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修订版 2020年版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 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与GB/T 15657-1995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将原内科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眼科病、耳鼻喉科病、骨伤科病的临床科别分类,更改为外感病类术语、寄生虫病类术语、中毒与意外伤害病类术语、脏腑病及相关病类术语、情志病类术语、气血津液病类术语、头身形体病类术语、皮肤黏膜病类术语、生殖病类术语、小儿相关病类术语、眼病类术语、耳病类术语、鼻病类术语、咽喉病类术语、口齿病类术语、瘤癌病类术语、临时诊断用术语等17个大类;
——删除了原疾病部分的“外感高热病”,将“闭病”移入证候部分;
——将原病因证候、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脏腑经络证候、六经证候、卫气营血证候、其他证候6个大类,更改为八纲证候类术语、病因证候类术语、气血阴阳精髓津液证候类术语、脏腑官窍证候类术语、经络证候类术语、六经证候类术语、三焦证候类术语、卫气营血证候类术语、其他证候术语、期度类术语10个大类;
——将原病证分类编码所采用的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符混合编码,固定6位字符码长的编码方式,更改为以“A”代表中医疾病部分,以“B”代表中医证候部分,以“.”表示分类层级,再加上序号给出病证名代码的编码方式;
——本文件新增741个中医疾病名,共收录1369个中医疾病名(含113个类目词和53个临时诊断用术语);本文件新增974个中医证候名,共收录2060个中医证候名(含406个类目词)。
本文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福建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日友好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严世芸、朱邦贤、李德新、周强、朱伟常、李灿东、李照国、朱建平、桑珍、罗颂平、阎小萍、刁庆春、陈小宁、段俊国、竺丽明、周崇仁、程磐基、包来发、窦丹波、苏励、李明、祖亮华、杨丽娜、鲍颖洁、董全伟、娄月丽、蒋小贝。
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5年首次发布为GB/T 15675-1995;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