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29-326-2024
备案号:J17866-2024
天津市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in Tianjin
2024-11-12 发布2025-01-01 实施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天津市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in Tianjin
DB/T 29-326-2024
J17866-2024
主编单位: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实施日期:2025 年01 月01 日
2024 天津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
津住建设函〔2024〕310 号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发布《天津市地下管线
精细探测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下达2022 年天津市工程建设地
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住建设〔2022〕12 号)要求,天津
市测绘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完成了《天津市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技
术规程》,经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现批准为天津
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T29-326-2024,自2025 年1 月1
日起实施。
各相关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天津
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本规程由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天津市测绘
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4 年11 月12 日
前言
根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关于下达2022年天津市工程建设地方
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津住建设〔2022〕12号)文件要求,在广
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并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符号和代号;3.基本
规定;4.技术准备;5.地下管线探查;6.地下管线测量;7.数据处
理及成果编制;8.质量检查与验收。
本规程由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天津市测
绘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
议,请寄送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
道昌凌路9号,邮编:300381,E-mail:2005ch4y@163.com)
本规程主编单位:天津市测绘院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天津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中心
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刘玉财王少一王永峰蒋俊华赵利华
闫伟李志华寇付友王鹏黎慕韩
刘桁郑二龙刘新国汪伟沈飞飞
周磊朱建伟韩天庆胡楠杨建兵
高玉娟黄瀛史建林王亚荣高鹏飞
李青张小溪王子林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姚龙龙栗红宇裴世建严兵易正晖
王珍郭国平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和代号......................................................................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2.3 代号.................................................................................................... 3
3 基本规定...................................................................................... 5
4 技术准备...................................................................................... 8
4.1 一般规定............................................................................................ 8
4.2 资料收集与整理................................................................................ 8
4.3 踏勘与仪器校验................................................................................ 9
4.4 探查方法试验.................................................................................... 9
4.5 精细探测方案编制..........................................................................10
5 地下管线探查............................................................................ 11
5.1 一般规定.......................................................................................... 11
5.2 实地调查.......................................................................................... 11
5.3 水平电磁剖面法..............................................................................13
5.4 竖直电磁剖面法..............................................................................14
5.5 井中磁梯度法..................................................................................15
5.6 探地雷达法......................................................................................16
5.7 示踪电磁法......................................................................................18
5.8 惯性定位测量法..............................................................................19
5.9 主动声源探测法..............................................................................21
5.10 地震映像法....................................................................................22
5.11 高密度电阻率法............................................................................ 23
5.12 水底成像声呐法............................................................................25
5.13 水域磁法........................................................................................27
5.14 浅地层剖面法................................................................................29
5.15 水下机器人(ROV)探测........................................................... 31
6 地下管线测量............................................................................33
6.1 一般规定..........................................................................................33
6.2 控制测量..........................................................................................33
6.3 管线点及附属物测量......................................................................34
