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标准下载网,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标准>医药卫生 > YY/T 1529-2024 酶联免疫分析仪

YY/T 1529-2024 酶联免疫分析仪

收藏
  • 大小:336.86 K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医药卫生
  • 更新日期:2024-11-09
本站推荐: 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免疫   分析   YY   1529   2024
资源简介
ICS11.100.10
CCS C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
YY/T1529—2024
代替YY/T1529—2017
酶联免疫分析仪
ELISAanalyticalinstruments
2024-09-29发布2025-10-15实施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代替YY/T1529—2017《酶联免疫分析仪》,与YY/T1529—201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
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7年版的第1章);
———删除了分类(见2017年版的第4章);
———增加了半峰宽度要求(见4.2.1);
———更改了灵敏度指标(见4.2.6,2017年版的5.2.6);
———增加了清洗模块平均残液量要求(见4.2.8);
———增加了加注模块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见4.2.9);
———增加了孵育模块温度准确度和波动度要求(见4.2.10);
———增加了临床项目的重复性要求(见4.2.11);
———增加了样品携带污染要求(见4.2.12);
———增加了电气安全相关标准要求(见4.3,2017年版的5.3);
———增加了半峰宽度试验方法(见5.3,2017年版的6.3);
———增加了清洗模块平均残液量试验方法(见5.10);
———增加了加注模块准确度与精密度试验方法(见5.11);
———增加了孵育模块温度准确度和波动度试验方法(见5.12);
———增加了临床项目的重复性试验方法(见5.13);
———增加了样品携带污染试验方法(见5.1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北京市医用生物防护装备检验研究中心)、中国海关
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水木济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博科
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深圳市爱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丙锋、王艺凯、杨宗兵、黄涛、谢清华、李运奇、李正。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7年首次发布为YY/T1529—2017,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YY/T1529—2024
酶联免疫分析仪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酶联免疫分析仪(以下简称分析仪)的要求、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包装、贮存和运
输,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为测量原理,对待
测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酶联免疫分析仪,一般包括检测模块、加注模块、孵育模块、清洗模块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4793.1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793.6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6部分:实验室用材料加热设备的特
殊要求
GB/T14710 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18268.1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18268.26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 电磁兼容性要求 第26部分:特殊要求 体
外诊断(IVD)医疗设备
GB/T29791.3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 第3部分:专业用体外诊断仪器
YY0648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用设备
