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学兔兔建筑工程网,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筑标准>地方其他 >DBJ/T 13-471-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标准

DBJ/T 13-471-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标准

收藏
  • 大小:2.26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地方其他
  • 更新日期:2025-01-26
本站推荐: 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地基   建筑   市政工程   技术标准   处理
资源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ground treatment in construction work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2024-12-31 发布2025-04-01 实施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 471 -202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 7 9 6 2 - 2 0 2 5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ground treatment in construction work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 B J / T 1 3 - 4 7 1 - 2 0 2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 7 9 6 2 - 2 0 2 5
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 0 2 5 年4 月1 日
2025 年福州
3
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乡建
设行业2022 年第五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科〔2022〕
33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
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
本规定;4.勘察要点;5.地基处理计算;6. 换填地基;7. 预
压地基;8. 压实和夯实地基;9. 固化土地基;10. 挤密和置换复
合地基;1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12.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
13. 刚性桩复合地基;14. 桩网复合地基;15. 监测与检测;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
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
(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 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筑科
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福州市闽侯县高新区高新大道
58-1 号,邮编:35010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福建省建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厦门地山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4
福州市城投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福建铁路建设有限公

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设工程物探试验检测中心
中交建筑集团东南建设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国平郑金伙王宗成李志伟
沈铭龙余娜郑晋溪林鑫
黄志强林文凯林之航周建树
林朝阳林方强肖章寿么学春
周仲景陈建强苏贞雄马云团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侯伟生赖树钦简文彬黄建华
黄跃森兰新生邱发强
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2
2. 1 术语....................................................................................2
2. 2 符号....................................................................................4
3 基本规定........................................................................................8
4 勘察成果要求..............................................................................11
5 地基处理计算..............................................................................14
5. 1 荷载计算..............................................................................14
5. 2 承载力计算..........................................................................15
5. 3 沉降计算..............................................................................19
5. 4 稳定分析..............................................................................19
6 换填地基......................................................................................21
6. 1 一般规定..............................................................................21
6. 2 设计..................................................................................21
6. 3 施工..................................................................................27
6. 4 质量检验..............................................................................29
7 预压地基......................................................................................32
7. 1 一般规定..............................................................................32
7. 2 设计..................................................................................33
7. 3 施工..................................................................................42
7. 4 质量检验..............................................................................47
8 压实和夯实地基..........................................................................49
8
8. 1 一般规定..............................................................................49
8. 2 设计..................................................................................50
8. 3 施工..................................................................................58
8. 4 质量检验..............................................................................62
9 注浆加固和固化土地基..............................................................64
9. 1 一般规定..............................................................................64
9. 2 设计..................................................................................64
9. 3 施工..................................................................................69
9. 4 质量检验..............................................................................73
10 挤密和置换复合地基................................................................75
10. 1 一般规定............................................................................75
10. 2 设计................................................................................75
10. 3 施工................................................................................78
10. 4 质量检验............................................................................79
11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81
11. 1 一般规定............................................................................81
11. 2 设计................................................................................82
11. 3 施工................................................................................83
11. 4 质量检验............................................................................85
12 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87
12. 1 一般规定............................................................................87
12. 2 设计................................................................................87
12. 3 施工................................................................................88
12. 4 质量检验............................................................................89
13 刚性桩复合地基........................................................................90
13. 1 一般规定............................................................................90
13. 2 设计................................................................................90
13. 3 施工................................................................................91
9
13. 4 质量检验............................................................................94
14 桩网复合地基............................................................................96
14. 1 一般规定............................................................................96
14. 2 设计................................................................................96
14. 3 施工..............................................................................100
14. 4 质量检验..........................................................................101
15 监测与检测..............................................................................103
15. 1 一般规定..........................................................................103
15. 2 监测..............................................................................103
15. 3 检测..............................................................................105
附录A 地基处理稳定性计算方法..............................................110
本标准用词说明..............................................................................113
引用标准名录..................................................................................114
附:条文说明............................................................................116
10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 2
2.2 Symbols ...................................................................................4
3 Basic requirements .........................................................................8
4 Requirements for survey results ...................................................11
5 Calculation of ground treatment ....................................................14
5.1 Load calculation ....................................................................14
5.2 Calculation of load capacity ..................................................15
5.3 Settlement calculations ......................................................... 19
5.4 Stability analysis ................................................................... 19
6 Replacement foundations .............................................................21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 21
6.2 Design ................................................................................... 21
6.3 Construction .......................................................................... 27
6.4 Quality inspection ................................................................. 29
