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
装配式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refabricated concrete encas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structures
2024-12-31 发布2025-04-01 实施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474-202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7 9 6 0 - 2 0 2 5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装配式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结构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prefabricated concrete encas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structures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474-202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7 9 6 0 - 2 0 2 5
主编单位: 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农林大学
批准部门: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2 0 2 5 年4 月1 日
2025 年福州
3
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乡建
设行业2022 年第五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科〔2022〕
33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
标准。
本标准主要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
本规定;4.材料;5.结构设计;6.节点与连接;7.生产与运
输;8.施工;9.验收;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建工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和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
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 号,邮编:350001)
和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89
号置地广场36 层,邮编35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农林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诚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建远南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4
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陈宇峰廖飞宇王静峰林缄光
王献挚杨昱幸肖景平汪志勇
叶其钦吴永顺陆国兵林超
曾志攀赵凯郑星辰洪哲
郭磊赖大德赖光洪李翀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蔡雪峰翁锦华黄跃森夏昌
庄金平陈学秉丘华生
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基本规定........................................................................................ 7
4 材料........................................................................................ 9
4.1 钢材与钢筋............................................................................... 9
4.2 混凝土..................................................................................... 10
4.3 连接材料................................................................................. 10
5 结构设计......................................................................................12
5.1 一般规定................................................................................. 12
5.2 作用与作用组合..................................................................... 13
5.3 结构计算................................................................................. 13
5.4 叠合柱设计............................................................................. 15
5.5 梁设计..................................................................................... 21
6 节点与连接..................................................................................22
6.1 一般规定................................................................................. 22
6.2 叠合柱上下对接节点............................................................. 22
6.3 梁柱连接节点设计................................................................. 23
6.4 柱脚节点设计......................................................................... 27
7 生产与运输..................................................................................29
7.1 一般规定................................................................................. 29
7.2 制作准备................................................................................. 30
6
7.3 构件制作................................................................................. 33
7.4 构件检验................................................................................. 35
7.5 运输...................................................................................... 37
8 施工......................................................................................39
8.1 一般规定................................................................................. 39
8.2 施工准备................................................................................. 40
8.3 施工...................................................................................... 41
9 验收......................................................................................44
9.1 一般规定................................................................................. 44
9.2 主控项目................................................................................. 45
9.3 一般项目................................................................................. 46
附录A 栓焊和全螺栓连接节点设计............................................48
附录B 单边螺栓端板连接节点设计............................................50
本标准用词说明................................................................................63
引用标准名录....................................................................................64
附:条文说明…………………………………………………..66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3
3 Basic Requirement ............................................................................ 7
4 Material ............................................................................................. 9
4.1 Steel and Steel Reinforcement ................................................... 9
4.2 Concrete ....................................................................................10