6.4 地形测量..........................................................................................34
7 数据处理及成果编制................................................................35
7.1 一般规定..........................................................................................35
7.2 数据处理..........................................................................................35
7.3 数据检查..........................................................................................36
7.4 管线图编绘......................................................................................37
7.5 三维管线建模..................................................................................39
7.6 报告编制..........................................................................................41
8 质量检查与验收........................................................................42
8.1 一般规定..........................................................................................42
8.2 质量检查..........................................................................................42
8.3 成果验收..........................................................................................45
附录A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安全保护规定..................................47
附录B 探测方法适用范围.......................................................... 49
附录C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图.............................................. 50
附录D 横断面图.......................................................................... 51
附录E 纵断面图...........................................................................52
附录F 三维效果图.......................................................................53
本规程用词说明.............................................................................. 54
引用标准名录.................................................................................. 55
附:条文说明.................................................................................. 5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Symbols and Codes.......................................................... 2
2.1 Terms...................................................................................................2
2.2 Symbols...............................................................................................3
2.3 Codes...................................................................................................3
3 Basic Requirements......................................................................5
4 Technical Preparations................................................................. 8
4.1 General Requirements.........................................................................8
4.2 Data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8
4.3 Field Survey and Instrument Calibration............................................ 9
4.4 Detection Method Test........................................................................ 9
4.5 Accurate Detection Programme........................................................ 10
5 Underground Pipelines Detection.............................................. 11
5.1 General Requirements.......................................................................11
5.2 On-site Investigation.........................................................................11
5.3 Horizontal Electromagnetic Profiling Method................................. 13
5.4 Vertical Electromagnetic Profiling Method...................................... 14
5.5 Borehole Magnetic Gradient Method............................................... 15
5.6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16
5.7 Tracer Electromagnetic Method........................................................18
5.8 Inertial Positioning Measurement Method....................................... 19
5.9 Active Sound Source Detection Method...........................................21
5.10 Seismic Imaging Method................................................................ 22
5.11 Multielectrode Resistivity Method................................................. 23
5.12 Underwater Imaging Sonar Method............................................... 25
5.13 Magnetic Method in Water Area.....................................................27
5.14 Sub-bottom Profiling Method.........................................................29
5.15 Remotely Operating Vehicle Detection.......................................... 31
6 Underground Pipelines Survey.................................................. 33
6.1 General Requirements.......................................................................33
6.2 Control Survey..................................................................................33
6.3 Points and Accessory Surve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34
6.4 Topographic Survey.......................................................................... 34