7 Preloaded ground ......................................................................... 32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 32
7.2 Design ................................................................................... 33
7.3 Construction .......................................................................... 42
7.4 Quality inspection ................................................................. 47
11
8 Compacting and tamping of foundations .....................................49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 49
8.2 Design ................................................................................... 50
8.3 Construction .......................................................................... 58
8.4 Quality inspection ................................................................. 62
9 Solidified soil of foundations .......................................................64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 64
9.2 Design ................................................................................... 64
9.3 Construction .......................................................................... 69
9.4 Quality inspection ................................................................. 73
10 Compaction and replac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75
10.1 General requirement ............................................................75
10.2 Design ................................................................................. 75
10.3 Construction ........................................................................ 78
10.4 Quality inspection ............................................................... 79
11 Cement-soil mixin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81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 .......................................................... 81
11.2 Design ..................................................................................82
11.3 Construction ........................................................................ 83
11.4 Quality inspection ............................................................... 85
12 High pressure jet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 87
12.1 General requirements .......................................................... 87
12.2 Design ................................................................................. 87
12.3 Construction ........................................................................ 88
12.4 Quality inspection ............................................................... 89
13 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90
13.1 General requirements .......................................................... 90
13.2 Design ................................................................................. 90
12
13.3 Construction ........................................................................ 91
13.4 Quality inspection ............................................................... 94
14 Plie-net composite ground ......................................................... 96
1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96
14.2 Design ................................................................................. 96
14.3 Construction ...................................................................... 100
14.4 Quality inspection ............................................................. 101
15 Monitoring and detection .........................................................103
15.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03
15.2 Monitoring ........................................................................ 103
15.3 Detection ........................................................................... 105
Appendix A Calculation method for stability of foundation treatment...110
Explanation of terms in this standard ...............................................113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114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116
1
1 总则
1. 0. 1 为了在地基处理工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
定本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处理的勘察、设计、
施工、监测和质量检验。
1. 0. 3 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质量检验,应综合分析场
地地质条件、上部结构和基础形式、荷载特征、施工工艺、检验
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影响因素,注重概念设计,做到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和绿色施工等。
1. 0. 4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处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
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 1 术语
2. 1. 1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渗透性能而采取的技术
措施。
2. 1. 2 复合地基composite ground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
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 1. 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
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 1. 4 换填地基replacement foundation
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
其它性能稳定、强度较高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地基。
2. 1. 5 泡沫混凝土cellular concrete
用物理方法将泡沫剂制备成泡沫,再将泡沫加入到由水泥、
骨料、掺合料、外加剂和水制成的料浆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
型、养护而成轻质微孔混凝土。
2. 1. 6 预拌水泥土ready-mixed cement soil
在搅拌站将水泥和土以及其他组分按适当比例混合、拌制而
成,并通过运输设备送至使用地点、交货时为拌合物的水泥土。
2. 1. 7 预压地基preloaded ground
3
在地基上施加荷载后,使地基土压实、沉降、固结后的地基。
2. 1. 8 堆载预压preloading with surcharge of fill
在饱和软黏土地基设置竖向和水平向排水通道后对地基进
行堆载,使地基土排水固结,提供地基土强度的地基处理方法。
2. 1. 9 真空预压vacuum preloading
在饱和软黏土地基设置竖向和水平向排水通道,通过覆盖在
地基表面的封闭薄膜内抽真空产生负压排水使地基土有效应力
增大,实现对地基土施加预压和加快固结的地基处理方法。
2. 1. 10 增压式真空预压air-boosted vacuum preloading
增大排水板与周围土体的水平压差以提高排水效率的真空
预压方法。
2. 1. 11 压实地基compacted ground
利用平碾、振动碾、冲击碾或其它碾压设备将地基土进行密
实处理的地基。
2. 1. 12 夯实地基rammed ground
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
量,将地基土密实处理或置换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
2. 1. 13 降水强夯法dewatering dynamic compaction
对地基实施降水作业,将地下水位降至一定深度后再进行强
夯施工的一种作业方法。
2. 1. 14 固化土地基solidified soil of foundations
利用固化材料对土体进行就地固化处理,使土体达到一定强
度而形成的地基,处理后加固地基在平面和深度上连成一体。
2. 1. 15 就地固化技术in-situ solidification technique
利用专用搅拌设备将固化材料与软土地基中的软土进行就
地搅拌,使土体达到一定强度或其它使用要求的地基处理方法。
2. 1. 16 挤密和置换复合地基compaction and replacement
composite foundation
4
利用沉管、振冲器或夯锤等设备,采用桩孔内挤压、振动、
振冲或夯击等方法将土体密实处理,或采用成孔方式置换砂石桩
形成的复合地基。
2. 1. 17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cement-soil mixin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要材料,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
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2. 1. 18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high pressure jet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
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合形成水泥土竖向增强体的
复合地基。
2. 1. 19 刚性桩复合地基rigid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刚度较大的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包括泥浆护壁成孔灌注
桩、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沉管灌注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
土预制桩和钢管桩等。
2. 1. 20 桩网复合地基plie-net composite ground
刚性桩、土体、桩帽(含格构系梁)、加筋褥垫层或梁板结
构组成的复合地基。
2. 2 符号
2. 2. 1 作用和作用效应
E——
pc——
pcz——
pk——
强夯或强夯置换夯击能;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垫层底面处(或软弱下卧层顶面)土的自重压力值;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
值;
5
pz——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或软弱下卧
层顶面)的附加压力值;
桩侧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标准值。
2. 2. 2 抗力和材料性能
ch——
cv——
Dr——
Dr1——
ds——
e——
e0——
e1——
emax——
emin——
Es——
Ec——
fak——
fa——
faz——
fcu——
fsk——
fspk——
kh——
Kpp——
ks——
土的径向排水固结系数;
土的竖向排水固结系数;
砂土相对密实度;
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度;
土粒相对密度(比重);
孔隙比;
地基处理前的孔隙比;
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
砂土的最大孔隙比;
砂土的最小孔隙比;
压缩模量;
弹性模量;
天然地基(或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深度修正后的处理后地基(或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垫层底面处(或软弱下卧层顶面)经深度修正后的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
养护28d 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对水泥土可取桩
体试块(边长70.7mm 立方体)标准养护90d 的立方
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天然土层水平向渗透系数;
桩体材料被动土压力系数;
涂抹区的水平向渗透系数;
g
n Q
6
qp——
qs——
qw——
Ra——
Ru——
Ta——
Tp——
Ts——
Tt ——
U——
——
U t——
ωop——
θ——
λc——
ρd——
ρdmax——
ρc——
ρw——
τst——
τs——
τp——
 z——
cu——
桩端端阻力特征值;
桩周土的侧阻力特征值;
竖井纵向通水量,为单位水力梯度下单位时间的排水
量;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泡沫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
土工合成材料的允许抗拉强度;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单位宽度土工合成材料的
最大拉力;
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抗剪切力;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最危险滑动面上的总剪切力;
固结度;
固结时间t 时竖井地基径向排水平均固结度;
t 时间地基的平均固结度;
最优含水量;
压力扩散角;
压实系数;
干密度;
最大干密度;
黏粒含量;
水的密度;
t 时刻,该点土的抗剪强度;
地基土的天然抗剪强度;
桩体抗剪强度;
预压荷载引起的附加竖向应力;
三轴固结不排水压缩试验求得的土的内摩擦角。
2. 2. 3 几何参数
a——桩帽边长;
Ur
7
A——
Ae——
Ap——
b——
bp——
d——
D——
de——
dp——
l——
lp——
m——
up——
z——
δ——
基础底面积;
单根桩承担的处理地基面积;
桩的截面积;
路基或基础底面宽度;
塑料排水板宽度;
桩的直径;
基础埋置深度;
单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竖井的有
效排水直径;
塑料排水板当量换算直径;
竖向排水体的间距;