4.3 Connection Material .................................................................10
5 Structural Design .............................................................................12
5.1 General Requirement ............................................................... 12
5.2 Load and Load Combinations ..................................................13
5.3 Structual Calculation ................................................................13
5.4 Design of Concrete Encased CFST Column ............................15
5.5 Design of Beam ........................................................................21
6 Joints and Connections ....................................................................22
6.1 General Requirement ............................................................... 22
6.2 Design of Column Splices ........................................................22
6.3 Design of Beam to Column Connections ................................ 23
6.4 Design of Column Base Joints .................................................27
7 Manufacturue and Transportation ................................................... 29
7.1 General Requirement ............................................................... 29
7.2 Production Preparation .............................................................30
8
7.3 Manufacture of Member .......................................................... 33
7.4 Inspection ................................................................................. 35
7.5 Transportation .......................................................................... 37
8 Erection ........................................................................................... 39
8.1 General Requirement ............................................................... 39
8.2 Erection Preparation .................................................................40
8.3 Erection .................................................................................... 41
9 Quality Acceptance ......................................................................... 44
9.1 General Requirement ............................................................... 44
9.2 Dominant Items ........................................................................45
9.3 General Items ........................................................................... 46
Appendix A:Bolt-welding and Bolt Joints Design ......................... 48
Appendix B:Blind Bolt End Plate Connection Design ...................50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63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64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66
1
1 总则
1.0.1 为确保装配式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结构在设计、施工和
验收过程中遵循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实现技术先进性、安全性、
经济性和质量保障,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非抗震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 度至8 度
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装配式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结构的设计、
施工及验收。
1.0.3 装配式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装配式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框架结构prefabricated
concrete encas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structure
由预制的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和预制框架梁(可以是预制
钢筋混凝土梁、钢梁或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组成的预制装
配式结构,简称“装配式叠合柱结构”。
2.1.2 钢管加劲混凝土叠合柱concrete encas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由中部圆形钢管混凝土和钢管外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的柱,
简称“叠合柱”。叠合柱的截面可以是方形、矩形或圆形。
2.1.3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由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纤维、外加剂和水等原材料制
成的具有超高力学性能、超高抗渗性能的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
简称“UHPC”。
2.1.4 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partially-encas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在开口截面钢梁外周轮廓间包覆混凝土,通过抗剪连接件或
其它可靠措施保证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并在工厂预制化生产的
组合梁,简称“PEC 组合梁”。
2.1.5 含钢管率steel tube ratio
叠合柱的钢管截面面积与柱全截面面积的比值。
2.1.6 含钢管混凝土率CFST ratio
叠合柱的钢管混凝土截面面积与柱全截面面积的比值。
3
2.1.7 约束效应系数confinement coefficient
构件截面中钢管面积、钢材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与
钢管内核心混凝土面积、核心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
比。
2.2 符号
2.2.1 作用效应和抗力
Fbo,m ——下部第m 排螺栓的抗拉/压承载力设计值;
Fcon ——混凝土楼板与柱翼缘接触面的局部抗压承载力设计
值;
Fcp ——连接的抗压承载力设计值;
Fcbf ——钢梁上翼缘所承受的承载力设计值;
Fstp ——钢筋抗拉承载力设计值;
Ftpi ——第i 排螺栓的抗拉承载力设计值;
M ——正弯矩设计值;
Mbua ——钢梁或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ΣMc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
计值之和;
Mf ——翼缘承担的弯矩设计值;
Ms ——全螺栓拼接节点的承载力设计值;
Mu ——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
Mw ——腹板承担的弯矩设计值;
My ——梁端弯矩设计值;
N ——叠合柱的轴力设计值;
No ——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Nvb ——单个摩擦型高强螺栓承载力设计值;
Ny ——全螺栓拼接处梁上翼缘平行于梁轴线的轴力设计值;
P ——高强螺栓预拉力设计值;
4
Py ——梁端剪力设计值;
S ——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SEK ——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h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Evk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GE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wk ——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V ——剪力设计值;
V1 ——单个腹板螺栓的剪力设计值;
Vbw ——作用在连接上的剪力设计值;
Δue ——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弹性层间