7 Data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of Results.............................. 35
7.1 General Requirements.......................................................................35
7.2 Data Processing.................................................................................35
7.3 Data Check........................................................................................36
7.4 Map Compilation.............................................................................. 37
7.5 3D Pipelines Modeling..................................................................... 39
7.6 Report Preparation............................................................................ 41
8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42
8.1 General Requirements.......................................................................42
8.2 Quality Inspection.............................................................................42
8.3 Results Acceptance........................................................................... 45
Appendix A Safety Protection Regulations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47
Appendix B Scope of Application for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s................................................49
Appendix C Underground Pipelines Accurate Detection Result
Map...........................................................................50
Appendix D Cross Sectional Profile............................................. 51
Appendix E Vertical Sectional Profile.......................................... 52
Appendix F 3D Effect Graph........................................................ 53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54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5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57
1
1 总则
1.0.1 为统一天津市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技术要求,保证地下管线
精细探测成果质量,满足工程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中的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
1.0.3 天津市地下管线精细探测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
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符号和代号
2.1 术语
2.1.1 地下管线underground pipeline
敷设于地下,用于传送能源、信息和排泄废物等的管道(廊、
沟)、线缆等及其附属设施。按功能可分为给水、排水、燃气、热
力、电力、通信、工业等,包括长输管线和城市管线。
2.1.2 地下管线探测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ng and surveying
确定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和属性的过
程。
2.1.3 地下管线常规探测underground pipeline conventional
detection
因建设工程需要,通过收集分析资料,现场调查以及合理、
快速、高效的探测技术方法,获取建设工程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分
布情况的过程。
2.1.4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underground pipeline accurate
detection
在管线常规探测的基础上,因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或变更需
要,针对常规探测因场地条件、探测手段、探测精度所限未能探
明的关键对象,采用特定的高质量、高密度或高精度的探测方法
进行详细探测的过程。
2.1.5 水下管线underwater pipeline
埋设于江、河、湖、泊、海等水体以下的管线。
3
2.1.6 大埋深管线deeply buried pipeline
埋深大于4.0m,采用常规探测手段难以精确探明的各类地下
管线。
2.1.7 管线点survey point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为准确描述管线的走向特征和附属设施信息,在地下管线探查
过程中设立的测点,包括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
2.1.8 地下综合管廊(沟) municipal tunnel(trench)
建于城市地下,可敷设多种管道、线缆的市政公用设施。
2.2 符号
Mch 管线点高程测量中误差;
Mcs 管线点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
Mtd 明显管线点的埋深量测中误差;
Mth 隐蔽管线点的埋深探查中误差;
Mts 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误差;
δtd 明显管线点的埋深量测限差;
δth 隐蔽管线点的埋深探查限差;
δts 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限差。
2.3 代号
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1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4
RTK 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 Real Time
Kinematic)
5
3 基本规定
3.0.1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应按照本规程执行。
3.0.2 在工程规划、设计与变更阶段,为保障管线资料的精准性;
在工程施工阶段,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对既有地下管线(如开挖、
钻探、顶管、拉管施工以及隧道盾构、桩基础施工等建设工程)造
成破坏,当常规管线探测难以满足需求时,应开展地下管线精细探
测工作。
3.0.3 开展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 目标管线与其周围介质间应存在足够的物性差异;
2 目标管线应具有一定规模,能产生可被观测的地球物理异
常场;
3 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场相对有效异常应足够小,或能被识
别;
4 工作现场应具备足够空间,能布置探测装置和开展现场探
测工作。
3.0.4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宜在常规探测的基础上,由建设单
位、设计单位会同探测单位提出,精细探测方案宜经建设单位组织
审查通过后启动实施。
3.0.5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实施前,应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与
相关管线权属单位进行对接,收集已有管线资料,宜签订精细探测
实施安全协议。
3.0.6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的基本程序宜包括:接受任务(委托)、
技术准备、地下管线探查、地下管线测量、数据处理与地下管线图
编绘、编写技术总结报告、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探测任务较简单
6
时,上述程序可根据探测任务特点适当简化。
3.0.7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应根据工程不同阶段的任务、目的
和要求,针对拟建工程的规模、结构类型、施工方法和场地环境条
件,制定精细探测方案。
3.0.8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积极采用新
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
