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医药书籍 >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入门十讲 刘俊 主编 2015年版

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入门十讲 刘俊 主编 2015年版

收藏
  • 大小:165.9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医药书籍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入门   主编   中医   从零开始   刘俊
资源简介
从零开始学中医 中医入门十讲
作者:刘俊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临床实用,共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及针灸学十讲。中医基础理论章节,包括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中医诊断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四诊诊法、辨证论治要点。中药、方剂篇中重点介绍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用,以及各种治疗大法的代表方剂。在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针灸临床学科中,重点介绍常见疾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和主要辨证论治方法,且列出了具体药物组成和剂量,并介绍了针灸、外治及其他简单易行的办法,方便读者参考学习。本书文理浅易,内容丰富,为中医初学者登堂入室之阶梯,亦可作为中医院校学员和中医临床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目录
绪论:中医是什么001
第一讲中医基础理论入门——进入中医的殿堂/005
第一节阴阳学说不是迷信006
第二节有趣的五行学说007
第三节藏象——人体生理的秘密010
一、五脏六腑的“大哥”——心010
二、最容易受伤的脏腑——肺012
三、后天之本的脾014
四、刚强的肝017
五、先天之本的肾022
六、管理消化、排泄的六腑026
七、五脏六腑之外的奇恒之腑029
八、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031
第四节气血津液036
一、气036
二、血037
三、津液038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038
第五节疾病的源头——病因与发病041
一、病因041
二、发病050
第六节疾病的基本病机052
一、邪正盛衰052
二、阴阳失调056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060
四、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066
五、内生“五邪”069
第七节疾病的预防与治则073
一、预防073
二、治则074
第二讲中医诊断入门——认识疾病的真面目/079
第一节中医诊断的“四大法器”——望闻问切080
一、望诊080
二、闻诊092
三、问诊093
四、切诊097
第二节中医诊断的“核心”——辨证论治103
一、八纲辨证103
二、病因辨证107
三、气血津液辨证111
四、脏腑辨证114
五、卫气营血辨证121
六、三焦辨证122
七、经络辨证122
八、六经辨证124
第三讲中药学入门——用来攻打疾病的“兵将”/127
第一节中药学总论128
一、中药产地与采集128
二、中药的炮制129
三、中药的性能129
四、中药的配伍132
五、用药禁忌133
六、中药的剂量与用法135
第二节临床常用中药简述138
一、解表药138
二、清热药141
三、泻下药145
四、祛风湿药147
五、芳香化湿药148
六、利水渗湿药149
七、温里药151
八、理气药152
九、消食药153
十、驱虫药153
十一、止血药154
十二、活血祛瘀药156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58
十四、安神药161
十五、平肝息风药162
十六、开窍药163
十七、补虚药164
十八、收涩药168
第四讲方剂学入门——调兵遣将攻疾病/171
第一节方剂学概况172
一、方剂常用治法172
二、方剂的基本结构173
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74
四、方剂的服法175
第二节解表剂175
一、辛温解表176
二、辛凉解表177
三、扶正解表179
第三节泻下剂180
一、寒下180
二、温下181
三、润下182
四、逐水183
五、攻补兼施183
第四节和解剂184
一、和解少阳184
二、调和肝脾185
三、调和肠胃186
第五节清热剂187
一、清气分热187
二、清营凉血188
三、清热解毒189
四、清脏腑热189
五、清虚热192