水平位移;
Δup ——弹塑性层间位移;
� ——节点的转角;
�e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p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τxy ——钢梁腹板内的剪应力;
2.2.2 材料力学性能
E ——弹性模量;
Ea ——钢材的弹性模量;
Eco ——钢管外混凝土弹性模量;
Eci ——钢管内混凝土弹性模量;
Es ——钢筋弹性模量;
fa ——钢梁抗拉、抗压强度标准值;
fbwy ——钢梁腹板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fbfy ——钢梁翼缘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fck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co ——管外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csy ——钢管壁的屈服强度设计值;
5
fcw ——钢梁腹部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
b ——螺栓承压强度设计值;
ft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v
b ——螺栓抗剪强度设计值;
�y、��
‘ ——钢筋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yv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G ——剪切变形模量;
Ga ——钢管的剪切变形模量;
Gco ——钢管外混凝土剪切变形模量;
Gci ——钢管内混凝土剪切变形模量;
β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2.2.3 几何参数
A ——钢管全截面面积;
B ——全螺栓拼接连接梁反弯点到柱表面距离;
b ——矩形截面叠合柱宽度;
bbf ——钢梁翼缘的宽度;
be ——组合梁混凝土楼板的有效宽度;
dc ——受压区中心至钢梁下翼缘中心的距离;
dcc ——钢管内径;
dcs ——钢管外径;
ha ——截面高度;
hb ——钢梁的高度;
hbf ——钢梁腹板的高度;
hbw ——钢梁腹板的高度;
I ——截面惯性矩;
Ia ——钢管截面惯性矩;
l0 ——叠合柱长度;
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α1 ——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影响系数;
6
μ ——抗滑移系数;
ξ ——钢管混凝土约束效应系数
7
3 基本规定
3.0.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设计应考虑工程情况、材料供应、构件
运输、安装和施工的具体条件及结构的抗腐蚀性能和耐火性能,
合理选用。
3.0.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工作年限按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中的结构类别确
定。
3.0.3 采用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荷载及荷载组
合,静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等计算,应符
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组合结构通
用规范》GB 5500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高
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
规程》JGJ 99 的有关规定。其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3.0.3
的要求。
表3.0.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类型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7 度8 度
框架80 70 60 50
部分框支剪力增150 140 120 80
框架-剪力墙170 160 140 120
3.0.4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根据其抗震设防类别、设
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标准》GB 5001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
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中框架及框剪结构的有
关规定。
3.0.5 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宜采用建筑信息化
模型(BIM)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预制构件的钢筋应与预留孔洞、
预埋件等相协调;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重量等应满足制作、
运输、安装各环节的要求;预制构件的配筋设计应便于工厂化生
产和现场连接。
3.0.6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
受力较小的部位,其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
2 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
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 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3.0.7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质量验收,应在结构分项工程验收合
格的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资料检查及观感质量验收。
3.0.8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分部工程可分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子分部
工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
程;对各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应在相关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的基
础上,进行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观感质量验收及结构实体检验等。
9
4 材料
4.1 钢材与钢筋
4.1.1 钢材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的有关规定。
4.1.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
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4.1.3 纵向受力钢筋、箍筋的选用,以及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
极限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压强度设计值及弹性模量
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T 50010
的有关规定。
4.1.4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2 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
HRB400 级的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
HRB335 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选用HPB300 级热轧钢筋;
3 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
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
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
9%。
10
4.2 混凝土
4.2.1 叠合柱钢管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钢管外的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4.2.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制备、运
输、养护和检验规则应符合关现行国家标准《活性粉末混凝土》
GB/T 31387 的有关规定。
4.2.3 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3 的有关
规定。
4.2.4 灌浆料的制备、抗压强度、竖向膨胀率、拌合物的工作性
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
355 的有关规定。
4.3 连接材料
4.3.1 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合金钢及
细晶粒钢焊条》GB/T 5117 或《热强钢焊条》GB/T 5118 的有关规
定,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被焊钢材等级相适应;
2 自动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被焊钢材等级
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
的规定。
4.3.2 焊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 的
规定。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7 的规定采用。
4.3.3 连接紧固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GB/T 5782
和《六角头螺栓-C 级》GB/T 5780 的规定;
11
2 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
头螺栓》GB/T 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 1229、
《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GB/T 1230、《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
