cultivation
将培养料装入专用塑料袋内栽培食(药)用菌的方法。
4 场地环境要求
应符合NY/T 5010 规定。
5 栽培条件
5.1 栽培场所
选择能控温、保湿、通风、遮光的菇棚,菇棚具备门、通风口等装置和防虫设施等。
5.2 栽培模式
DB36/T 1534—2021
2
5.2.1 立式地摆
菇棚内,预留走道,通常采用铁丝拉横架,两横架间距30cm,相邻两菌棒间距6cm~8cm,菌棒与地
面成75°夹角,‘人’字形交错直立摆放。
5.2.2 畦式地栽
菇棚内,地面作畦,将成熟的菌棒脱袋后直接摆放畦内,菌棒之间挨着排放,后盖沙或土。
5.2.3 层架卧摆
菇棚内,将成熟的菌棒脱袋后,菌棒平卧顺码排放在搭好的层架上出菇,菌棒之间留5cm间距。
5.3 菇棚的前处理
5.3.1 清洁整理
菇棚使用前应清洁整理,清除杂物、杂草等,平整地面,充分通风日晒。
5.3.2 灭虫和消毒
菇棚清洁整理后,用石灰粉等进行灭虫和消毒。
6 菌种制作
6.1 品种选择
选用适合我省栽培的香菇品种。
6.2 菌种生产
按照NY/T 528进行生产,菌种质量应符合GB 19170规定。
7 栽培技术
7.1 栽培技术流程
料袋制作→灭菌→冷却→接种→发菌→转色管理和脱袋→催蕾和出菇管理→采收→采后管理。
7.2 栽培时间选择
秋菇:宜在5月上旬~9月下旬接种制作菌棒,9月上旬~次年5月下旬出菇。
夏菇:宜在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接种制作菌棒,5月上旬~10月下旬出菇。
7.3 料袋制作
7.3.1 常用配方(以杂木屑为主料)
各地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适当调整配方。所有原料应符合NY/T 1935规定。常用配方有以下几种:
——杂木屑 78%、麦麸 20%、石膏粉 1%、白糖或红糖 1%;
——杂木屑78%、麦麸18%、玉米粉2%、石膏1%、白糖或红糖1%;
——杂木屑79%、麦麸20%、石膏1%。
DB36/T 1534—2021
3
7.3.2 桑枝木屑代替部分杂木屑配方
7.3.2.1 配方:桑枝木屑25%、杂木屑53%、麦麸20%、白糖0.8%、石灰0.5%、过磷酸钙0.4%、尿素
0.2%、硫酸镁0.1%。
7.3.2.2 桑枝木屑前处理:料袋制作前45d,将桑枝木屑与生石灰按质量比100:2 搅拌均匀,调节料堆
含水量为60%~65%,料堆长度不少于120cm、宽度不少于100cm、高度不低于80cm,覆膜堆沤时间不少
于20d。
7.3.3 培养料制备
按配方将培养料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培养料含水量55%~60%,pH值(灭菌前)6.5~7.5。 拌料用
水应符合GB 5749规定。
7.3.4 装袋
塑料袋采用15㎝×(52㎝~55㎝)×(0.004㎝~0.005㎝)的聚丙烯袋或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袋。装
袋机装袋,装袋要松紧适度,拌料至装袋结束不超过4h。
7.4 灭菌
7.4.1 常压灭菌:将料袋放入常压灭菌锅仓内,料袋中心温度达到100℃,保持14h~16h,停止加热
后焖置5h。
7.4.2 高压灭菌:将料袋放入高压灭菌柜内,料袋在0.147MPa 压力下保持3h~5h,停止加热后焖置
3h。
7.5 冷却
灭菌后的料袋放入经消毒的接种室冷却降温,待袋温降至28℃以下时接种。
7.6 接种
在接种室(箱)内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前,接种室(箱)使用气雾消毒剂熏蒸30min以上;
接种时,在料袋表面同一侧接种3穴~4穴,菌种一定要将接种孔塞满压实,并高出接种穴0.2cm~0.3cm,
套上外袋,外袋规格为17㎝×(55㎝~60㎝)×0.001㎝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
7.7 发菌
7.7.1 培养场所
要求温度适宜、干燥、洁净、通风、避光。恒温养菌,菌棒堆叠发菌。
7.7.2 培养条件
需满足以下条件:
——温度:培养室温度控制在 22℃~26℃;
——湿度:保持培养室干燥,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65%~70%;
——通风:培养室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光线:发菌期间,培养室内保持完全黑暗环境。
7.7.3 翻堆