的专用要求
JJG861 酶标分析仪检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
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测定技术。ELISA 过
程包括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受检样本(含待测抗体或抗原)和酶标记抗体或抗
原,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发生反应形成抗原和抗体的复合物,固相载体上被结
合的酶标记物的量即与标本中待测物的量呈一定比例。加入酶反应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生成有色产
物。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的量
呈比例关系。
3.2
酶联免疫分析仪 ELISAanalyticalinstruments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对待测物质进行定量或定性
1
YY/T1529—2024
分析的仪器。
注:又称为酶标仪。
4 要求
4.1 外观
外观符合如下要求:
a) 文字和标识应清晰可见,标识粘贴牢固,不应松脱或卷边;
b) 表面应平整、光洁,色泽均匀,不应有磕碰、划伤及凹凸不平等缺陷;
c) 紧固件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应有松动;
d) 运动部件应平稳,不应被卡住、突跳及明显空回,键组回跳应灵活。
4.2 性能要求
4.2.1 波长准确度与半峰宽度
波长准确度:应不超过±2nm。
半峰宽度:应不超过12nm。
4.2.2 吸光度准确度
在相应波长下仪器的准确度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吸光度准确度要求
吸光度范围准确度
[0.00,1.00] ±0.02
(1.00,2.00] ±0.03
4.2.3 线性
在吸光度值为0.00~3.00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低于0.990。
4.2.4 吸光度重复性
仪器重复性测量的变异系数(CV)应不大于1.0%。
4.2.5 吸光度稳定性
仪器吸光度的稳定性应不超过±0.005。
4.2.6 灵敏度
使用浓度值为5mg/L的酶联免疫分析仪用灵敏度溶液标准物质,仪器测量吸光度值应不小于0.05。
4.2.7 通道差异
以空气为参比,测量各通道的吸光度差异,结果应不大于0.02。
4.2.8 清洗模块平均残液量
平均每孔应不大于2μL。
2
YY/T1529—2024
4.2.9 加注模块准确度与精密度
对仪器标称的样品最小加样量和最大加样量、试剂最小加样量和最大加样量进行检测,应符合表2
的要求。
表2 加注模块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
标称加样量(V)/μL
要求
偏倚变异系数(CV)/%
V≤10 不超过±1μL ≤5
10 V>50 不超过±5% ≤2
4.2.10 孵育模块温度准确度和波动度
温度准确度应不超过±0.5℃,温度波动度应不超过±0.5℃。
4.2.11 临床项目的重复性
选取至少2个临床项目,用制造商指定的试剂盒进行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10%。
4.2.12 样品携带污染
样品携带污染率应不大于1.0%。对于仅能报告定性检验结果的分析仪,检测高浓度阳性样品后再
检测阴性样品,阴性样品不应检测为阳性。
4.3 电气安全要求
应符合GB4793.1、GB4793.6(适用时)及YY0648中适用条款的要求。
4.4 环境试验要求
应符合GB/T14710中适用条款的要求。
4.5 电磁兼容性要求
应符合GB/T18268.1、GB/T18268.26中适用条款的要求。
4.6 软件功能
酶联免疫分析仪具有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 数据显示功能;
b) 可灵活设置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和测试日期;
c) 可连续保存依次测试的项目及结果;
d) 可显示并打印测试项目、测试数据和测试时间。
5 试验方法
5.1 工作条件
5.1.1 电源要求:电压(220±22)V(交流);频率(50±1)Hz。
3
YY/T1529—2024
5.1.2 环境温度:10℃~40℃。
5.1.3 相对湿度:30%~80%。
5.1.4 下列项目均在仪器开机稳定30min后进行,仪器在进行下列试验时,影响量应在正常工作条
件下。
5.1.5 光谱中性滤光片有证标准物质或经计量校准合格的光谱中性滤光片:吸光度示值分别约为0.2、
0.5、1.0、1.5、2.0、3.0。
5.1.6 酶联免疫分析仪用灵敏度溶液标准物质。
注:5.1.2、5.1.3中的条件与制造商标称的产品规格不一致时,以产品规格标称为准,制造商在产品标准中进行
说明。
5.2 外观
在自然光下以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目视检查,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1的要求。
5.3 波长准确度与半峰宽度
根据仪器分光原理选择下列方法。