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231、《钢结构用扭剪
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 3632 的规定。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
和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选用;
3 高强单边螺栓的选用及其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 3632 的相关规定;
4 锚栓钢材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
规定的Q235 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 中规定的
Q355 钢、Q390 钢或强度更高的钢材;
5 栓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
GB/T 10433 的规定。
12
5 结构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叠合柱钢管外混凝土可采用UHPC。钢管内混凝土宜采用
自密实混凝土。采用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建筑形体及其结构布置
的规则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中框架及框剪结构的规定。
5.1.2 叠合柱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采用叠合柱的楼层,其框架柱宜全部采用叠合柱;
2 叠合柱的钢管至少应伸至地下一层的基础内或地下二层
钢筋混凝土柱内。
5.1.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楼板,可采用混凝土叠合楼板和钢-
混组合楼板。
5.1.4 叠合柱钢管内、外混凝土不同期浇筑的,其叠合比不宜大
于0.6,叠合比可按下式计算:
u=Ni / N (5.1.4)
式中:u ——叠合比;
Ni ——浇筑钢管外混凝土前钢管混凝土柱组合的轴压
力设计值(N),该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由施工期
的结构自重和施工荷载产生,施工荷载的大小
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宜按照《组合结构通用
规范》GB 55004 的规定计算;
N ——叠合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13
5.2 作用与作用组合
5.2.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应符合本标准第
3.0.3 及第3.0.4 条的规定。
5.2.2 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
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
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
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
5.2.3 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
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
自重标准值的1.5 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5;
2 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
于1.5kN/m2。
5.3 结构计算
5.3.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弹性计算时,应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增
大作用。
5.3.2 计算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弹性内力和位移时,叠合柱的截
面刚度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轴向刚度EA=EcoAco+EciAci+EaAa (5.3.2-1)
弯曲刚度EI=EcoIco+EciIci+EaIa (5.3.2-2)
剪切刚度GA=GcoAco+GciAci+GaAa (5.3.2-3)
式中:Eco、Eci、Ea ——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
和钢管钢材的弹性模量;
Gco、Gci、Ga ——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
和钢管钢材的剪变模量;
Aco、Aci、Aa ——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
和钢管的截面面积;
14
Ico、Ici、Ia ——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
和钢管截面在所计算方向对其形心
轴的惯性矩。
5.3.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阻尼比,多遇地震作用下,采用预制
钢筋混凝土梁时可取0.05,采用钢梁或PEC 组合梁时可取0.04;
设防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可采用与多遇地震作用下相
同的阻尼比;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分析或等效弹性分析时,可
分别取0.05~0.06 和0.06~0.07,也可根据结构构件屈服情况确定。
5.3.4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应按表
5.3.4 的规定取值。
表5.3.4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材料结构构件受力状态�RE
钢
梁、螺栓、T 形构件、
外伸端板
强度
稳定
0.75
0.80
混凝
土
梁受弯0.75
轴压比小于0.15 的叠合柱偏压0.75
轴压比不小于0.15 的叠合柱偏压0.80
各类构件受剪、偏拉0.85
5.3.5 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按
弹性设计方法计算的楼层内最大层间水平位移应满足表5.3.5 的
规定。对于其他结构形式,其限值与体系宜参考现行国家标准《组
合结构通用规范》GB55004。
表5.3.5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框架类型��
叠合柱框架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1/500
PEC 组合梁1/400
钢梁1/350
15
5.3.6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装配式叠合柱结构薄弱层(部位)弹
塑性层间位移角应不大于1/50。
5.4 叠合柱设计
5.4.1 叠合柱底层柱的下端,其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
数,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增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1.7、1.5、
1.3 和1.2;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5.4.2 叠合柱组合的轴压承载力设计值、弯矩承载力设计值及抗
剪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中的规定。
5.4.3 叠合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可按下式计算:
1 叠合柱外层采用普通混凝土时:
N≤0.9φ [ ( fcoAco + f’yAss ) + N0 ] (5.4.3-1)
式中:N ——叠合柱的轴力设计值;
N0 ——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fco ——钢管外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co ——钢管外混凝土的横截面面积;
Ass ——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φ ——稳定系数。
表5.4.3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l0/
b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l0/
d ≤7 8.5 10.
5 12 14 15.
5 17 19 21 22.
5 24 26
φ 1.0
0
0.9
8
0.9
5
0.9
2
0.8
7
0.8
1
0.7
5
0.7
0
0.6
5
0.6
0
0.5
6
0.5
2
注:表中,l0 为构件的计算长度,b 为矩形截面的短边尺寸;d 为圆形截面的直径
2 叠合柱外层采用UHPC 时:
N = NUHPC + NCFST (5.4.3-2)
16
NUHPC = k1fck,o + f’vAss (5.4.3-3)
NCFST = k2 (1.14 +1.02ξ ) fck,c Acc (5.4.3-4)
k1=0.953 + 0.275Vf-0.24αCFST (5.4.3-5)
k2=1.136 + 0.191αs (5.4.3-6)
ao csy
cc c
A f
A f
(5.4.3-7)
式中:NUHPC ——外层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轴压承
载力设计值;
NCFST ——内部钢管混凝土的轴压承载力设计值;
k1 ——外包UHPC 强度修正系数;
k2 ——核心钢管混凝土强度修正系数;
fck,o ——核心混凝土UHPC 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fck,c ——核心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
Aco ——UHPC 部分横截面面积;
��
' ——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
Ass ——钢筋部分横截面面积;
� ——约束效应系数;
Acc ——核心混凝土截面面积;
fc ——管内核心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Vf ——UHPC 内部钢纤维参量,即钢纤维总体积
占UHPC 总体积的比值;
�?? ——含钢管混凝土率,即核心混凝土面积占构
件总截面面积的比值;
αs ——钢管混凝土的含钢率,即钢管截面积与核
心混凝土截面积的比值。
5.4.4 叠合柱偏心受压承载力可采用管外钢筋混凝土分担的轴力
设计值和弯矩设计值。管外混凝土强度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17