3.0.9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应制定质量保证措施,实行全过程
质量控制。
3.0.10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应建立安全保护措施,应符合本规
程附录A 的有关规定。
3.0.11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的取舍标准原则上参照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 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可根据
工程类型及委托方要求适当调整。
3.0.12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平面坐标系应采用2000 天津城市坐
标系,如采用其他坐标系时,应与2000 天津城市坐标系建立转换
关系。
3.0.13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高程系统应采用1972 年天津市大
沽高程系,高程成果应注明施测年代,如采用其他高程系统时,应
与1972 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建立转换关系。
3.0.14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时间系统应采用公元纪年,北京时
间。
3.0.15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底图宜采用1:500 比例尺地形图。
3.0.16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图的比例尺,一般应与工作底图保
持一致,也可根据特殊要求确定。
3.0.17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应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探测精度的标准,
且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探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明显管线点埋深量测精度:埋深量测中误差(Mtd)为±
25mm;
7
2 隐蔽管线点探测精度符合表3.0.17 规定;
表3.0.17 隐蔽点管线探测精度表
序号探测方法
平面位置中误差
Mts(m)
埋深中误差
Mth(m)
说明(m)
1 竖直电磁剖面法±0.075S ±0.05S S 为钻孔与目标管线的水平净距
2 井中磁梯度法- ±0.05S S 为钻孔与目标管线的水平净距
3 惯性定位测量法±0.00125L ±0.00075L L 为目标管线段长度
4 其他方法±0.05h ±0.075h h 为目标管线中心埋深
注:1 h<1m 时,按1m 计算;
2 探测精度也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与委托方协商确定。
3 地下管线点的测量精度:平面位置中误差(Mcs)为±50mm
(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高程测量中误差(Mch)为±30mm(相
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
3.0.18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宜采用开挖、钻探、触探或井(孔)
中摄像等方法进行核查或验证,并获得管线权属单位认可。
3.0.19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的原始记录应及时、真实、完整;
相关原始记录均应整理保存,电子记录应进行备份。
3.0.20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完成后,宜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
位、施工单位、探测单位等相关方召开成果交底会。
8
4 技术准备
4.1 一般规定
4.1.1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前,应进行技术准备,内容应包括:资
料收集与整理、踏勘、仪器校验、探查方法试验、精细探测方案编
制与审查。
4.1.2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前,应对范围内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进
行收集、分析和整理。
4.1.3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应根据现场踏勘结果,对拟定的探查方
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有效性试验,选取合适的探查仪器设备。
4.1.4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方案应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现场踏勘与
仪器校验、探查仪器方法试验的基础上编制。
4.2 资料收集与整理
4.2.1 资料收集应包含以下内容:
1 收集测区基础地形图及控制测量资料;
2 收集测区管线设计图、施工图及其变更文件、非开挖工艺
施工报告等相关资料;
3 收集测区已有竣工测量、常规管线测量资料;
4 收集测区内水文、地质资料。
4.2.2 资料分析、整理应包含以下内容:
9
1 分析已有相关资料的完整性;
2 分析已有地下管线相关资料的适用性;
3 整理编制精细探测外业用图。
4.3 踏勘与仪器校验
4.3.1 现场踏勘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核查搜集资料的可信度和可利用程度;
2 核实外业用图上明显管线点、附属设施与实地的一致性;
3 核查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和保存状况,并验算其精度;
4 核查测区内地形图的现势性;
5 查看测区内地形、地貌、交通、环境等情况,调查现场地
球物理条件和各种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以及探测中可能存在的安
全隐患;
6 对现场典型管线标识及附属设施拍照记录。
4.3.2 探查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校验,不合格的探查仪器不
得投入使用。
4.3.3 仪器校验包括:单台仪器的稳定性、精度校验,同类多台
仪器的一致性校验。
4.4 探查方法试验
4.4.1 探查方法试验应在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工作开展前进行。
4.4.2 探查方法试验应确认测区范围内地下管线探测方法的有效
性和适应性。
4.4.3 探查方法试验与仪器校验可同时进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1 试验场地和试验条件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
2 试验应在测区范围内已知管线上进行;
3 试验应针对不同类型、材质、埋深、尺寸的目标管线和不
同地球物理条件分别进行;
4 拟投入使用的不同类型、型号的探查仪器均应参与试验。
4.5 精细探测方案编制
4.5.1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作目的、技术要求、任务、范围、计划工期等;
2 测区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3 工作依据的规范、规程、标准及相关规定;
4 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精细探测的精度等要求;
5 精细探测技术方法、现场工作布置、工作量估算及主要技
术措施等;
6 仪器、设备与人员安排;
7 项目组织及工作进度计划;
8 项目实施的安全、质量、环境保证措施;
9 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4.5.2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方案应通过技术审查后实施。
11
5 地下管线探查
5.1 一般规定
5.1.1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应在常规探查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建设
要求,探明指定管线的空间位置信息。
5.1.2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应在已有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
据不同的地球物理条件,选用不同的物探方法进行仪器探查。
5.1.3 采用实地调查方法确定明显管线点的属性信息,采用物探
方法探查隐蔽管线点的空间位置,两种方法结合进行。
5.1.4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应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在复
杂条件下宜采用综合物探方法相互验证。
5.1.5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的管线特征点设置应参照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 相关规定执行,同时满足委
托方的需求。
5.1.6 根据目标管线的物理特性、埋设环境及施工工艺,结合常
规探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相应的物探方法,详见附录B 探
测方法适用范围。
5.2 实地调查
5.2.1 实地调查应对照地下管线外业用图,按地下管线的类别调
查管线及附属设施的属性、位置信息,并查明管线的埋设方式、材
12
质、埋深及权属单位等信息,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