a) 波长连续可调式酶联免疫分析仪,测试方法按照JJG861,或者由生产厂家提供科学、合理的试
验方法。
b) 其他。用波长示值误差优于±0.5nm 的分光光度计对仪器所用滤光片逐片进行波长-透射比
光谱特性曲线描述(见图1),并按公式(1)、公式(2)分别计算中心波长误差,按公式(3)计算半
峰宽度,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1的要求。
标引序号说明:
T ———透射比,以百分数计;
λ ———波长,单位为纳米(nm);
Tm ———滤光片中心波长对应透射比;
12
Tm ———滤光片中心波长对应透射比的一半;
λ0 ———滤光片中心波长实测值;
λ1、λ2 ———透射比为12
Tm 时对应的波长。
图1 波长-透射比光谱特性曲线
4
YY/T1529—2024
λ0 =
λ1 +λ2
2 …………………………(1)
Δλ =λ0 -λs …………………………(2)
半峰宽度=λ2 -λ1 …………………………(3)
式中:
λ0 ———中心波长实测值;
λ1、λ2———透射比为12
Tm 时对应的波长;
Δλ ———中心波长误差;
λs ———滤光片的标称波长。
5.4 吸光度准确度试验
依次选用405nm、450nm、492nm 和630nm 波长或仪器特有的专一波长,将吸光度标称值分别约
为0.2、0.5、1.0、1.5的4块光谱中性滤光片,或仪器特有的专一波长滤光片,平放在微孔酶标板的空板
架上,以空气为参比,连续测量3次,记录仪器示值。
吸光度准确度按公式(4)计算。
ΔA =13
Σ3
i=1
Ai -As …………………………(4)
式中:
Ai ———一个波长下第i 次测量的吸光度值;
As ———该波长下的标准值;
ΔA———吸光度准确度。
各中性滤光片在各波长下的吸光度准确度,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2的要求。
5.5 线性
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进行验证。
a) 选用450nm 波长或仪器特有的专一波长。
b) 选择光谱中性滤光片有证标准物质或经计量校准合格的光谱中性滤光片,示值分别约为0(空
气空白)、0.2、0.5、1.0、1.5、2.0、3.0,每张滤光片测定3次,实测均值与标定值进行线性拟合,计
算线性相关系数,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3的要求。
c) 使用选择光谱中性滤光片有证标准物质或经计量校准合格的光谱中性滤光片,示值分别约为
0.2、0.5、1.0、1.5、2.0,单独使用或叠加使用,分别采用(0.2+0.5)、(0.5+1.5)、(1.0+2.0)叠加
法,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线性拟合,计算线性相关系数,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3的要求。
注:不建议对2个以上滤光片进行叠加。
5.6 吸光度重复性试验
选择450nm 波长或仪器特有的专一波长,将吸光度标称值约为0.5或1.0的光谱中性滤光片平放
在微孔酶标板的空板架上,以空气为参比,于固定的某一孔位重复测量至少10次,记录仪器示值,按公
式(5)、公式(6)计算吸光度的重复性CV 值,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4的要求。
CV=SD
X
×100% …………………………(5)
SD= Σn
i=1 (Xi -X )2
n -1 …………………………(6)
5
YY/T1529—2024
式中:
SD———标准偏差;
X ———n 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
Xi———第i 次实测吸光度值;
n ———测量的次数。
5.7 吸光度稳定性试验
选用450nm 波长或仪器特有的专一波长,将吸光度标称值1.0的光谱中性滤光片平放在微孔酶标
板的空板架上,以空气为参比,测量并记录仪器的初始示值,5min后记录仪器示值1次,10min后再次
记录仪器示值,代入公式(7),计算后2次吸光度示值与初始值的最大偏倚值(R),判定结果是否符合
4.2.5的要求。
R =Amax -A0 ………………………… (7)
式中:
Amax———仪器最大吸光值;
A0 ———仪器初始吸光值。
5.8 灵敏度试验
选用450nm 或仪器特有的专一波长,使用量程适合并经校准合格的加样器,在未包被抗原或抗体
的微孔酶标板的某一孔中加入350μL质量浓度为5mg/L的酶联免疫分析仪用灵敏度溶液标准物质
(配制方法见附录A),测量吸光度值,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6的要求。
5.9 通道差异试验
选用450nm 波长或仪器特有的专一波长,将吸光度标称值为1.0的光谱中性滤光片平放在微孔酶
标板的空板架上,先后置于8个通道的相应位置(例如,对于8通道仪器可从A1~H1 或A2~H2 作为
起始位置),以空气为参比,每一通道至少重复测量5次(中性滤光片的相同位置),记录5个吸光度
值,8个通道的差异结果报告用全部测量数据(共40个结果)的极差值表示,按公式(8)计算通道差异
δA,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7的要求。或者改为直接读取空气空白,更能反映通道差异。
δA =Amax -Amin …………………………(8)
式中:
Amax———8个通道中测量结果的吸光度最大值;