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0 钢筋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公
式进行计算。
5.4.5 叠合柱弯矩承载力宜满足以下规定:
1 叠合柱外层采用普通混凝土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0 及《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
的规定计算;
2 叠合柱外层采用UHPC 时弯矩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Mu=Mu,re+Mu,CFST (5.4.5)
式中: Mu ——叠合柱的弯矩承载力设计值;
Mu,re ——外层UHPC 的弯矩承载力设计值,宜根据《混
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50010 有关规定计算;
Mu,CFST ——核心钢管混凝土的弯矩承载力设计值,宜根据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BDJ/T13-51 有
关规定计算。
5.4.6 叠合柱的轴压比限值不宜超过表5.4.4 的规定。叠合柱的轴
压比可按下式计算:
co co 0 c 0.9
N
f A N
(5.4.6)
式中: ηc ——叠合柱的轴压比。
表5.4.6 叠合柱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一二三四
轴压比限值0.65 0.75 0.85 0.90
5.4.7 叠合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矩形截面的宽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50mm;圆柱截面的
直径,抗震等级四级或不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
三级且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400mm;
2 剪跨比宜大于2;
3 矩形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18
5.4.8 叠合柱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及钢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截面边长(直径)不大于1000mm 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
度不宜小于150mm,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不
宜小于120mm;截面边长大于1000mm 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
不宜小于200mm;
2 钢管直径不宜小于100mm,钢管壁厚不宜小于4.5mm;
3 钢管混凝土约束效应系数不宜小于0.4、不宜大于3,约
束效应系数大于3 时,不应考虑其超过部分对钢管内混凝土的约
束作用,可考虑其作为型钢对叠合柱刚度和承载力的提高作用;
约束效应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faAao / ( fciAci ) (5.4.8)
式中:fa ——钢管钢材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ci ——钢管内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a0 ——钢管截面面积;
Aci ——钢管内混凝土截面面积。
4 钢管混凝土(包括钢管)截面积与叠合柱截面积的比值不
宜大于0.45;
5 含钢管率不应小于4%、不宜大于15%;
5.4.9 叠合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中柱及边柱不应小于1%,角
柱不应小于1.1%;建造于IV 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
配筋率应增加0.1%;
2 钢管外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 时,最小总配筋率应增
加0.1%;
3 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
4 纵向钢筋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5 宜对称配筋,且大直径钢筋宜集中配置在角部;
19
6 纵向受力钢筋净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 50011 中的规定;
7 纵向钢筋与钢管的最小净距不宜小于30mm。
5.4.10 叠合柱应设置箍筋加密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 和500mm
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 的柱、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
4 的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 一般情况下,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
5.4.10-1 采用;
表5.4.10-1 叠合柱箍筋加密区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mm)
箍筋最大间距(采用较小值) 箍筋最小直径
6d,100 10
注:d 为柱纵向钢筋最小直径。
3 叠合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 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大
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4 叠合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式规定采用:
v= vfco / fyv (5.4.10-1)
式中: pv ——叠合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剪跨比不
大于2 的叠合柱不应小于1.2%,计算箍筋
体积配箍率时,可取外围箍筋中心线所围混
凝土扣除钢管混凝土的体积,扣除的体积不
应大于外围箍筋中心线所围体积的30%;
fco ——管外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
低于C35 时,应按C35 计算;
20
fyv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v ——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5.4.10-2 采用。
表5.4.10-2 叠合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
箍筋形式
叠合柱轴压比
≤0.3 0.4 0.5 0.6 0.7 0.8 0.9
普通箍、复合箍0.10 0.11 0.13 0.15 0.17 0.20 0.23
注: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
箍筋。
5.4.11 叠合柱非加密区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2 箍筋间距,叠合柱不应大于200mm,且不应大于10 倍纵
向钢筋直径。
5.4.12 叠合柱的箍筋配置方式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复合箍。复合箍可由外围矩(方)形封闭箍与拉筋
组成(图5.4.12 a),或由外围矩(方)形封闭箍和八角形封闭箍
与拉筋组成(图5.4.12 b)。拉筋可紧靠箍筋并钩住纵筋;
2 绕过钢管的拉筋与钢管相交部分的圆弧宜与钢管同心,不
相交部分宜为直段;
3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及拉筋的肢距,绕过钢管的拉筋肢距不
宜大于400mm,其他箍筋及拉筋的肢距不宜大于250mm;
4 截面周边纵向钢筋应至少每隔一根位于箍筋的角部或拉
筋的弯钩内;
5 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当复合箍配置有困难时,可采用
等量大直径箍筋或等量钢板箍。
21
(a)外围封闭箍与拉筋复合箍(b)外围封闭箍与拉筋复合箍
图5.4.12 叠合柱箍筋配置方式示意图
1-叠合柱; 2-梁; 3-封闭箍; 4-纵向钢筋; 5-拉筋; 6-八角形封闭箍
5.5 梁设计
5.5.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梁,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梁、钢梁
和PEC 组合梁。
5.5.2 采用预制混凝土梁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标准》GB 50010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5.5.3 采用钢梁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22
6 节点与连接
6.1 一般规定
6.1.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节点连接应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
及抗震要求。
6.1.2 构造复杂的重要节点应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等确定其承载
力,并宜通过试验进行验证。
6.1.3 节点构造应便于制作、运输、安装、维护,防止积水、积
尘,应进行防腐和防火设计。
6.2 叠合柱上下对接节点
6.2.1 当叠合柱横截面外围尺寸有变化时,变化过渡段内不宜设置
柱连接节点。
6.2.2 预制叠合柱与柱连接节点处,内钢管采用对接,钢管内混
凝土可采用顶升注浆方式后浇。节点处纵向钢筋可采用套筒灌浆、
机械连接或直螺纹套筒连接等方式,且拼接处应采用相同等级或
更高强度混凝土现场浇筑。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对接接头处宜
设置排气孔等构造措施(图6.2.2)。
23
图6.2.2 叠合柱上下柱连接节点
1-叠合柱内钢管;2-内衬钢管;3-叠合柱内纵筋;4-后浇节点处混凝土;
5-后浇钢管内混凝土;6-楼板;7-排气孔
6.2.3 叠合柱内钢管对接时,当钢管直径相同时,接缝处应设置
内衬钢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管对接应采用全熔透焊缝,直焊缝钢管对接时,应错开
上、下段钢管焊缝;
2 内衬钢管高度宜为300mm,外径宜比钢管内径小4mm;
3 内衬钢管壁厚不宜小于4mm。
6.3 梁柱连接节点设计
6.3.1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与叠合柱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的纵筋宜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筋,但直径不应大于叠合柱