探测技术规程》CJJ61 相关规定执行。
5.2.2 因掩埋、积水或淤积等导致无法调查检查井等附属物时,
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以下方法:
1 当检查井被掩埋,采用磁力仪探测法、涡流感应探测法、
探地雷达法;
2 当井内积水时,采用管道声呐探测;
3 当井内积水浑浊或淤积时,可先降水、清淤,采用管道潜
望镜(QV)、管道检测机器人(CCTV)等仪器探测;
4 以上手段均无法有效解决时,结合前期收集的现状调绘资
料开展环境调查。
5.2.3 检查井为非开挖施工阶段的工作井时,宜查明管线敷设工
艺,如拉管、顶管等,结合管线的其他属性,选取合适的探测方法。
5.2.4 量测管线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及管廊(沟)应量测其断面尺寸,圆形断面应量测其
公称直径;矩形管廊(沟)、沟道应量测断面内壁的宽和高,并根
据工程需要调查管廊(沟)的外围结构厚度;
2 缆线管块(组)应量测其外廓的宽和高,并宜查明其总孔
数、缆线条数及占用孔数,并标注线缆的占用位置;
3 当检查井井室面积大于2m2,应详细测量井室内部尺寸,明
确井室内壁空间分布。
5.2.5 地下管线明显点量测埋深精度应符合本规程3.0.17 的相关
规定,当目标管线铺设在管块内部,应测量出目标管线与管块之间
的相对位置关系。
5.2.6 管线物理特性、埋设年代、权属单位、流向、压值等信息参
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 相关规定执
行。
5.2.7 可结合人工下井或视频检测方式配合管线调查工作。
13
5.3 水平电磁剖面法
5.3.1 水平电磁剖面法是在垂直于管线走向的水平剖面内每隔一
段距离,采集目标管线电磁信号的水平分量,通过分析信号变化反
演出管线埋设位置及深度的探查方法。
5.3.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金属管线的探测。
5.3.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目标管线应能够加载足够强度的电流;
2 接收机可接收到目标管线发射的电磁信号;
3 目标管线周围不宜存在强干扰源,或可通过处理消除干扰。
5.3.4 接收机采集的信号来源分为两种:
1 对目标管线施加电流产生的磁场;
2 在空间已有电磁场作用下,目标管线感应产生的磁场。
5.3.5 根据目标管线类型的不同,宜采用夹钳法或直连法。
5.3.6 采用水平电磁剖面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直连法时,应保持信号施加点处的电性接触良好;当
目标管线的管径较大时,应加大输出功率;接地电极宜垂直于管线
方向,接地点与管线之间的距离宜大于30m;接地回路电流强度宜
大于100mA,必要时应增加接地电极入地深度或增加接地面积等
措施降低接地点处阻抗;
2 探测剖面应垂直管线方向布设,剖面范围平整,长度应大
于2 倍管线深度;
3 测试频率宜采用低频,且频率不宜大于1kHz;
4 宜综合应用峰值法或谷值法,比对分析确定管线的平面位
置;
5 宜综合应用只读法、特征点法进行定深。采用只读法测深
时,应保持天线垂直,提前进行方法试验,综合考虑管线周边介质
14
的电性差异并进行深度校正。
5.4 竖直电磁剖面法
5.4.1 竖直电磁剖面法是在竖直剖面内每隔一定距离,采集目标
管线电磁场的垂直分量,通过分析信号异变反演出目标管线空间位
置的探查方法。
5.4.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大埋深金属管线的探测。
5.4.3 竖直电磁剖面法中,电磁探头接收目标管线感应磁场的垂
直分量,应用条件应符合本规程5.3.3 的规定。
5.4.4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确定目标管线埋设的概略位置及埋深;
2 在目标管线附近设置钻孔,综合考虑目标管线的管径及信
号可识别度等,孔位不宜太远,以2m~4m 为宜;
3 应优先采用人工下压式钻孔方式,也可采用小半径搅拌冲
击冲孔方式;
4 钻孔作业开展前,应探明钻孔周边管线分布;
5 钻孔方向应保持竖直向下,确保平面位置精度;
6 钻孔直径应大于50mm,并安装塑料套管,防止钻孔坍塌、
堵塞;
7 钻孔时,应使用塑料钻头,管线埋设较深时,可使用金属
钻头破除坚硬地层,但钻进速度不宜过快;
8 可采用静力触探仪器设备,掌握钻头下压压力,防止破坏
深埋管线、建(构)筑物等;
9 钻孔深度宜大于目标管线初测深度的1.5 倍,确保形成完
整的磁场曲线图。
15
5.5 井中磁梯度法
5.5.1 井中磁梯度法是指在地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物质与周围介
质之间由于磁化率差异而产生磁场强度异常,通过获取区域空间磁
场的磁梯度值异变反演出目标管线位置及埋深的探查方法。
5.5.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大埋深铁磁性金属管线的探测。
5.5.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现场布设的测线范围具备钻孔条件;
2 能通过水平电磁剖面法或其他方法获得管线大致的平面位
置。
5.5.4 仪器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磁梯度值应以纳特/米(nT/m)为单位,测量精度宜优于
1nT,且能依据曲线特性调整显示比例;
2 测点的测量间距应能设置为0.2m 以内;
3 A/D 转换不宜低于16bit;
4 工作温度宜为-20℃~50℃。
5.5.5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线、测点布置应远离干扰源,尽可能接近目标管线;
2 磁梯度数据异常或缺乏连续性时,应提高测点密度;
3 测线距及测点距应满足磁梯度最大值、最小值间的收敛特
性;
4 在目标管线附近设置钻孔,综合考虑磁梯度信号可识别度,
孔位不宜太远,以0.5m~1m 为宜。
5.5.6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探孔倾斜度应不大于1%;
2 往返测数据相差不应超过5%,超限需重新采集;
3 多次采集的数据做平均值处理,以降低粗差;
16
4 探孔内测点距离宜为0.05m~0.20m,同一探孔有效往返测
次数不应少于2 次;
5 应测量每个钻孔的坐标及孔口标高,测量精度需符合本规
程第3.0.17 条相关规定。
5.5.7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同一探孔的深度起算位置、磁梯度值刻画比例应一致;
2 同一测线各探孔间的剖面磁梯度异常曲线间应具备对比的
基础;
3 探孔距离目标管线位置较近时,应能通过磁梯度曲线上、
下极值明确得出目标管线埋设深度;
4 探孔分布于管线两侧,且与目标管线在有效间距内时,剖
面磁梯度曲线应具有一定相似度。
5.6 探地雷达法
5.6.1 探地雷达法是通过雷达天线发射和接收高频电磁波,利用
回波的回程时间、振幅和波形等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分析和推断
介质结构和物性特征,实现对地下管线探测的探查方法。
5.6.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内各种常规地下管线的探测。
5.6.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场地平整,适宜雷达天线平稳移动;
2 仪器可探测距离大于目标管线深度,探测分辨率小于目标
管线尺寸;
3 目标管线周围不宜存在强干扰源,或通过处理可以消除其
影响。
5.6.4 地雷达法常用的探测方法有:剖面法、宽角法、透射波法。
5.6.5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规定:
17
1 仪器宜包括雷达主机、天线、采集触发系统、定位测量系
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解译软件等;
2 雷达系统宜能同步采集地下介质高密度电磁波信息、坐标
与高程信息、标记信息等;
3 数据采集软件宜具有时间窗口、采样频率、信号叠加次数、
采样间距等参数调整功能;
4 数据采集设备性能指标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1)增益不宜小于150dB;
2)计时误差不宜大于0.1ns;
3)A/D 转换不宜低于16bit;
4)工作温度宜为-20℃~50℃。
5.6.6 仪器设备参数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测区已知管线上做雷达剖面实验,量测探测区域介电常
数、电导率等,计算反射系数、衰减系数等环境参数,确定设备各
频率天线能获取的有效探测深度,并设置合适的采集时窗大小、信
号叠加次数、增益等;
2 天线的频率越低,探测分辨率越低,探测深度越深,适合
探测管径较大、埋深较深的管线;天线的频率越高,探测分辨率越
高,探测深度越浅,适合探测管径较小、埋深较浅的管线;
3 采用与目标管线的管径和埋深相匹配的发射频率。
5.6.7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线、测网布设应根据目标管线的埋深和规模覆盖整个探
测区域;
2 测线宜避开地形及其他干扰的影响;
3 测线宜垂直目标管线走向布设,走向不明时,应多方向布
置测线;
4 测线的间距应不大于目标管线尺寸与分辨率尺寸,以防目
标漏测。
18
5.6.8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雷达天线宜与地面平行,离地高度宜小于50mm;
2 雷达天线宜平缓匀速移动,采集的数据无丢道;
3 实时关注测量设备及数据状态,记录信息异常,分析异常
原因,必要时复测;
4 发现疑似探测目标时,应在数据中做好标记,复核以确认
雷达波形异常的可靠性;
5 记录现场环境因素和可能干扰源,避免异常分析时发生误
判。
5.7 示踪电磁法
5.7.1 示踪电磁法是将产生电磁信号的金属导线或示踪探头送入
非金属管道内,在地表接收信号源发出的电磁信号确定其平面位置
及埋深的探查方法,一般分为导线示踪法和信标示踪法。
5.7.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内有出入口的非金属管道。
5.7.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道出入口周边存在积水或障碍物时,应进行降水清障工
作,确保管口完全暴露;