桩长;
面积置换率;
桩的截面周长;
基础底面下换填地基的厚度;
塑料排水带厚度。
8
3 基本规定
3. 0. 1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l 搜集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
等;
2 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
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它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
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3 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采用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
地基处理的目的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
4 调查施工场地的周边环境情况,明确邻近建(构)筑、
地下工程、周边道路及有关管线等情况。
3. 0. 2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
的共同作用,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地基处理或加强
上部结构与地基处理相结合的方案。
对于液化土地基、填土地基等特殊土地基,在满足本标准要
求的基础上,还需按照场地和建筑地基的整体要求,同时采取建
筑措施、结构措施和地基基础措施。
3. 0. 3 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形地貌、
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
响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初步选出几种可供考虑的地基处理方
法;
2 对初步选出的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分别从加固原理、适
9
用范围、预期处理效果、耗用材料、施工机械、工期要求和对环
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对比,选择最佳的地基处理
方案;
3 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案,应按建(构)筑物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以及该种地基处理方法在本地区使用
的成熟程度,在场地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
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
3. 0. 4 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构)筑物地基承载力、变形和
稳定性要求,场地处理后应满足相关规范对场地稳定性和建筑适
宜性的要求,地基处理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验算,应同时满足轴心荷载作用和
偏心荷载作用的要求。当处理后的地基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
弱下卧层时,应进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验算;
2 按地基变形设计或应作变形验算且需进行地基处理的建
(构)筑物,应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
3 建造在处理后的地基上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
建(构)筑物,应进行地基稳定性验算。
3. 0. 5 刚度差异较大的整体大面积基础的地基处理,宜考虑上
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
3. 0. 6 地基处理所采用的材料,应根据场地类别符合有关标准
对耐久性设计与使用的要求,并符合相关环保要求。
3. 0. 7 地基处理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和监测,并做好
施工记录。地基处理施工中宜配备智能化、数字化的施工数据监
测装置,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当处理地基施工采用振
动或挤土方法施工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振动和侧向挤压对临近建
(构)筑及周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
3. 0. 8 地基处理施工结束后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程质量检
验和验收。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评价、处理范
10
围和有效加固深度内地基均匀性评价。复合地基应进行增强体强
度及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以及单桩或多桩复合地
基载荷试验,施工工艺对桩间土承载力有影响时尚应进行桩间土
承载力检验。
3. 0. 9 处理地基上的建(构)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
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稳定标准为止。
11
4 勘察成果要求
4. 0. 1 对初步确定采用地基处理方案的场地,勘察前应进一步
搜集附近场地的地质资料及地基处理经验,并结合工程特点和设
计要求,明确勘察任务和重点。
4. 0. 2 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勘察,宜与拟建工程的岩土工程勘
察合并进行;对于大型的、重要的或有特殊要求的复杂工程,也
可进行专项勘察。当已有勘察成果不能满足地基处理工程设计和
施工要求时,应补充地基处理专项勘察。
4. 0. 3 拟采用地基处理的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应包括下列
内容:
1 拟建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地基岩土分类
及其分布情况;
2 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3 地基基础影响范围内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类型、水位及
其变化;
4 地基土和地下水对地基和基础的主要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分析与判定;
5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6 场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
4. 0. 4 换填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拟换填土层的分布范围和
埋藏深度;评价换填材料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对换填地基以下
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行估算和评价,并提
出控制措施建议;对换填地基的质量提出检验和试验要求。
12
4. 0. 5 预压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被加固土体的分布范围、
成因、埋深和厚度,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透水夹层
和互层的分布,被加固土层水平、垂直渗透系数;测定被加固土
体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固结参数、强度和变形指标;对预压处理效
果提出检验和试验要求。
4. 0. 6 夯实或压实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影响深度范围内土
层的组成、分布、均匀性、强度、压缩性、透水性和地下水条件,
软土的含水量、不排水抗剪强度、灵敏度,填土的颗粒组成、均
匀性;查明施工现场和周边受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地下
管线等设施的位置、标高等;应建议选择合适的试验区进行试夯;
评价强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强夯施工过程和地基处理效果提
出检验和监测要求。
4. 0. 7 注浆或固化土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被加固土的级
配、岩土体孔隙和裂隙大小及分布规律,岩土体的渗透性,地下
水的类型、埋深、流速等工程特性,岩土的化学成分和有机质含
量;应根据岩土性质、工程要求对浆液和注浆方法提出建议,并
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岩土体的渗透性、注浆工艺、注浆参数和地基
加固效果;对地下水、环境保护和加固效果提出检验、检测和监
测建议。
4. 0. 8 桩土复合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建设场地地下埋藏
物、暗塘、洞穴等的分布和埋深,软弱土层的分布、厚度和工程
地质性能,潜在桩基持力层的埋深、厚度;提供设计与施工所需
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岩土参数,预估成桩的可能性,分析成桩
工艺对周围土体、邻近建(构)筑物和环境的影响;评价桩体与
水土间的相互作用,估算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评价变
形计算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压缩性;对桩间土、单桩和复合地
基提出载荷试验、检测和监测技术要求。
4. 0. 9 桩土复合地基应根据拟采用增强体类型按下列要求查明
13
地质参数:
1 水泥土搅拌桩:含水量,pH 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和
土的腐蚀性,软土的塑性指数、超固结度和灵敏度;
2 高压旋喷桩:pH 值,有机质含量,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
软土的超固结度、灵敏度;
3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地下水位,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
砂土、粉土的液化评价、天然孔隙比、最大和最小孔隙比,软土
的含水量、不排水抗剪强度、灵敏度;
4 砂石桩:砂土、粉土的黏粒含量,液化评价,天然孔隙
比,最大孔隙比,最小孔隙比,标准贯入击数,软土的含水量、
不排水抗剪强度、灵敏度、水平/竖直渗透系数;
5 强夯置换墩:软土的含水量、不排水抗剪强度、灵敏度,
标准贯入或动力触探击数,液化评价;
6 刚性桩: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不排水抗剪强度、软土
的超固结比,灌注桩尚应测定软土的含水量。
4. 0. 10 复合地基中增强体施工对加固区土体挤密或扰动程度
较高时,宜测定增强体施工后加固区土体的压缩性指标和抗剪强
度指标。
14
5 地基处理计算
5. 1 荷载计算
5. 1. 1 地基处理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地基受荷载作用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
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地基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地基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
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地基稳定分析中,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
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 在确定桩帽或桩基承台高度、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
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应按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
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
组合。
5. 1. 2 地基处理设计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标准组合的荷
载效应设计值、准永久组合的荷载效应设计值与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下由可变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均可按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的规定计算。对由永久作
用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规则,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
15
( d S )可按下式确定:
Sd=1.35Sk (5.1.2)
式中:Sk——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标准组合的荷载效应设计值。
5. 2 承载力计算
5. 2. 1 在荷载作用时,作用在地基上的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1 轴心荷载作用时
pk ≤ fa (5.2.1-1)
式中: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复合地基上
的平均压力值(kPa);
fa ——处理后地基经深度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kPa);
2 偏心荷载作用时,作用在地基上的压力除应符合公式
(5.2.1-1)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式要求:
k max a p ≤1.2 f (5.2.1-2)
式中:pkmax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在基础底面
边缘处地基上的最大压力值(kPa)。
5. 2. 2 除初步设计阶段的复合地基外,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特
征值均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
5. 2. 3 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处理
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地区工程经验进行深度修正,修正
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式计算:
 0.5 a ak d m f  f   D  (5.2.3-1)
 0.5 a spk d m f  f   D  (5.2.3-2)
式中:fa——深度修正后处理后地基(或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
值(kPa);
16
fak ——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d 
—— 基础埋置深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对于大面
积压实填土地基,压实系数大于0.95、黏粒含量
ρc≥10%的粉土,可取1.5,干密度大于2.1t /m3
的级配砂石可取2.0;其他处理地基取1.0;
——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地下
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D —— 基础埋置深度(m),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
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后进
行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
5. 2. 4 地基处理范围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下卧层承载力应
按下式验算:
z cz az p  p  f (5.2.4)
式中:pz ——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
压力值(kPa);
——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kPa)。
5. 2. 5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或竖向
增强体载荷试验和桩间土地基载荷试验,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综
合确定。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按下列公式估
算:
spk p p a p s s sk f  k  mR / A  k  (1- m) f (5.2.5-1)
spk p a p s sk f   mR / A   (1-m) f (5.2.5-2)
(5.2.5-3)
s s s   k  (5.2.5-4)
p p p   k 
az f
pcz
spk f
m 
17
2 2
m  d / de (5.2.5-5)
式中:Ap——单桩截面积(m2);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面积置换率, 2 2
e m= d d ;d 为桩身平均直径(m),
e d 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
(m);等边三角形布桩,正方形布桩
,矩形布桩