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2 梁的纵向钢筋可采用并筋方式布置;
3 钢筋弯折绕过钢管时,在柱截面以内的弯折角度不宜大于
1:6,在柱截面以外的弯折角度不宜大于1:12;
4 在节点核心区内,有连接接头的梁纵筋不应超过总面积的
50%。
24
6.3.2 叠合柱与预制钢筋混凝土梁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现浇叠合柱与预制混凝土梁连接时,节点两侧的预
制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锚固在现浇节点区内,预制梁的上部纵
向受力钢筋应贯穿现浇节点区(图6.3.2a);
2 当采用预制叠合柱与预制混凝土梁连接时,节点两侧的预
制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宜锚固在后浇节点区内,预制梁的上部纵
向受力钢筋应贯穿后浇节点区(图6.3.2b)。叠合柱、预制钢筋
混凝土梁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
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的相关
要求。
图6.3.2 叠合柱与预制钢筋混凝土梁短钢槽螺栓连接
1-预制叠合柱;2-内衬钢管;3-叠合柱内纵筋;4-后浇节点处混凝土;5-后浇管内混凝土;
6-预制混凝土梁上部纵筋;7-预制混凝土梁;8 预制混凝土梁下部纵筋;9-现浇叠合柱
6.3.3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穿过叠合柱内钢管进行连接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的纵筋单筋穿过钢管时,钢管壁上可开圆形穿筋孔,其
直径不宜小于d+(5~8)mm,d 为钢梁纵向钢筋实测直径;
(a)现浇叠合柱与预制混凝土
梁连接
(b)预制叠合柱与预制混凝土
梁连接
25
2 梁的纵筋并筋穿过钢管时,钢管壁上可开椭圆形穿筋孔,
孔的大小应考虑施工时纵筋能顺利穿过;
3 穿筋孔的环向净距不应小于孔的长径,钢管壁开孔的截面
损失率不宜大于30%,超过时应采用内衬段或外套管段与钢管壁
紧贴焊接,管段壁厚不应小于钢管的壁厚,管段端面至孔边的净
距不应小于孔长直径的2.5 倍;计算损失率时,钢管可取未开孔
截面的面积;
4 钢管壁上开孔的位置,应考虑节点不同方向梁纵筋标高的
差异。
6.3.4 叠合柱与钢梁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连接节点可采用栓焊连接、全螺栓连接、单边螺栓端板连
接或梁翼缘开孔连接(图6.3.4)。
2 采用栓焊连接或全螺栓连接时,宜在工厂将短梁焊接于叠
合柱内钢管壁上,同轴梁段现场拼接时,采用翼缘焊接连接、腹
板螺栓连接(图6.3.4 a)或翼缘、腹板均为螺栓连接(图6.3.4 b),
节点设计详见附录A。
3 采用单边螺栓连接时,单边螺栓应沿柱中心线对称布置(图
6.3.4 c)。节点承受弯矩时,由螺栓强度和柱壁强度控制的节点
抗弯承载力应大于由端板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节点设计详见
附录B。
4 当钢梁翼缘宽度大于叠合柱钢管直径时,可在短梁翼缘开
孔,柱钢管穿孔并和梁腹板焊接(图6.3.4 d)。
5 采用翼缘开孔,钢管穿孔的组合节点连接时,宜在工厂将
钢梁翼缘开孔并将翼缘和腹板与叠合柱钢管焊接,同时在上翼缘
上部和下翼缘下部焊接T 型加劲肋,以补强节点区被削弱的梁截
面。
26
(a)栓焊连接(b)全螺栓连接
(c)单边螺栓连接(d)钢管穿孔节点连接
图6.3.4 叠合柱与钢梁连接
27
1-叠合柱;2-短梁;3-叠合柱内钢管;4-叠合柱上下柱内纵筋;5-叠合柱内箍筋;6-钢梁;
7-后浇混凝土;8-单边高强度螺栓;9-衬管;10-T 型加劲肋;11-钢梁腹板
6.3.5 叠合柱与PEC 组合梁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连接方式参
照图6.3.4:
1 连接节点可采用栓焊连接、全螺栓连接、单边螺栓端板连
接或梁翼缘开孔连接。现场拼接的区域可采用相同强度等级或提
高一级的混凝土后浇包覆。
2 采用栓焊连接或全螺栓连接时,宜在工厂将短梁焊接于叠
合柱内钢管壁上,同轴梁段现场拼接时,采用翼缘焊接连接、腹
板螺栓连接或翼缘、腹板均为螺栓连接,设计时PEC 组合梁可按
照钢梁设计,节点设计详见附录A。
3 采用单边螺栓连接时,单边螺栓应沿柱中心线对称布置。
节点承受弯矩时,由螺栓强度和柱壁强度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
应大于由端板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节点设计详见附录B。
4 当钢梁翼缘宽度大于叠合柱钢管直径时,可在短梁翼缘开
孔,柱钢管穿孔并和梁腹板焊接。
5 采用翼缘开孔,钢管穿孔的组合节点连接时,宜在工厂将
短梁翼缘开孔并将翼缘和腹板与叠合柱钢管焊接,同时在上翼缘
上部和下翼缘下部焊接T 型加劲肋,以补强节点区被削弱的梁截
面。
6.4 柱脚节点设计
6.4.1 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可采用埋入式柱脚或端承式柱脚
(图6.4.1),其核心钢管混凝土柱脚构造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
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 的有关规定。
28
(a)埋入式柱脚(b)端承式柱脚
图6.4.1 装配式叠合柱柱脚示意图
1-叠合柱;2-钢管;3-竖向钢筋;4-箍筋或水平钢筋;5-环箍;6-内衬钢管;7-环形隔板;
8-限位钢板;9-柱脚板;10-锚筋
6.4.2 埋入式柱脚的柱脚板可为环形钢板,端承式柱脚的柱脚板
可为环形钢板或中部开圆洞的方形钢板,钢板厚度不应小于柱内
钢管壁厚的1.5 倍,且不宜小于20mm。
6.4.3 叠合柱的竖向钢筋应锚固在基础混凝土内,锚固长度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0 有关受拉钢筋抗
震锚固长度的规定,且应分别设置箍筋及水平分布钢筋。
6.4.4 叠合柱脚板下的基础混凝土内宜配置方格网筋或螺旋箍,应
验算柱脚板下基础混凝土的局部受压承载力及受冲切承载力,局
部受压承载力及受冲切承载力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标准》GB 50010 的有关规定。
29
7 生产与运输
7.1 一般规定
7.1.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构件生产单位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
设施,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宜建立质量可追溯的信息化
管理系统。
7.1.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构件制作前,应组织设计、生产、施
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和会审,并制定生产方案;生产方案应包括
生产工艺、模具方案、生产计划、技术质量控制措施、成品保护、
堆放及运输方案等内容。
7.1.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工作性能应根据产品类别
和生产工艺要求确定,构件的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高性能
混凝土技术条件》GB/T 41054、《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 55、《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81等的有关规定。
7.1.4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时,应在构
件生产前进行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抗拉强度试验,每种规格
的连接接头试件数量不应少于3个。
7.1.5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钢筋加工、连接与安装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和《混凝土结
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等的有关规定。装配式叠合
柱结构构件的钢管加工、连接与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
构设计标准》GB 50017、《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GB 50936
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5等的有关规定。
30
7.1.6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制作应建立首件验收制度。
7.1.7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和部品出厂时,应出具质量证明文
件。
7.1.8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生产应在工厂或符合生产条件的
现场进行,生产场地及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作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场地应平整坚实,并有排水
措施;
2 行车、锅炉、叉车等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生产设备应符合国
家及行业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7.1.9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运输应根据道路、桥梁及车辆情
况依据的实际条件编制运输方案,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
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 1 的有关规定。
7.1.10 钢管的加工制作必须根据设计文件绘制施工详图,并应按
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详图的要求编制制作工艺文件,根据制造厂的
生产条件及现场施工条件的具体情况,考虑运输要求、吊装能力
和安装条件。
7.1.11 钢管的开孔、开槽,宜在专业钢结构工厂内进行,经质量
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7.2 制作准备
7.2.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模具除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
精度和整体稳定性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生产的模具应易于装拆,并能可靠
抵抗浇筑混凝土时的冲击力、侧压力、振动力以及蒸汽养护所产
生的膨胀、收缩而不变形;