2 目标管道(块)尺寸及内部环境能保证导线或信标自由出
入;
3 导线或信标发射的信号便于在地面端接收。
5.7.4 导线示踪法探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用穿线器将金属导线穿入待测目标管道内;
2 探测仪发射机以适宜的频率给金属导线加载足够强的电
流;
3 参考水平电磁剖面法的探测方式,确定金属导线的空间位
19
置;
4 根据金属导线在目标管道(块)中的相对位置关系,校正
目标管道(块)的空间位置。
5.7.5 信标示踪法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目标管线概略路径方向上进行背景干扰检测,以调整最
佳接收频段;
2 检测示踪探头信号是否正常,并进行仪器测深校准;
3 示踪探头在目标管道(块)中宜水平移动,夹角大于5°
时测深,应进行深度校正。
5.8 惯性定位测量法
5.8.1 惯性定位测量法是利用惯性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等)
在管道中行进,依据测量载体的加速度(惯性)及角速率,推算出
瞬时速度、相对位置和姿态,结合管道出入口的坐标值,获取管道
三维轨迹坐标的测量方法。
5.8.2 通常适用于陆地及水域范围内两端有出入口的管道。
5.8.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目标管道需要两端开口、管径一致、管道内无异物阻挡仪
器前进;
2 管道两端需利用牵引绳带动仪器运行,仪器的测距轮需要
全时紧贴管壁;
3 出入口端坐标已知或可通过测量手段获得。
5.8.4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宜包括惯性定位采集单元、测距轮组、控制开关、工
业笔记本及其他附件等;
2 设备性能指标宜能满足下列要求:
20
1)防水等级宜达到IP68;
2)续航时间不宜小于1 小时;
3)工作温度宜为-20℃~50℃;
4)在100kHz~300kHz 的电磁干扰下,可正常工作。
5.8.5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道出入口周边存在积水或障碍物时,应进行降水清障工
作;
2 管道两端管口完全暴露;
3 依据管道的管径、材质、长度选择合适的轮组和牵引绳;
4 采用穿线器或压力吹管方式在管口两端布设牵引绳,布设
完成后,宜对管道进行通行试验。
5.8.6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量管道直径、出入口埋深,绘制管孔排列断面示意图,
并对目标管口进行编号标识;
2 采集管道出入口中心位置的三维坐标,精度满足本规程第
3.0.17 的相关规定;
3 惯性定位采集单元的零点对准测量起点,对设备进行初始
化,检视通电和存储设备是否正常;
4 惯性定位采集单元在管道内宜保持匀速运动,速度控制在
0.5m/s~3m/s;
5 同一管道必须往返测2 次,且测量数据一致性良好。
5.8.7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数据处理应采用专业软件进行,检查管道出入口坐标测量
数据、惯性定位数据是否满足要求;
2 对多次采集的测量数据逐一进行处理和三维坐标解算,形
成三维轨迹过程曲线;
3 对形态和重复性一致的三维轨迹过程曲线进行合并处理,
将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轨迹曲线。
21
5.9 主动声源探测法
5.9.1 主动声源探测法是通过音频发射装置向气体或液体管道内
发射特定频率的声波信号,该声波信号在管道中定向传播,由管壁
土壤传播至地面,接收机在地面上捕捉该声波信号,通过接收信号
的强弱进行平面定位的探查方法。
5.9.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内有可接入声源信号的气态或液态压
力非金属管线的平面定位。
5.9.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目标管线或附属物具有出露点,以便安装震动器,接入声
源信号;
2 作业环境周围噪声不宜过大,否则影响信号接收效果;
3 目标管线埋深不宜大于3m,深度增加,声波信号衰减加快,
探测精度降低。
5.9.4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仪器应包括发射机、震动器、探头、接收机等部分;
2 发射机宜能发射多种频率声源;
3 避开周围环境同频率噪音的干扰。
5.9.5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对环境噪音进行检测,选择最佳的声源频率;
2 将震动器安装在目标管线的出露点位置(放散阀、法兰接
口等);
3 探测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值守,并在仪器连接处附近做好
安全防护措施;
4 燃气管线探测,管道压力不得大于0.6MPa,井深超过1.5
m 时,应使用加长杆,确保震动器接头高于井口;
5 燃气管线探测,应实时检测阀井内部及周围燃气浓度值,
22
当浓度值过高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采取相关安全保护措施。
5.9.6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管线点的水平位置时,应垂直于管道方向布设剖面,
进行3 次以上探测;
2 探测管线三通、弯头等特征点时,宜采用几何交汇法;
3 探测管线直通点时,根据管线外露部分判断基本走向,以
3m 间距沿管线剖面找出峰值信号作为管线位置点,并依次做出标
记。
5.10 地震映像法
5.10.1 地震映像法是以相同的偏移距逐步移动测点接收激发的
地震信号,利用多种地震波信息研究地下介质变化,分析获取目标
管线体空间位置的探查方法。
5.10.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内大尺寸管线(涵)的探测。
5.10.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目标管线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异;
2 目标管线应有一定规模,几何尺寸不宜小于有效波长的
1/4。
5.10.4 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选用满足所需频段的宽频地震检波器和更宽频的震源;
2 各道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应一致,且应与大地耦合良好;
3 应采用排列法确定观测有效波的最佳窗口。
5.10.5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形坡度大于15°时,应实测激发点和检波点的位置及高
程;
23
2 当地层结构简单时,可采用单道等偏移距观测系统;
3 采用单道等偏移距观测系统前,宜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获取最佳偏移距;
4 应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场地的地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
震源激发能量;
5 对于倾斜地层,应在地层下倾方向激发、上倾方向接收;
6 当采用垂直叠加增强信号时,应防止近道数据溢出。
5.10.6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数据处理应包括预处理、道均衡、滤波等过程;
2 应绘制观测系统图,并应注明测线经过的主要地物标志;
3 应整理表层静校正所需的测点坐标、高程、井深、低速带
厚度及速度等资料;
4 应根据各记录道的波形、振幅及震动延续度进行地震波的
对比;
5 所使用的速度参数可通过地震测井或浅层折射波法获得;
6 应根据钻孔资料和地质资料,确定地层层位与波组之间的
关系,并进行波组对比追踪。
5.11 高密度电阻率法
5.11.1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和
电剖面测量,获得二维或三维的电阻率分布进而实现探测目标管线
的探查方法。
5.11.2 通常适用于陆地范围内各种常规地下管线的探测。
5.11.3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宜具有即时采集、显示功能,以及对电缆、电极接地、
系统状态和参数设置的监测功能;
24
2 供电方式应为正负交变的方波;
3 多芯电缆应具有良好的导电和绝缘性能,芯线电阻不应大
于10Ω/km,芯间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MΩ/500V;
4 电极阵列的接插件应接触良好。
5.11.4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任务要求和场地特征选择适宜的电极排列装置,常用
电级排列有温纳装置、偶极装置和施伦贝谢尔装置;
2 电极极距和隔离系数应根据探测目标的深度、规模确定,
最大隔离系数应使探测深度不小于目标埋深;
3 应根据分辨率要求,选定点距、线距,异常部位应加密;
4 宜选择较为平坦的区域布置测线,地形起伏过大时应做地
形校正;
5 尽量避免较强的工业游离电流、大地电流或电磁干扰的影
响;
6 测线长度应能覆盖探测对象区域,测线两端超出目标管线
的长度不宜小于探测深度的1/2;
7 同一排列的电极宜呈直线布置,电极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
离沿跑极方向不宜大于该极距的1/10,沿垂直跑极方向偏离不宜大
于该极距的1/5,并应记录偏离的电极位置;
8 当地形坡度大于15°时,应测量电极点坐标和高程。
5.11.5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极化稳定并建立恒稳电流场后,测试供电方波周期,
确定滤波器截止频率;遇强电干扰时,应加大供电电流,提高信噪
比;
2 宜采取不同极距对同一目标管线重复观测,对比分析选择
最佳极距;
3 复杂条件下,应采用两种不同装置形式观测,不得相互替
代观测数据;
25
4 每种装置观测的坏点数不应超过1%;
5 意外中断恢复观测时,重复观测点数不应少于2 个;
6 偶极装置及井间、三维观测时,应观测电压、电流值后计
算视电阻率值;远电极极距OB 应大于5OA;
7 现场观测时,应记录排列位置,并应注明特殊环境因素。
5.11.6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数据预处理时应包括剔除坏点、数据拼接、地形校正、数