Amin———8个通道中测量结果的吸光度最小值。
5.10 清洗模块平均残液量
用分度值为0.01mg的电子天平称量完整酶标板的初始质量,使用纯水作为清洗液,将酶标板放入
洗板模块进行清洗,清洗液的加注体积设为仪器允许的最大值,清洗完毕后,再次称量酶标板的质量,按
公式(9)计算酶标板上每孔的平均残液量,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8的要求。
Vresiduali=
m1 -m0
n ×ρ
×100% …………………………(9)
式中:
Vresiduali———清洗模块平均残液量,单位为微升(μL);
m1 ———洗板后的酶标板质量,单位为克(g);
m0 ———酶标板的初始质量,单位为克(g);
n ———酶标板上的酶标孔个数;
6
YY/T1529—2024
ρ ———不同温度下纯水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见附录B。
5.11 加注模块准确度与精密度
5.11.1 方法选择
分为比色法和称量法2种类型的测定方法,制造商可任意选择2种方法之一。
5.11.2 称量法
称量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a) 将纯水置于恒温、恒湿的实验室内平衡2h后开始试验。准备适当的容器(可以防止容器内的
水分挥发),在分度值为0.01mg的电子天平上调零。
b) 将容器放到合适位置,控制试剂针或样品针往该容器中加入规定量除气纯水,再在电子天平上
称其质量。
c) 每种规定加入量重复称量20次,每次的实际加入量等于加入纯水的质量除以当时温度下纯水
的密度,不同温度下纯水的密度见附录B。按公式(5)计算变异系数,按公式(10)计算加样误
差,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9的要求。
Bi =
Xi -T
T ×100% …………………………(10)
式中:
Bi ———加样偏差;
Xi ———实际加入量均值;
T ———规定加入量。
5.11.3 比色法
比色法按下列步骤进行。
a) 橙黄G (OrangeG)血清液(色素原液)的配制,用分度值为0.1mg以下的电子天平称取橙黄
G (OrangeG)粉末0.35g,轻轻放入10mL质控血清中,用混匀器慢慢混匀溶解。
b) 色素原液密度的测定,使用同一比重瓶测定空比重瓶质量m1,色素原液质量m2,纯水质
量m3;按公式(11)计算色素原液密度。
ρ2t=
m2 -m1
m3 -m1
×ρ3t …………………………(11)
式中:
ρ2t———t℃时色素原液密度;
ρ3t———t℃时纯水密度,见附录B。
c) 参考稀释液的配制、测量并计算稀释倍数,测定稀释液吸光度,称量一个空样本杯质量m4,在
此空样本杯中加入约1mL色素原液并称取质量m5,将样品杯中的色素原液用纯水稀释至
2000mL 容量瓶中定容;在分光光度计上以(478±1)nm 波长测定稀释后的参考色素稀释液
吸光度Aref。
按公式(12)计算参考稀释液稀释倍数。
Dref= ρ2t
m5 -m4
×2000 …………………………(12)
式中:
Dref———参考稀释倍数;
ρ2t ———t℃时色素原液密度。
7
YY/T1529—2024
d) 样品加注、回收、定容及吸光度检测,将色素原液加入样品杯,放置于分析仪上,按仪器样本量
设定范围分别设定规定加样量;执行自动加样,将色素原液加注至比色杯中,重复取样5次到
不同的反应杯中。加样结束后在加试剂前停止仪器运转。
手工将比色杯内的色素原液用去离子水回收至容量为Msam(Msam 按照表3选取)的容量瓶中
定容。
表3 样品量与容量瓶体积的选取
样品量(V)/μL Msam/mL
V≤10 10
10 20 在分光光度计上(478±1)nm 测定定容后的被检色素吸光度Asam,按公式(13)计算实际样本加
注量。
V =
Msam ×Asam
Dref×Aref …………………………(13)
e) 按公式(5)和公式(10)计算加样变异系数和加样准确度,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9的要求。
5.12 孵育模块温度准确度和波动度
将精度不低于0.1℃的温度检测仪的探头,或分析仪制造商提供的相同精度且经过校准的专用测
温工装,放置于制造商指定的位置,在温度显示稳定后,每隔30s测定1次温度值,测定时间10min。
计算所有次温度值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平均值与设定温度值之差为温度准确度,最
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一半为温度波动,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10的要求。
5.13 临床项目的重复性
用制造商指定的临床测试项目的试剂盒,按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样品,重复测定10次,计
算10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根据公式(5)计算变异系数,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2.11的要求。
5.14 样品携带污染
按以下步骤进行。
a) 制造商指定临床测试项目。
b) 准备该临床测试项目的高浓度样品(I0),高浓度样品的浓度应不低于该临床测试项目的线性
区间上限。