,s、s1、s2 分
别为桩间距、纵向桩间距和横向桩间距;
d ——桩体直径(m);
——单根桩分担的地基处理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
——复合地基中桩体实际竖向抗压承载力的修正系数,
与施工工艺、面积置换率、桩间土的工程性质、桩
体类型等因素有关,宜按地区经验取值;
——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地基实际承载力的修正系数,与
桩间土的工程性质、施工工艺、桩体类型等因素有
关,宜按地区经验取值;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系数,反映复合地基破
坏时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度,宜按地区经验取
值;
——桩间土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反映复合地基破坏时
桩间地基承载力发挥度,宜按桩间土的工程性质、
地区经验取值;
——综合考虑复合地基中桩体实际竖向抗压承载力和
复合地基破坏时桩体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发挥度的
桩体竖向抗压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考虑上述影
响因素,结合工程经验取值;
——综合考虑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地基实际承载力和复
p k
p 
a R
sk f
m
d 1.05s e 
e 1 2 d 1.13s d  1.13 s s e 
e d
s k
p 
s 
s 
18
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地基承载力发挥度的桩间土
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宜综合考虑上述影响因素,
结合工程经验取值。
5. 2. 6 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采用散体材料桩时,散体材料桩竖
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
计时,散体材料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按下式估算:
Ra  ruKppAp (5.2.6)
式中: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桩周土所能提供的最大侧限力(kPa);
——桩体材料被动土压力系数。
5. 2. 7 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采用柔性桩和刚性桩时,柔性桩和
刚性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
确定。初步设计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由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
可能提供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和由桩体材料强度可能
提供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并取两者中较低值。
a p s p p
1
n
i i
i
R u q l  q A