据平滑、滤波处理;
2 建立初始模型时,可采用伪剖面法、反投影法;
3 反演成像时,应将正演获得的理论值与相应的实测值相减
获得残差值,再利用反演计算获得电阻率的分布;
4 剖面分析时,应根据单个成像剖面资料,分析确定出剖面
中的电性结构;
5 对比分析时,应根据不同成像剖面数据对比,分析确定剖
面中规模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电性结构;
6 应在分析确定电性结构基础上,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综合推
断电性异常。
5.12 水底成像声呐法
5.12.1 水底成像声呐法是利用声呐向水底发射声波脉冲,反射后
回波信号被拖鱼接收形成声呐影像,通过图像分析确定目标管线空
间位置的探查方法。
5.12.2 通常适用于水域范围内非掩埋管线及附属物的探测。
5.12.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区域水流平稳;
2 探测区域水深小于最大工作水深,但不宜小于2m;
26
3 探测区域目标管线平铺水底或者悬于水中,与水底物体存
在声呐反射率差异。
5.12.4 水底成像声呐仪器设备和拖曳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侧扫声呐可获取二维栅格数据;
2 实时三维图像声呐可获取三维矢量数据;
3 拖鱼侧部拖曳方式适用于浅水区,拖鱼拖缆拖曳方式适用
于深水区,声呐拖鱼与水底的距离应小于有效量程的10%。
5.12.5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配有GNSS 接收机数据接口,能提供实时定位信息;
2 声呐配置高低频,频率范围为100kHz~1200kHz;
3 拖鱼集成压力、艏向、姿态方向等传感器。
5.12.6 仪器设备参数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声呐拖鱼宜采取侧拖方式,避免船体的干扰;
2 根据水深、船速、水流方向等条件调节拖鱼入水深度,确
定拖曳方式和拖缆长度;
3 作业前在测区或附近选择有代表性的水域进行调试,确定
声呐系统的最佳工作参数;
4 工作参数在测量时一般不再改动,遇特殊情况需改动时,
应做好相应记录。
5.12.7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测线应平行目标管线及附属物方向布设;
2 相邻测幅应重叠,重叠部分宽度不应小于测幅宽度的
10%;
3 探测范围过大时,应布设联络测线,测线长度不应小于主
测线长度的5%;
4 应至少布置一条横跨整个测区的联络测线。
5.12.8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作业前应量测并记录拖鱼与GNSS 接收机之间的相对位置
27
关系;
2 测量船宜保持速度与航向稳定,航速不应大于8km/h,拖
鱼入水后,不得随意停船或倒车,避免急转弯;
3 更换测线时,测量船应大弧度转弯,保证船体和声呐拖鱼
在进测线前对准测线;
4 测量船偏离预定测线距离不应大于设计测线间距的10%、
偏离测线方向不大于3°;
5 测量定位点的间距不应大于成果图上20mm;
6 对航行中产生的实时数据进行监控处理,及时发现是否有
异常情况出现。
5.12.9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数据处理软件应具备对数据进行水体移去、拖鱼姿态校正、
盲区校正等功能;
2 在全覆盖测量时,应对各测线的声呐条幅图进行拼接,形
成目标区域的总图,便于判读分析;
3 应对水底地貌进行解释,通过对基岩与覆盖层的识别,确
定管道及其附属物的形态特征。
5.13 水域磁法
5.13.1 水域磁法是利用磁力仪测定水下目标体磁场分布情况,通
过对磁测剖面图的分析反演,获取水下目标磁性体的位置及深度的
探查方法。
5.13.2 通常适用于水域范围内电缆、金属管线等磁性物体的探
测。
5.13.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目标管线与周围水底地质环境存在磁场强度差异;
28
2 目标管线尺寸满足探测分辨率的要求;
3 目标管线周围不宜存在强磁干扰,或可以通过处理消除其
影响;
4 非金属的目标管线,可以穿入磁性材料。
5.13.4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分辨率不宜低于0.1nT;
2 测量范围不宜小于15000nT;
3 浅水区宜采用船曳方式,并采用玻璃纤维船或者木船;
4 深水区宜采用潜水器拖曳。
5.13.5 仪器设备参数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磁力仪与船尾的距离不小于船长的3 倍,磁力仪距水底的
高度应小于10m;
2 磁力仪采用潜水器拖曳时,距离潜水器主体不应小于10m;
3 磁力仪的拖鱼与GNSS 天线中心安装在同一轴线上;
4 正式测量前应在工作区内水域进行设备调试、船体影像测
试、拖鱼沉放测试,确定最佳工作参数。
5.13.6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线应垂直于目标管线布设;
2 测线间距、测试点距应满足目标管线的探测任务要求;
3 磁测宜观测多个磁分量;
4 多台磁力仪同时工作时应进行一致性检验;
5 日变站可作为校正点,应选在陆地上磁场平稳、无磁干扰
的区域。
5.13.7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域磁法宜选择在目标水域风浪较小时进行;
2 采用GNSS 实时测量磁力仪位置,并与磁力仪采用的时钟
同步;
3 测量船应保持匀速航行,磁力仪时间采样间隔宜依据船速
29
及设计点距设置;
4 测量过程中,随时监测现场磁力线变化,经过船只、钻井
平台、锚鼓等磁性物体或者磁场强度发生明显变化时及时标注;
5 一条测线应一次测量完成,若分段测量,应将连接点选在
平静的磁场区,至少有两个采样打标点;
6 对磁场信号较弱的测段区域应进行重复测量,以保证信号
强度真实有效;
7 遇到磁暴或者磁扰较大时应停止作业。
5.13.8 数据处理按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对采集信号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排除假点干扰;
2 结合现场标记点和记录,对所有磁场强度变化显著点进行
重新标记和编号;
3 根据磁异常值大小和拖体离底高度,确定磁异常是否为目
标管线;
4 必要时可在陆地或者浅水区开挖验证,排除干扰体引起的
异常。
5.14 浅地层剖面法
5.14.1 浅地层剖面法是震源系统发射声波,穿透水底面进入地层
中,在不同声学特性变化界面处发生反射,声接收基阵将反射波转
译成图像信号,反演水下浅部地层变化及目标管线空间位置的探查
方法。
5.14.2 通常适用于水域范围内管径较大且埋深较浅、或非掩埋的
管线探测。
5.14.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目标管线与周围的介质具有可产生水声反射的波阻抗差
30
异;
2 水底介质均匀、波速稳定;
3 目标管线周围不宜存在干扰源;
4 水深不宜小于2m。
5.14.4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设备宜包括声源、接收换能器(水听器)和记录器三
部分;
2 地层分辨率宜优于0.5m,水深大于50m 时,分辨率可放宽
至1.0m;
3 工作频率宜在50Hz~15kHz 之间;
4 接收换能器灵敏度宜高于1000μV/Pa;
5 接收放大器增益宜达到150dB。
5.14.5 仪器设备参数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提前在工作区域附近水域进行设备调试,确定仪器作业参
数;
2 现场作业应采用载重量、动力适宜且噪声小的平底船;
3 震源和水听器分置时,地层剖面探测系统应拖曳在船尾涡
流区20m 外;
4 接收换能器(水听器)入水深度应大于船底吃水深度,且
不小于0.5m。
5.14.6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线方向宜与目标管线轴向垂直,或保持较大交角;
2 测线间距、联络测线布设位置应根据工作任务确定;
3 记录长度应覆盖目标管线的埋设深度,确保剖面数据的完
整。
5.14.7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作前应检查数据连接,接通电源后进行自测试;
2 测量船偏离预定测线距离不大于相邻测线间距的25%;
31
3 测量船宜保持速度与航向稳定,航速不应大于10km/h,不
得随意停船或者倒车,避免急转弯;当目标管线管径较小或者水深
较深时,可相应减小航速;
4 作业过程中应观察记录剖面形态及背景噪声的变化情况;
5 原则上不应随意改变既定的作业参数,如确需改变时应做
记录;
6 发生漏测情况时应及时补测。
5.14.8 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数据处理方法应包括基本增益和基本补偿、TVG 可变增
益、水底散射压制、多次波压制、水中噪声消除以及数字化滤波等;
2 在剖面图上判读双曲线形状的绕射波,即为疑似管线位置。
5.15 水下机器人(ROV)探测
5.15.1 ROV 探测法是利用水下机器人,搭载高清摄像头、管缆
跟踪探测仪等设备对水底的地形和目标管线进行探查的方法。
5.15.2 根据搭载装置的不同,适用于水域范围内各种管线的探
测。
5.15.3 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区域水流平稳;
2 探测区域水下能见度大于1m;
3 探测区域水底干扰因素少,或者可以进行清理;
4 非金属管线可以穿入良导体。
5.15.4 仪器设备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线缆长度宜大于目标水域深度且不小于200m;
2 宜集成高清摄像头、管缆跟踪探测仪等探测设备;
3 应搭载GNSS 设备和水下基线定位设备,能实时定位ROV
32
自身位置。
5.15.5 仪器设备参数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缆跟踪探测仪线圈组的边缘外侧与ROV 自身的最短水
平距离宜为0.8m~1.0m;
2 管缆跟踪探测仪线圈底面与ROV 最低点的垂直距离不小
于0.1m,对大尺寸目标管线可调高线圈位置;
3 管缆跟踪探测仪线圈宜安装在ROV 前方,并正向前进。
5.15.6 工作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目标管线进行现场勘查,将入水/出水点处管道位置确定