2 在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定型钢模;对于形状复杂或数量少的
构件也可采用木模或其它材质模具;
31
3 模具应保持清洁,涂刷脱模剂或表面缓凝剂时应均匀、无
漏刷、无堆积,且不得沾污钢筋,不得影响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
件的外观效果。但在预嵌式外饰材(如磁砖、石材)及预埋件等
与混凝土的接触面上不得涂刷脱模剂;
4 模具各部件之间应连接牢固,接缝应紧密,附带的埋件或
工装应定位准确,安装牢固;
7.2.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
符合表7.2.2中的相关规定。当设计有要求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
差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表7.2.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模具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长度
≤6m 1,-2 用钢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
向,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
处
>6m且≤12m 2,-4
>12m 3,-5
用钢尺量平行构件高度方
向,取其中偏差绝对值较大
处
2
截面尺寸
墙板1,-2
3 其他构件2,-4
4 对角线差3
用钢尺量纵、横两个方向对
角线
5 侧向弯曲l/1500且≤5
拉线,用钢尺量测侧向弯曲
最大处
6 翘曲l/1500 对角线测量交点间距的两倍
7 底模表面平整度2 用2m靠尺和塞尺量
8 组装缝隙1 用塞片或塞尺量,取最大值
9 端模与侧模高低差1 用钢尺量
注:l为模具与混凝土接触面中最长边的尺寸。
32
7.2.3 预埋件加工的允许偏差和固定在模具上的预埋件、预留孔
洞中心位置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3-1及表7.2.3-2中的相关规定。
表7.2.3-1 预埋件加工允许偏差
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预埋件锚板的边长0,-5 用钢尺量
2 预埋件锚板的平整度1 用直尺和塞尺量
3 锚筋
长度10,-5 用钢尺量
间距偏差±10 用钢尺量
表7.2.3-2 模具预留孔洞中心位置的允许偏差
项次检验项目及内容
允许偏差
(mm)
检验方法
1
预埋件、插筋、吊环、预留孔洞中心线
位置
3 用钢尺量
2
预埋螺栓、螺母中心线位置、螺栓孔位
置
2 用钢尺量
3 灌浆套筒中心线位置1 用钢尺量
注:检查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7.2.4 空心钢管段制作的容许偏差应符合表7.2.4的规定。
表7.2.4 空心钢管段制作的容许偏差
项目容许偏差(mm) 项目容许偏差(mm)
端头直径D的偏差±1.5D/1000且±5 端面倾斜
≤2(D<ϕ600)
≤3(D≥ϕ600)
弯曲矢高(l为构件长度) l/1500且≤5 钢管扭曲3◦
长度偏差-5,2 椭圆度3D/1000
注:对接焊接连接时,D为管端头的直径;法兰连接时,D为连接孔中心的圆周直径。
7.2.5 应选用不影响构件结构性能和装饰工程施工的脱模剂。
33
7.2.6 对钢筋半成品、钢筋网片、钢管和预埋件应进行质量检查,
合格后方可使用。
7.3 构件制作
7.3.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隐蔽工程检查,
检查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钢筋、钢管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等;
2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质量、接头面
基百分率、搭接长度等;
3 箍筋、横向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箍筋
弯钩的弯折角度及平直段长度;
4 钢构件的规格、尺寸、长度、位置等;
5 预埋件、吊环、插筋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6 预留孔洞的规格、数量、位置等;
7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7.3.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混凝土浇筑时应连续均匀浇筑,并采
取措施保证模具、钢筋、钢构件、预埋件、连接件不发生变形或
移位,如有变形或移位应及时纠正。
7.3.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采用洒水、覆盖等方式进行常温养
护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的要求。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采用加热养护时,应制定养护制
度对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时间进行控制,宜在常温下静停2h~6h,
升温、降温速度不应超20°C/h,最高养护温度不宜超过装配式叠
合柱结构构件材料的温度耐受性且不宜超过70°C,装配式叠合柱
结构构件脱模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不宜超过25°C。
7.3.4 脱模时,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15MPa。
34
7.3.5 采用后浇混凝土或砂浆、灌浆料连接的装配式叠合柱结构
构件结合面,制作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粗糙面处理。设计无具体
要求时,可采用化学处理、拉毛等方法制作粗糙面。
7.3.6 模具的拆装应遵循先装后拆、后装先拆的原则,按顺序拆
装;模具需预留安装缝隙,浇注前采取封闭措施,防止漏浆;模
具拆除严禁重锤敲打,损伤构件。
7.3.7 钢梁构件应在室内进行防腐涂装,防腐涂装应按设计文件
的规定执行,当设计文件未规定时,应依据建筑不同部位对应环
境要求进行防腐涂装系统设计。
7.3.8 PEC组合梁构件中的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一次浇筑双面或多面成型的混凝土,宜采用振动模台与
振动棒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浇筑的混凝土达到密实要求;在混凝
土初凝完成后及时进行一次抹面;在采用翻面二次浇筑时,要保
证第一次浇筑的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
2 对分次浇筑双面或多面成型的混凝土,若混凝土不属于同
一批次,应分别预留每一批次的混凝土试块并测试试块强度,强
度差值应在5MPa以内;
3 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600mm,并应均匀摊铺;
4 设计文件未规定时,构件起吊、翻转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达
到设计标准值的50%;构件出厂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设
计强度等级的75%。
7.3.9 钢管的加工制作必须根据设计文件绘制施工详图,并应按
照设计文件和施工详图的要求编制制作工艺文件,根据制造厂的
生产条件及现场施工条件的具体情况,考虑运输要求、吊装能力
和安装条件。
7.3.10 钢管的开孔、开槽,宜在专业钢结构工厂或工地的钢结构
车间内进行,经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5
7.4 构件检验
7.4.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出模后应及时对其外观质量进行全
数目测检查。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
且不宜有一般缺陷。对出现的一般缺陷应进行修整并达到合格,
对已出现的严重缺陷,应按技术方案进行处理并应重新检验。
7.4.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安装和使用
功能的尺寸偏差。对超过尺寸允许偏差且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
使用功能的部位应经原设计单位认可,制定技术处理方案进行处
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7.4.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7.4.3的规定。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有粗糙面时,与粗糙面相关
的尺寸偏差可适当放松。
表7.4.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项目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长度
板、梁、柱、
桁架
<12m ±5
尺量检查
≥12m 且<18m ±10
≥18m ±20
墙板±4
宽度、高
(厚)度
板、梁、柱、桁架截面尺寸±5 用尺量两端及
中部,取其中偏
差绝对值较大
值
墙板的高度、厚度±3
表面平整
度
板、梁、柱、墙板内表面4 2m 靠尺和塞尺
墙板外表面3 检查
侧向弯曲
板、梁、柱l/750 且≤20mm 拉线、钢尺量最
墙板、桁架l/1000且≤20mm 大侧向弯曲处
36
续表7.4.3
项目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翘曲
板l/750 调平尺在两端
墙板l/1000 量测
对角线差
板10 钢尺量两个对
墙板、门窗口5 角线
挠度变形
梁、板、桁架设计起拱±10 拉线、钢尺量最
梁、板、桁架下垂0 大弯曲处
预留孔
中心线位置5
尺量检查
孔尺寸±5
预留洞
中心线位置10
尺量检查
洞口尺寸、深度±10
门窗口
中心线位置5
尺量检查
宽度、高度±3
预埋件
预埋件锚板中心线位置5
尺量检查
预埋件锚板与混凝土面平面高
差
0,-5
预埋螺栓中心线位置2
预埋螺栓外露长度+10,-5
预埋套筒、螺母中心线位置2
预埋套筒、螺母与混凝土面平面
高差
0,-5
线管、电盒、木砖、吊环在构件
平面的中心线位置偏差
20
线管、电盒、木砖、吊环与构件
表面混凝土高差
0,-10
37
续表7.4.3
项目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预留插筋
中心线位置3
尺量检查
外露长度+5,-5
键槽
中心线位置5
尺量检查
长度、宽度、深度±5
注:1 l为构件最长边的长度(mm);
2 检查中心线、螺栓和孔道位置偏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量测,并取其中偏差较大
值。
7.4.4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预埋件、插筋、预留孔的规格、