   (5.2.7-1)
a cu p R  f A (5.2.7-2)
式中: ——桩的截面周长(m);
——桩长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
——第i 层土的桩侧摩阻力特征值(kPa);
——桩长范围内第i 层土的厚度(m);
——桩端土端阻力特征值(kPa);
——桩端土端阻力折减系数;
——桩体抗压强度平均值(kPa);
——桩体强度折减系数。
a R
ru 
p u
n
si q
i l
p q

cu f

pp K
19
5. 3 沉降计算
5. 3. 1 垫层、加固层及下卧层的变形量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的规定进行计算,加固层压缩
模量应通过处理后地基的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
5. 3. 2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GB50007 的有关规定,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大于复合
土层的深度。当复合土层的分层与天然地基相同时,各复合土层
的压缩模量等于该层天然地基压缩模量的 倍, 值可按下式确
定:
ak
spk
f
f
  (5.3.2)
式中: ——基础底面下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5. 3. 3 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经验系数ψs 可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
料统计值确定,无经验取值时,可采用表5.3.3 的数值。
表5.3.3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经验系数
Es(MPa) 4.0 7.0 15.0 20.0 35.0
s  1.0 0.7 0.4 0.25 0.2
注: Es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应按下式计算:
 
 
 
 



n
i
m
j j
j
i
i
n
i
m
j
i j
E
A
E
A
A A
E
1 sp 1 s
1 1
s
(5.3.3)
式中:Ai——加固土层第i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Aj——加固土层下第j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5. 4 稳定分析
5. 4. 1 地基处理进行稳定分析计算时,所采用的稳定分析方法、
ak f
20
计算参数、计算参数的测定方法和稳定安全系数取值应相互匹
配。
5. 4. 2 地基处理的稳定验算可采用简化Bishop 法、Janbu 法、
瑞典圆弧滑动法中的有效固结应力法或改进总强度法等,具体地
基稳定分析方法宜根据地基处理类型合理选用,稳定性分析方法
详见附录A,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0。
5. 4. 3 地基处理进行整体稳定分析计算时,散体加固材料的抗
剪强度指标,可按加固体材料的密实度通过试验确定;胶结材料
的抗剪强度指标,可按桩体断裂后滑动面材料的摩擦性能确定。
21
6 换填地基
6. 1 一般规定
6. 1. 1 换填地基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的地基处理。
6. 1. 2 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场地土质条件、
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综合分析后,进行换填地基的
设计,并选择施工方法。
6. 1. 3 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换填地基,应按所选的施工机械、换填
材料及场地的土质条件进行现场试验,确定换填地基压实效果和
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6. 1. 4 换填地基的厚度应根据置换软弱土的深度以及下卧土层
的承载力确定,厚度宜为0.5m~3.0m。
6. 2 设计
6. 2. 1 换填材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砂石。宜选用碎石、卵石、角砾、圆砾、砾砂、粗砂、中
砂或石屑,并应级配良好,不含植物残体、垃圾等杂质。当使用
粉细砂或石粉时,应掺入不少于总重量30%的碎石或卵石。砂石
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
2 粉质黏土。土料中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5%,且不得含有
膨胀土。当含有碎石时,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
3 矿渣。宜选用分级矿渣、混合矿渣及原状矿渣等高炉重矿
渣。矿渣的松散重度不应小于11kN/m3,有机质及含泥总量不得
超过5%。垫层设计、施工前应对所选用的矿渣进行试验,确认性
22
能稳定并满足腐蚀性和放射性安全的要求。对易受酸、碱影响的
基础或地下管网不得采用矿渣垫层。大量填筑矿渣时,应经场地
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不良影响评价合格后,方可使用;
4 工程固废。在有充分依据或成功经验时,可采用质地坚硬、
性能稳定、透水性强、无腐蚀性的工程固体废弃物材料或经处理
后的建筑垃圾,但应经过现场试验证明其经济技术效果良好且施
工措施完善后方可使用;
5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选用土工合成材料的品种与性能
及填料,应根据工程特性和地基土质条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土
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 50290 的要求,通过设计计算并进
行现场试验后确定。土工合成材料应采用抗拉强度较高、耐久性
好、抗腐蚀的土工带、土工格栅、土工格室、土工垫或土工织物
等土工合成材料。垫层填料宜用碎石、角砾、砾砂、粗砂、中砂
等材料,且不宜含氯化钙、碳酸钠、硫化物等化学物质。当工程
要求垫层具有排水功能时,垫层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软
土地基上使用加筋垫层时,应保证建(构)筑物稳定并满足允许
变形的要求;
6 现浇泡沫混凝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抗压强度、
干容重、流动度、吸水率、表观和工作性能要求;
7 预拌水泥土。水泥土配合比试验用土应为经风干、碾碎并
通过5mm 筛的工程加固土。每种配合比宜进行7d、28d 和90d
三种龄期的试验,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宜以90d 龄期的试验结果
为准,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水泥土的性能指标可按设计要求执行。
6. 2. 2 换填地基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需置换软弱土(层)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
定,并应复核满足式(5.2.4)的要求;
2 换填地基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z 可分别按式(6.2.2-1)~
式(6.2.2-3)计算:
23
1)条形基础
(6.2.2-1)
2)矩形基础
(6.2.2-2)
3)圆形基础
 