为ROV 投放和检测结束位置;
2 测线与管线埋设方向一致;
3 根据水域情况确定采用船载或岸边作业的方式。
5.15.7 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仪器安装完成后,下水前需进行设备调试;
2 工作前宜应用ROV 的高清摄像头和声呐系统对水下环境
进行扫描,确认是否符合ROV 下潜及管线探测要求;
3 可以在阴极保护装置或者出地点位加载电磁信号,增强管
线探测效果。
33
6 地下管线测量
6.1 一般规定
6.1.1 地下管线测量包括控制测量、管线点及附属物测量、地形
测量。
6.1.2 地下管线测量前,应搜集测区已有的控制和地形资料,对
缺少控制点和地形图的区域,进行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施测,执行现
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 8 及《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
标准》CJJ/T 73 的相关规定。
6.1.3 测量仪器设备必须经国家计量部门授权的仪器检定单位检
定,检验合格且在有效期限内方能使用。
6.2 控制测量
6.2.1 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应不低于图根级的要求,可采用导线
测量或GNSS RTK 测量等方法,其技术要求应执行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 及《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
标准》CJJ/T 73 相关规定。
6.2.2 高程控制测量的精度应不低于图根级的要求,可采用几何
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或GNSS 测量等方法,其技术要求应执行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 及《卫星定位
城市测量技术标准》CJJ/T 73 相关规定。
34
6.3 管线点及附属物测量
6.3.1 地下管线附属物测量内容包括平面位置、高程、断面尺寸、
埋深、重要结构细部尺寸等。
6.3.2 管线点及附属物的平面位置可采用GNSS 测量、导线串测
法、极坐标等方法测定,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0.17 条的规定。
6.3.3 管线点及附属物的高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
GNSS 测量等方法测定,精度应符合本规程第3.0.17 条的规定。
6.3.4 采用全站仪同时测定管线点及附属物的平面与高程时,水
平角和垂直角均宜观测一测回,仪器高和觇牌高量至毫米。
6.3.5 管线点的平面和高程均计算至毫米,取至厘米。
6.4 地形测量
6.4.1 地形测量内容按管线需要取舍,测量精度与同比例尺基本
地形图相同。
6.4.2 建设工程为场地地块项目时,测量范围宜外延至地块周边
规划道路红线或现状人行道边线外20m。
6.4.3 建设工程为带状项目时,测量范围宜为规划线位外20m 或
现状两侧第一排建筑物或根据项目需要确定。
35
7 数据处理及成果编制
7.1 一般规定
7.1.1 数据处理及成果编制内容包括管线数据处理、数据检查、
管线图编绘、三维管线建模、报告编制。
7.1.2 管线数据处理应在外业探测工作完成且经检查合格后进
行,管线数据经编辑检查合格后,宜建立管线数据库。
7.1.3 管线数据检查包括数据结构及内容检查、逻辑检查和接边
检查。
7.1.4 为满足设计及施工需要,宜对目标管线特征点、附属物以
及管线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立三维模型。
7.1.5 地下管线分类、图层和颜色应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
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 相关规定执行。
7.2 数据处理
7.2.1 采用专业管线处理软件处理测量数据,绘制、连接、标注
管线点、管线段和地形地物,录入相关属性,建立关联关系,数据
接边,图廓整饰,输出电子数据后,形成管线数据成果。
7.2.2 管点、管线及附属物的空间位置、形状、范围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管线点以点状符号表示,点位应准确;
36
2 管线段应以连续实线表示,不能在附属物符号边界处裁剪,
以附属物符号边界做遮掩处理,不应存在重点、断线、折回、重复
线、弧线;
3 管线附属物范围边线应以连续虚线表示,应独立封闭,不
应存在重点、断线、折回、重复线、弧线。
7.2.3 管线的属性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线点属性加载在点状符号上,管线段属性加载在管线符
号上,附属物属性加载在其范围线上;
2 管点、管线属性项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
测技术规程》CJJ61 相关规定;
3 属性项应全部录入,一般不得空缺,对调查不明的属性如
若不填写,在图面标注说明;
4 属性内容应与图面内容保持一致。
7.3 数据检查
7.3.1 管线数据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专业管线专题数据库应单独建立;
2 数据内容应包括管线点、管线段、附属物边界线、其他数
据表等内容;
3 数据空间参考系应符合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统的规定;
4 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内容应完整、全面;
5 数据命名统一规范、存储方式符合要求;
6 数据结构及内容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数据结构检查:表名,字段类型、长度应符合规范;
2)数据内容检查:属性信息与外业调查一致,属性项内容
正确,必填项无遗漏。
37
7.3.2 数据逻辑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构)筑物、附属物注记一致性检查;
2 管线交叉、重叠、碰撞检查;
3 管线材质、埋深、管径、属性一致性检查;
4 管线连通性、变径变材点、多通分支检查;
5 排水管线流向检查。
7.3.3 数据接边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检查内容包括:图形接边、符号接边、图层接边、编码接
边、线型接边、线宽接边、高程接边、注记接边、属性接边;
2 原图接边点处管线点位置满足精度要求时,该点的物探点
号、管线属性以现状调查为准;
3 新测管线两边接边,中间至少应有一个新测管线点;
4 新铺设管线起止点(新建管线与老管线的连接处),应与
原现状管线相邻的两点接边;原管线位置偏差较大时,两端延长探
测,应与原现状管线正确点接边;
5 排水类管线不可用隐蔽点接边。
7.4 管线图编绘
7.4.1 地下管线图可分为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图、地下管线横
断面图、地下管线纵断面图、局部放大图、三维效果图。
7.4.2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图宜表示相关专业管线及附属物、
建(构)筑物、地形要素等,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应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结合管线精探数据编辑成图;
2 图名宜表示工程名称、地理位置、管线类型等内容;
3 对目标管线应加粗加重颜色突出显示;
4 目标管线应标示里程桩号和埋深;
38
5 依据工程需要,在目标管线特定位置编绘管孔排列的断面
示意图;
6 地下障碍物、拟建穿越管线等宜在图中突出显示;
7 各种管线应注明管线规格、材质和埋深;
8 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图样图见附录C。
7.4.3 横断面图编绘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管线横断面图的坐标系定义:应以横断面线方向为横轴,
以高程为竖轴;
2 横轴方向比例宜为1:100,竖轴方向比例宜为1:100,以满
足工程需要为宜;
3 应分别绘制与断面线相交的各种管线及各种地理要素的相
对位置;
4 应计算并标注管线中心之间的间距或中心至断面起点的水
平距离、管线与断面线空间交叉处的管线高程和地面高程,并绘制
管线中心位置至横轴的竖向线;
5 在竖向线左侧应标注管线类型和规格;
6 应标注特征点的里程桩号和埋深,单位为m,精确到0.01;
7 横断面图样图见附录D。
7.4.4 纵断面图编绘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管线纵断面图的坐标系定义:应以管线的里程为横轴,以
高程为竖轴;
2 横轴方向比例宜为1:100,竖轴方向比例宜为1:50,以满足
工程需要为宜;
3 应绘制管线段在纵向剖面上起伏变化;
4 应绘制管线纵向剖面上与本管线相交的管线及相关地理要
素的相对位置;
5 应计算并标注管线中心之间的间距或中心至断面起点的水
平距离、管线与断面线空间交叉处的管线高程和地面高程,并绘制
39
管线中心位置至横轴的竖向线;
6 在竖向线左侧应标注管线类型和规格;
7 管线中心位置至横轴的竖向线应与管线平面示意图中的管
线位置一一对应;
8 应标注特征点的里程桩号和埋深,单位为m,精确到0.01;
9 纵断面图样图见附录E。
7.4.5 局部放大图编绘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编绘内容和要求与管线图的有关规定相同;
2 对管线的局部细节不做任何取舍和移位,并进行放大处理,
以满足设计和施工需求为宜;
3 应标注管线之间的净间距,管线在平面位置交叉时,应在
交叉点处分别标注管线的类型和埋深;
4 局部放大图可单独成图,也可在地下管线精细探测成果图
中表示;
5 局部放大图样图见附录C。
7.4.6 三维效果图应符合以下规定:
1 三维效果图的坐标系定义:应以管线的里程为横轴,以高
程为竖轴,以垂直于横轴、竖轴的方向为纵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