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7.4.5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文件及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
7.4.6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应按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
性能检验。
7.4.7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检查合格后,应在构件上设置表面
标识,标识内容宜包括构件编号、制作日期、合格状态、生产单
位等信息。
7.5 运输
7.5.1 应制定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运输和堆放方案,其内容
应包括运输时间、次序、堆放场地、运输路线、固定要求、堆放
支垫及成品保护措施等。对于特殊构件以及超高、超宽、形状特
殊的大型构件,应按工程或产品特点制定运输堆放方案,策划重
点控制环节,并制定专门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38
7.5.2 运输前根据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构造,优先采用平置
的方式运输,应根据车辆运输条件计算放置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
件的数量。需采取绑扎固定措施防止构件移动,必要时设置支架。
7.5.3 运输应采用低平板车,并采用专用托架,构件与托架绑扎
牢固,防止移动或倾倒。搬运托架、车厢板和构件间应放入柔性
材料,构件应用钢丝绳或夹具与托架绑扎,构件边角或锁链接触
部位的混凝土应采用柔性垫衬材料保护。
7.5.4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应采取有效的防雨措施,避免雨水
淋湿引起钢材腐蚀,可覆膜并加盖防水雨布。
7.5.5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在装车和卸车时,等间距布置起吊
点并在起吊点放置垫层,防止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倾覆和碰撞
受损。构件在吊装过程中,宜先抬高再移动,防止构件底部与底
板发生摩擦。
7.5.6 应减少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在现场的堆放和搬运次数。
存放构件的场地应平整坚实并保持排水良好。堆放构件时应使构
件与地面之间留有空隙,堆垛之间宜设置通道,必要时应设置防
止构件倾覆的支撑架。
7.5.7 运输过程中未经设计单位允许,不得对装配式叠合柱结构
构件进行切割、开孔、焊接等。
7.5.8 在运输过程中应对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及其上的建筑附
件、预埋件等采取施工保护措施,避免出现破损等污染现象。
7.5.9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堆放时应保证最下层构件垫实,预
埋吊环向上,标志向外。
7.5.10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下的垫木或垫块位置应与脱模、吊
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
块应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7.5.11 堆垛层数应根据堆放场地的地基承载力和构件、垫木或垫
块的强度及堆垛的稳定性确定,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堆置层
数不宜超过3层,且高度不宜超过2.0m。
39
8 施工
8.1 一般规定
8.1.1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监理单
位审批后方可实施;其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
组织设计规范》GB/T 50502的规定;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
较大的工程,其专项施工方案应按规定组织专家论证。
8.1.2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后浇混凝土部位在浇筑前应进行隐蔽
工程验收。验收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钢筋、钢管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箍筋弯钩
的弯折角度及平直段长度等;
2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数量、接头面
积百分率、搭接长度、锚固方式及长度等;
3 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
4 混凝土粗糙面的质量,键槽的规格、数量、位置;
5 钢管焊接接头的焊缝外观质量;
6 预留管线、线盒等的规格、数量、位置及固定措施。
8.1.3 吊装用吊具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设计、验算或
试验检验。吊具应根据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形状、尺寸及重量
等参数进行配置。对尺寸较大或形状复杂的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
件,宜采用有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
8.1.4 钢筋套筒灌浆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
应用技术规程》JGJ 355的相关规定,每种规格钢筋应制作不少于
40
3个套筒灌浆连接接头试件,进行灌注质量以及接头抗拉强度的检
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灌浆作业。
8.1.5 在装配式叠合柱结构的施工全过程中,应采取防止装配式叠
合柱结构构件及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上的建筑附件、预埋件、
预埋吊件等损伤或污染的保护措施。
8.1.6 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进行切割、开洞。
8.1.7 安全措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
规范》JGJ 8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施工现
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等的有关规定。
8.2 施工准备
8.2.1 施工前,应核对已施工完成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外观质量、
尺寸偏差等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 50666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并核对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的
混凝土强度及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和配件的型号、规格、数量
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8.2.2 施工前,需先复核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点闭合差要求如下:
1 标高闭合差应小于2 mm;
2 距离闭合差应小于3 mm与1/15000 的较小值;
3 角度闭合差应小于20秒与10 � 的较小值。(n为测量控
制点数)
8.2.3 安装施工前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进行测量放线、设置构件安装定位标识;
2 应复核构件装配位置、节点连接构造及临时支撑方案等;
3 应复核吊装设备及吊具处于安全操作状态;
4 应核实现场环境、天气、道路状况等满足吊装施工要求。
41
8.3 施工
8.3.1 预制叠合柱的总体施工顺序一般包括吊装叠合柱、钢管焊接
连接、纵向钢筋连接、浇筑核心混凝土和浇筑节点混凝土等。现
浇叠合柱的总体施工顺序一般包括安装内钢管、绑扎外围钢筋、
浇筑核心混凝土和浇筑外包混凝土等。
8.3.2 钢管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参照现行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 13-51 和《钢管混凝土结构施
工技术标准》DBJ/T 13-430;柱梁连接接头钢筋的安装要求参照
国家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外包钢筋混
凝土的施工要求参照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8.3.3 装配式叠合柱结构构件吊装就位后,应及时校准并采取临时
固定措施。
8.3.4 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钢筋浆锚搭接连接的装配式叠合柱
结构构件就位前,应检查下列内容:
1 套筒、预留孔的规格、位置、数量和深度;
2 被连接钢筋的规格、数量、位置和长度;
3 当套筒、预留孔内有杂物时,应清理干净;当连接钢筋倾
斜时,应进行校直;连接钢筋偏离套筒或孔洞中心线不宜超过5
mm。
8.3.5 装配式叠合柱构件的安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 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构件安装前,应清洁结合面;
2 构件底部应设置可调整接缝厚度和底部标高的垫块;
3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灌浆前,
应对接缝周围进行封堵,封堵措施应符合结合面承载力设计要求。
8.3.6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应按检验批划分要求及时灌浆,灌浆
42
作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及施工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灌浆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当连接部位养护温度
低于10℃时,应采取加热保温措施,使连接处温度维持在10℃以
上,不少于7天;
2 灌浆操作全过程应有专职检验人员负责旁站监督并及时形
成施工质量检查记录;
3 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计量灌浆料和水的用量,并搅
拌均匀;每次拌制的灌浆料拌合物应进行流动度的检测,且其流
动度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
355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