2
k c
2
z  ( tan )

r z
p r p p


 (6.2.2-3)
式中:b —— 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面的宽度(m);
l—— 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m);
r —— 圆形基础底面的半径(m);
——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
力值(kPa);
——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z —— 基础底面下换填地基的厚度(m);
—— 垫层(材料)的压力扩散角(°),宜通过试验确
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6.2.2 采用。
表6.2.2 土和砂石材料压力扩散角θ(°)
换填材料
z/b
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
砾、石屑、卵石、碎石、矿渣
粉质黏土、
粉煤灰
灰土
0. 25 20 6
28
≥0. 50 30 23
注:1 当z/b<0. 25 时,除灰土取θ=28°外,其他材料均取θ=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
2 当0. 25<z/b<0. 5 时,θ值可以内插;
3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其压力扩散角宜由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4 现浇泡沫混凝土、预拌水泥土的应力扩散角宜通过试验确定,初步计算时可取0。
6. 2. 3 换填地基底面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2 tan
( ) k c
z b z
p b p p



( 2 tan )( 2 tan )
( ) k c
z b z  l z 
p bl p p
 


k p
c p

24
1 换填地基底面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可按
下式确定:
b'  b  2z tan (6.2.3)
式中: ——换填地基底面宽度(m);
——压力扩散角,按本标准表6.2.2 取值;当z/b<0. 25
时,按表6.2.2 中z/b=0.25 取值;
2 换填地基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缘不应小于300mm,且
从换填地基底面两侧向上,按当地基坑开挖的经验及要求放坡;
3 整片换填地基底面的宽度可根据施工的要求适当加宽。
6. 2. 4 换填地基的压实标准可按表6.2.4 选用。矿渣换填地基的
压实系数可根据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的试验结果,按最后两遍压
实的压陷差确定。
表6.2.4 各种换填地基的压实标准
施工方法换填材料类别灰土
碾压
振密
或夯实
碎石、卵石
≥0. 97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
中砂、粗砂、砾砂、圆砾、角砾、石屑
粉质黏土≥0. 97
灰土≥0. 95
粉煤灰≥0. 95
注:1 压实系数c

为土的控制干密度d  与最大干密度d max  的比值;土的最大干密度
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碎石或卵石的最大干密度可取2. 1t/m3~2. 2t/m3;
2 表中压实系数c

系使用轻型击实试验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d max  时给出的压实
控制标准,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时,对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及其他材料压实标准
应为压实系数c

≥0. 94。
6. 2. 5 换填地基的承载力宜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
6. 2. 6 对于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建筑,在进行地基变形计算
时应考虑邻近建(构)筑物基础荷载对软弱下卧层顶面应力叠加
b'