第六节祛暑剂193
第七节温里剂194
一、温中祛寒194
二、回阳救逆195
三、温经散寒195
第八节补益剂196
一、补气196
二、补血197
三、气血双补198
四、补阴198
五、补阳199
六、阴阳双补200
第九节固涩剂201
一、固表止汗201
二、敛肺止咳202
三、涩肠固脱203
四、涩精止遗203
五、固崩止带204
第十节安神剂205
一、重镇安神205
二、滋养安神206
第十一节理气剂207
一、行气207
二、降气208
第十二节理血剂209
一、活血祛瘀209
二、止血210
第十三节治风剂211
一、疏散外风211
二、平息内风212
第十四节治燥剂213
一、轻宣外燥213
二、滋阴润燥215
第十五节祛湿剂216
一、燥湿和胃216
二、清热祛湿217
三、利水渗湿217
四、温化寒湿218
五、祛风胜湿219
第十六节祛痰剂220
一、燥湿化痰220
二、清热化痰221
三、润燥化痰222
四、温化寒痰222
五、化痰息风223
第十七节消食剂224
一、消食化滞224
二、健脾消食224
第五讲中医内科学入门——内科疾病的全攻略/227
第一节感冒228
第二节咳嗽230
第三节哮病232
第四节喘病234
第五节胸痹心痛237
第六节胃痛239
第七节腹痛242
第八节泄泻244
第九节便秘246
第十节黄疸248
第十一节胁痛250
第十二节臌胀252
第十三节消渴255
第十四节血证256
第十五节瘿病260
第十六节腰痛261
第十七节颤证263
第十八节痹症265
第十九节虚劳267
第二十节阳痿271
第二十一节淋证273
第二十二节水肿275
第二十三节眩晕277
第二十四节中风病279
第二十五节失眠282
第二十六节头痛284
第六讲中医外科学入门/287
第一节疖288
第二节丹毒289
第三节乳痈291
第四节乳癖293
第五节肉瘿294
第六节筋瘤295
第七节痔296
第八节肛痈298
第九节脱肛300
第十节肛裂301
第十一节冻疮302
第十二节水火烫伤304
第七讲中医皮肤病学入门/309
第一节蛇串疮310
第二节湿疮311
第三节药毒313
第四节瘾疹315
第五节牛皮癣316
第六节风瘙痒318
第七节白庀319
第八节粉刺320
第九节油风321
第十节酒渣鼻323
第八讲中医儿科学入门/325
第一节儿科病因特点326
一、先天因素326
二、外感因素326
三、食伤因素326
四、情志因素327
五、外伤因素327
六、医源因素327
第二节儿科病理特点327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327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328
第三节胎黄328
第四节水痘330
第五节痄腮331
第六节感冒333
第七节咳嗽335
第八节肺炎喘嗽337
第九节哮喘340
第十节口疮342
第十一节泄泻343
第十二节厌食346
第十三节食积347
第十四节疳证348
第十五节夜啼350
第十六节汗证351
第十七节紫癜353
第十八节儿童多动综合征354
第十九节惊风356
一、急惊风356
二、慢惊风358
第二十节癫痫359
第二十一节小儿水肿361
第二十二节遗尿364
第二十三节五迟、五软365
第九讲中医妇科学入门/369
第一节月经先期370
第二节月经后期371
第三节月经过多373
第四节月经过少374
第五节崩漏375
第六节闭经377
第七节痛经380
第八节经行发热381
第九节妊娠恶阻382
第十节胎动不安383
第十一节产后腹痛385
第十二节产后发热386
第十三节恶露不绝387
第十四节缺乳388
第十五节不孕症389
第十六节子宫脱垂391
第十七节带下病392
第十讲针灸学入门——神奇的经络学说/395
第一节经络总论396
一、十二经脉397
二、奇经八脉39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398
第二节腧穴总论399
一、腧穴的分类399
二、腧穴的命名400
三、腧穴的作用400
四、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401
五、腧穴的定位401
第三节经络腧穴各论406
一、手太阴肺经406
二、手阳明大肠经408
三、足阳明胃经410
四、足太阴脾经414
五、手少阴心经417
六、手太阳小肠经419
七、足太阳膀胱经420
八、足少阴肾经426
九、手厥阴心包经428
十、手少阳三焦经430
十一、足少阳胆经433
十二、足厥阴肝经435
十三、督脉437
十四、任脉441
第四节刺法和灸法446
一、毫针刺法446
二、灸法454
第五节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458
一、中风458
二、感冒458
三、中暑459
四、哮喘459
五、呕吐(附:呃逆)460
六、泄泻460
七、便秘461
八、癃闭461
九、遗精462
十、不寐462
十一、眩晕463
十二、头痛463
十三、痹症464
十四、痿证465
十五、面瘫465
十六、坐骨神经痛466
十七、痛经466
十八、胎位不正467
十九、扭伤467
二十、耳鸣、耳聋467
二十一、牙痛468
二十二、痫证468
二十三、淋证468
参考文献/470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