DB36/T 1534—2021
4
当接种口菌丝生长到2cm~3cm 时,进行第一次翻堆;当接种口菌丝长到6cm~8cm 时,进行第二次
翻堆;以后每隔10d~15d翻堆一次,直到菌丝长满袋。翻堆时认真检查,剔除杂菌污染的菌棒;同时将
菌棒上下层和内外调换位置,轻拿轻放,避免袋壁破损。
7.8 转色管理和脱袋
7.8.1 刺孔与转色管理
菌丝满袋后刺孔,每袋均匀刺孔60个~80个。刺孔后加强通风换气,给予散射光,控制温度22℃~
24℃,空气相对湿度80%~85%,促使菌丝转色。待菌棒表面颜色由浅变深,菌被棕褐色、均匀、富有弹
性时即可。
7.8.2 脱袋
菌棒转色后,用干净的刀片沿菌棒纵向轻轻划破袋壁,剥去塑料袋。在菇棚内,按选定的出菇方式
进行摆放。菌棒也可脱袋后转色。菌丝长满菌棒后脱袋,当菌棒表面出现浓白、布满一层绒毛状气生菌
丝时,每天上、下午及时揭膜、通风30min,加大菌棒表面的干湿差,促进转色。转色时期温度以15℃~
22℃为宜,昼夜温差不宜过大;空气相对湿度85%~90%,菇棚内保持空气新鲜,有散射光。
7.9 催蕾和出菇管理
7.9.1 催蕾:菌棒摆放后,菇棚内加大温差(最好10℃以上)和干湿差(最好15%以上),调节空气
相对湿度至80%左右,通风,促进菇蕾形成。
7.9.2 出菇管理:菇蕾出现后,保持菇棚内温度10℃~25℃。勤喷、轻喷雾状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
85%~90%,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勤通风,直至菇体成熟。
7.10 采收
7.10.1 适时采收
子实体长至7分~8分成熟、菌膜刚破裂、菌盖边缘内卷时即可采收。
7.10.2 采收方法
采菇时一手压住菌柄基部的菌棒处,一手捏住菇柄基部,左右旋转使柄蒂与基质脱离。宜采大留小,
不碰伤周围小菇蕾。
7.11 采后管理
7.11.1 清理菌棒
采菇后要及时清理菌棒上的菇脚、死菇等残留物。停止浇水5d~7d,并通风换气,让菌棒表面稍干
燥,促使菌棒内部的菌丝恢复生长,为下潮菇出菇奠定基础。
7.11.2 补水
出完1潮~2潮菇后,菌棒重量降低到原料重70%以下时进行补水。常用补水方法有:专用注水针直
接向菌棒内注入补水和浸泡补水两种。
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DB36/T 1534—2021
5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
治。药剂防治执行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8.2 主要病虫害
8.2.1 主要病害:绿色木霉、青霉、曲霉、毛霉等。
8.2.2 主要虫害:菇蚊、菇蝇、螨类、蛞蝓、跳虫等。
8.3 农业防治
选用纯正、菌龄适宜、抗性强、高产、优质、生命力旺盛、无病虫的优良菌种;培养料应新鲜、干
燥、洁净、无霉变、无虫蛀、无异味,采用科学的培养料配方;接种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严格出菇管理,创造适宜香菇生长的条件;采菇后彻底清理菌棒料面。
8.4 物理防治
8.4.1 搞好菇棚及周围环境卫生,清除菇棚内部及周围杂物、杂草,特别是出菇后的菌渣,必须尽早
运出菇棚,减少虫卵隐藏场所。
8.4.2 安装防虫网。菇棚出入口及通风窗口安设 60 目纱门、窗,防止菇蚊、菇蝇、跳虫等害虫迁入。
8.4.3 菇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害虫;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8.4.4 及时清理染菌的菌棒和菌棒上的病菇、烂菇。
8.5 生物防治
采用生物农药等生物杀虫剂防治害虫。
8.6 化学防治
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有限度地使用低毒、低残留药剂或已在食用菌上登记、允许使用的药剂品种;
不得在出菇期直接向香菇子实体喷洒任何农药。使用农药严格执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9 生产档案
建立从原辅材料、菌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全过程的可追溯档案,并保存2 年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