25
的影响。当超出原地面标高的换填地基或换填材料的重度高于天
然土层重度时,宜及时换填,并应考虑其附加荷载的不利影响。
6. 2. 7 换填地基的变形由换填地基自身变形和下卧层变形组成。
换填地基在满足本标准第6.2.2 条~6.2.4 条的条件下,换填地基的
变形可仅考虑其下卧层的变形。对地基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
应计算垫层自身的变形。垫层下卧层的变形量可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的规定进行计算。
6. 2. 8 加筋土换填地基所选用的土工合成材料尚应进行材料强
度验算:
p a T  T (6.2.8)
式中:Ta——土工合成材料在允许延伸率下的抗拉强度(kN/m);
Tp——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单位宽度的土工合成材
料的最大拉力(kN/m)。
6. 2. 9 加筋土换填地基的加筋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层加筋时,可设置在换填地基的中部;
2 多层加筋时,首层筋材距换填地基顶面的距离宜取30%
换填地基厚度,筋材层间距宜取30%~50%的垫层厚度,且不应小
于200mm;
3 加筋线密度宜为0.15~0.35。无经验时,单层加筋宜取高
值,多层加筋宜取低值。换填地基的边缘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
6. 2. 10 泡沫混凝土用于道路换填地基时,其性能应符合表
6.2.10 的规定。
表6.2.10 用于路基换填的泡沫混凝土性能
项目
性能要求
离路面底面距离(m) 试验方法
0~0.8 0.8~1.5 >1.5
抗压强度
(MPa)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0.8 ≥0.5 ≥0.4 《气泡混合
轻质土填筑
工程技术规
程》CJJ/T
177
其他等级道路≥0.6 ≥0.4
干密度等级≥A04 ≥A03
26
6. 2. 11 当计算水位以下部位填筑泡沫混凝土时,干密度等级、
强度等级应按表6.2.11 确定。
表6.2.11 用于计算水位以下部位填筑的性能指标
计算水位以下(m) 干密度等级强度等级
≤3 ≥A05 ≥C0.8
>3 ≥A07 ≥C1.0
6. 2. 12 泡沫混凝土弹性模量宜按现行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
土性能试验方法》GB/T 11969 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根
据下式取值:
Ec=200Ru~350Ru (6.2.12)
式中:Ec——泡沫混凝土的弹性模量(MPa);
Ru——泡沫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MPa)。
6. 2. 13 泡沫混凝土路堤地基沉降计算时,总沉降修正系数宜取
1.0~1.1。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两倍路堤荷载时取小值。
6. 2. 14 软土地基泡沫混凝土路堤的地基沉降计算和结构上覆荷
载验算时应考虑泡沫混凝土浸润吸水之后的加载效应,路堤设计
水位以下部分泡沫混凝土自重应力应采用1.1~1.3 倍的湿容重,设
计水位以上部分自重应力应采用湿容重。
6. 2. 15 泡沫混凝土单体长度宜为10m~15m,长度超过15m 应
设置沉降缝。沉降缝设置要求如下:
1 沉降缝采用上下直立相通的预留沉降缝, 可采用
20mm~30mm 厚的聚苯乙烯板或10 mm~20 mm 厚的涂沥青木板,
木夹板或沥青麻絮填塞;
2 在结构物截面形态发生变化时,应在形态突变处增设置沉
降缝;
3 在地基处理变化范围的交界处宜设置沉降缝。
6. 2. 16 泡沫混凝土换填时,其底部排水垫层可与既有软基处理
的褥垫层厚度相结合,并在垫层内铺置土工格栅。
27
6. 2. 17 预拌水泥土设计前应根据地基土土性及适用条件选择合
适的水泥、外加剂等材料,并进行配合比试验,确保预拌水泥土
满足设计要求。当施工可能涉及到多种地基土时,应分别取土样
进行试验。
6. 2. 18 预拌水泥土拌合物的水泥掺和量宜为8%~20%,水泥土
设计强度一般为C1.0~C3.0,坍落度一般宜为12cm~20cm,扩展
度一般为500mm~600mm,施工中可根据工程需要和施工条件选
择合适的参数。
6. 3 施工
6. 3. 1 换填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施工机械。粉质黏
土、灰土垫层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以及蛙式夯、柴油
夯。砂石垫层等宜用振动碾。粉煤灰换填地基宜采用平碾、振动
碾、平板振动器、蛙式夯。矿渣换填地基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或平
碾,也可采用振动碾。
6. 3. 2 换填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宜通过现
场试验确定。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换填地基底部应根据施工机械
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厚度外,其他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宜
为200mm~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
6. 3. 3 粉质黏土和灰土换填地基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
ωop±2%的范围内,粉煤灰换填地基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ωop±4%
的范围内。最优含水量ωop 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
选取。
6. 3. 4 当换填地基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时,
应根据建(构)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控制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
验合格后,方可铺填换填地基。
6. 3. 5 换填地基施工时,应采取基坑排水措施。除砂质换填地基
宜采用水撼法施工外,其余换填地基施工均不得在浸水条件下进
28
行。工程需要时应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6. 3. 6 粉质黏土、灰土换填地基及粉煤灰换填地基施工,应符合
下列规定:
1 粉质黏土及灰土换填地基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
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
2 换填地基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且接缝处应
夯压密实;
3 灰土拌合均匀后,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d
内不得受水浸泡;
4 粉煤灰换填地基铺填后,宜当日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
铺填上层或封层,并应禁止车辆碾压通行;
5 换填地基施工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
坑回填。
6. 3. 7 土工合成材料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
2 土工合成材料铺设顺序应先纵向后横向,且应把土工合成
材料张拉平整、绷紧,严禁有皱折;
3 土工合成材料的连接宜采用搭接法、缝接法或胶接法,接
缝强度不应低于原材料抗拉强度,端部应采用有效方法固定,防
止筋材拉出;
4 避免土工合成材料暴晒或裸露,阳光暴晒时间不应大于
8h。
6. 3. 8 泡沫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浇筑施工应采用管路泵送方式。泵送前,应检查管接头是
否紧固,确保接头密封牢固不泄露。泵送过程中,浇筑管的压力
应满足扬程及输送距离要求;
2 施工前应清除浇筑区基底杂物,尤其应排清基底的积水;
当在地下水位以下浇筑时,应有降水措施,严禁在基底有水的状
29
态下浇筑施工;
3 换填填筑应采用分块分层方式进行浇筑作业,单层浇筑厚
度宜按30cm~100cm 控制;
4 泡沫混凝土浇筑时,浇筑管宜与浇筑面保持缓倾角度,不
应采用从上而下喷射方式进行浇筑,管口应埋入泡沫混凝土内不
小于10cm,以降低泡沫混凝土的消泡量;
5 泡沫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大于泡沫混
凝土的初凝时间;
6 辅助工程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气泡混合轻质土填筑
工程技术规程》CJJ/T 177 的规定。
6. 3. 9 预拌水泥土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前应进行场地平整,清除地面和地下障碍物,设计好