c) 使用制造商指定的临床测试项目的试剂,以高浓度样品和零浓度样品作为样品,按照高浓度样
品、高浓度样品、高浓度样品、零浓度样品、零浓度样品、零浓度样品的顺序为一组,在分析仪上
进行测试,共进行5组测定。
d) 记录5组测定结果,在每一组的测定结果中,第4个样品的测试值为I4,第6个样品的测试值
为I6。
e) 按照公式(14)计算每组的携带污染率(K )。
f) 判定5组的携带污染率结果是否符合4.2.12的要求。对于仅能进行定性检测的分析仪,无需
计算K ,判定I4、I5、I6 结果是否符合4.2.12的要求。
K =
I4 -I6
I0 -I6
×100% …………………………(14)
8
YY/T1529—2024
式中:
I4———每组中第4个样本的测定值;
I6———每组中第6个样本的测定值;
I0———高浓度样品的测定值。
5.15 安全性能试验
按照GB4793.1、GB4793.6及YY0648中的适用条款进行试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3的要求。
5.16 环境试验
按照GB/T14710中试验条件进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4的要求。
5.17 电磁兼容性试验
按照GB/T18268.1、GB/T18268.2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5的要求。
5.18 软件功能试验
通过软件操作予以验证,判定结果是否符合4.6的要求。
6 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
应符合GB/T29791.3的相关规定。
7 包装、贮存和运输
7.1 包装
外包装所使用的图示标识应符合GB/T191的规定。
包装应能保证产品免受自然和机械性损坏。
包装箱内应附有使用说明书。
7.2 贮存
按照制造商规定的要求进行贮存。
7.3 运输
按照制造商规定的要求进行运输。
9
YY/T1529—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酶联免疫分析仪灵敏度溶液标准物质制备方法
A.1 溶液配制要求
酶联免疫分析仪灵敏度溶液标准物质采用重铬酸钾纯物质,以0.05mol/L硫酸为基体配制成质量
浓度为5mg/L的溶液标准物质。
A.2 0.05mol/L硫酸溶液的配制
在500mL烧杯中加入400mL纯水,用移液管吸取2.7mL的98%浓硫酸加入烧杯中,搅拌均匀
后放入1000mL容量瓶中,用纯水稀释至刻度线,摇匀备用。
A.3 含铬量5mg/L重铬酸钾溶液标准物质的配制
A.3.1 步骤一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0.2829g重铬酸钾置于100mL 烧杯中,用0.05mol/L 硫酸溶液溶解
后,移入5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0.05 mol/L 硫酸溶液洗烧杯若干次,洗液放入容量瓶中,用
0.05mol/L 硫酸溶液稀释至刻度线,摇匀备用,此溶液质量浓度为200mg/L。
A.3.2 步骤二
用移液管吸取质量浓度为200 mg/L 的重铬酸钾溶液2.5 mL 放入100 mL 容量瓶中,用
0.05mol/L 硫酸溶液稀释至刻度线,摇匀,此溶液质量浓度为5mg/L。
10
YY/T1529—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温度时纯水的密度
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温度时纯水的密度见表B.1。
表B.1 标准大气压下不同温度时纯水的密度
温度(t)/℃ 密度/(kg/m3) 温度(t)/℃ 密度/(kg/m3)
4 999.972 18 998.595
5 999.964 19 998.404
6 999.940 20 998.203
7 999.901 21 997.991
8 999.848 22 997.769
9 999.781 23 997.537
10 999.699 24 997.295
11 999.605 25 997.043
12 999.497 26 996.782
13 999.377 27 996.511
14 999.244 28 996.231
15 999.099 29 995.943
16 998.943 30 995.645
17 998.774
注:表中数据引自1990年国际温标纯水密度表(kg/m3)。
11
YY/T1529—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T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2] GB/T29791.1—2013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 第1部分:术语、定
义和通用要求
[3] GB/T42062—2022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4] YY0466.1—2023 医疗器械 用于制造商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1部分:通用要求
12
YY/T1529—2024
下载地址
YY/T 1529-2024 酶联免疫分析仪资源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