施工设备的平面布置和施工运输线路;
2 施工设备包括取土设备、水泥浆搅拌罐、预拌水泥土搅拌
机及预拌水泥土运输设备;
3 换填施工宜采用溜槽或泵送分层施工,每层回填的厚度不
超过500mm,分层换填的间隔不小于4 小时;
4 当地基标高不一致时,应做成阶梯状或斜坡状,施工顺序
采用先深后浅;
5 换填的理论计算回填量与实际回填量的比值不应小于
1.1。
6. 4 质量检验
6. 4. 1 对粉质黏土、灰土、砂石、粉煤灰换填地基的施工质量可
选用环刀取样、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
进行检验;对碎石、矿渣换填地基的施工质量可采用重型动力触
探试验等进行检验。压实系数可采用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法
进行检验。
30
6. 4. 2 换填地基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并应在每层的压实
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
6. 4. 3 采用环刀法检验换填地基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选择位
于每层换填地基厚度的2/3 深度处。检验点数量,条形基础下换
填地基每10m~20m 不应少于1 个点,独立柱基、单个基础下换
填地基不应少于1 个点,其他基础下换填地基每50m2~100m2 不
应少于1 个点。采用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探法检验换填地基的
施工质量时,每分层平面上检验点的间距不应大于4m。
6. 4. 4 竣工验收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垫层承载力,承载力检测
数量为场地面积每300m2 不应少于1 个点,超过3000m2 部分每
500m2 不得少于1 点,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 点,对于复杂场地
或重要建筑的地基应增加检测数量。
6. 4. 5 加筋换填地基中土工合成材料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土工合成材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无破损、无老化、
无污染;
2 土工合成材料应可张拉、无皱折、紧贴下承层,锚固端应
锚固牢靠;
3 上下层土工合成材料搭接缝应交替错开,搭接强度应满足
设计要求。
6. 4. 6 施工中泡沫混凝土质量检验项目宜包括泡沫密度、湿容
重、流动度、抗压强度,浸水环境下泡沫混凝土还需检验气泡率
和吸水率。泡沫混凝土浇注质量检查项目、检验方法和频率按现
行福建省地方标准《泡沫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DBJ/T 13-220 的
规定执行。
6. 4. 7 预拌水泥土换填地基施工完毕后施工过程中应进行试块
留置,每台设备、每种土质、每个台班,每300m3 留置不宜少于
1 组,试块尺寸可选用边长为100mm,并应进行7d、28d 的无侧
限抗压强度试验。换填地基面积3000m2 以下的每300m2 取一个
31
孔,超过3000m2 以上的,每1000m2 取一个孔,每个单位工程不
少于3 个孔,每个孔取样在上中下位置各取1 个。
32
7 预压地基
7. 1 一般规定
7. 1. 1 预压地基可分为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增压式真空预压以
及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等。
7. 1. 2 预压地基设计应具备下列资料:
1 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包括各土层的重度、界限含水率、
压缩系数、压实曲线、水平与竖向固结系数、渗透系数、抗剪强
度等物理力学指标和地下水位、承压水层、透水透气层及地下水
补排条件等;
2 工程对地基的要求,包括地基承载力、地基土强度、固结
度、允许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预压时间与工期等;
3 场地周边建(构)筑物与道路分布情况、建(构)筑物与
地下结构特征、基础类型及地下管网分布埋深情况等。
7. 1. 3 对于重要工程,应在现场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预压试验,
在预压过程中应进行地基竖向变形、侧向位移、孔隙水压力、地
下水位变化等项目的监测;试验地块预压结束后,应进行静力触
探、十字板剪切、标贯、多道瞬态面波等现场原位试验及室内土
工试验。根据试验地块的资料数据,对全场区进行排水预压设计,
或对已有的初步设计进行修正。
7. 1. 4 对以变形控制的预压场地,经预压达到设计总沉降量和平
均固结度后方可卸载。对以提高地基承载力或场地整体稳定性的
预压场地,经预压后地基承载力提高及场地稳定性满足地基处理
设计要求后方可卸载。
7. 1. 5 根据工程需要及预压时间受限,残余沉降或工后沉降不满
33
足工程要求时,宜采用超载预压,超载可采用加高堆载、选用高
容重物料、增加真空度、提高增压等方式。
7. 1. 6 预压地基加固应考虑预压施工对相邻建(构)筑物、地下
管线等产生附加沉降的影响。当距离较近时,应对相邻建(构)
筑物、地下管线等采取保护措施。
7. 2 设计
Ⅰ 堆载预压
7. 2. 1 堆载预压法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选择竖向排水体,确定其断面尺寸、间距、排列方式和深
度,确定水平向排水体的布置、厚度和材料;竖向排水体可采用
普通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宜采用正方形或等边三角形
布置;
2 确定预压区范围、预压荷载大小、荷载分级、加载速率、
预压时间和卸载标准;
3 计算地基土的固结度、强度增长、抗滑稳定性和变形;
4 提出监测要求和目的,确定监测项目、监测设备、监测方
法、控制标准、测点布置和数量。
7. 2. 2 竖向排水体的间距可根据软土固结特性和预定时间内所
要求达到的固结度确定。设计时,竖向排水体的间距可按井径比
选用。塑料排水板和袋装砂井的间距可按n=15~22 选用,普通砂
井的间距可按n=6~8 选用。
1 井径比可按下式计算:
n=de / dw (7.2.2-1) 2  / p p d  b  (7.2.2-2)
式中:n——井径比;
de——竖向排水体的有效排水半径(mm);
34
dw——竖向排水体直径, 对塑料排水板可取dw=dp(mm);
dp——塑料排水板当量换算直径(mm);
bp——塑料排水板宽度(mm);
——塑料排水板厚度(mm)。
2 竖向排水体的有效排水半径de 可按下式计算:
等边三角形平面布置:
de=1.05l (7.2.2-1)
正方形平面布置:
de=1.13l (7.2.2-1)
式中: l ——竖向排水体的间距。
7. 2. 3 竖向排水体插入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需处理的软土埋深、厚度、分层土的性状,软基处理
要求、处理后的地基稳定性、工后沉降及堆载预压工期确定;
2 对以地基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工程,竖向排水体插入深度宜
超过滑动面深度不小于3m;
3 对沉降变形控制的预压场地工程,竖向排水体插入深度应
根据设计确定的预压时间达到所需的固结沉降指标确定;
4 竖向排水体宜穿透受压土层;当竖向排水体未穿过受压土
层时,应分别计算竖向排水体深度范围内的平均固结度和竖向排
水体底面以下受压土层的平均固结度,该两部分固结度和所完成
沉降变形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7. 2. 4 预压荷载、范围、加载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预压荷载值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当总沉降与工后沉降有
限制性要求时,宜采用超载预压,超载量大小应根据预压时间内
预期完成的沉降计算确定,并宜使预压荷载下受压土层各点的有
效竖向应力大于建(构)筑物荷载引起的相应点的附加应力;
2 预压荷载顶面的范围应不小于建(构)筑物基础外缘的范
围;
3 加载速率应根据待处理软土层的强度确定;当待处理软土

35
层的强度满足总预压荷载下的稳定性要求时,可一次性加载;如
不满足应分级逐渐加载,待前期预压荷载下土强度的增长满足下
一级荷载下的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加载下一级荷载。
7. 2. 5 一级或多级等速加载条件下,当固结时间为t 时,对应总
荷载的地基平均固结度可按下式计算:
(7.2.5)
式中: —— t 时间地基的平均固结度;
—— 第i 级荷载的加载速率(kPa/d);
—— 各级荷载的累加值(kPa);
—— 分别为第i 级荷载加载的起始和终止时间(从零点
起算)( d ),当计算第i 级荷载加
下载地址
DBJ/T 13-471-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处理技术标准资源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