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7807-2024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2025—2024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和风险评估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etection and risk evaluation of
urban road collapse hazard
2024 - 08 - 26 发布2024 - 11 - 26 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
1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告
〔2024〕165 号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
《近零能耗民用建筑技术标准》
等3 项地方标准的公告
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组
织审查,批准《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和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DB64/T 2025-2024)、《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技术规程》
(DB64/T 2026-2024)、《近零能耗民用建筑技术标准》(DB64/T
2027-2024)等3 项标准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以上标准
自2024 年11 月26 日起实施。
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反馈宁夏工程建设标准管理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4 年9 月10 日
DB64/T 2025-2024
3
前言
根据《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关于下达2023 年宁夏地方标准制
(修)订计划的通知》〔2023〕176 号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详
细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
定;4 道路探测分类;5 塌陷隐患探测;6 验证与成因调查;7
风险评估与分级;8 探测报告。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
中科云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
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中科云图科技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
丰台区郭公庄中街20 号院2 号楼12 层,邮编:100160),以
便今后修订。
本标准主编单位:银川市城市管理局
中科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宁夏大学
银川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银川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吴忠市市政建设管理中心
中卫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继伟谢翌鹤王梅婷崔娇娇
高云泽周慧刘晓娟马洪明
DB64/T 2025-2024
4
刘重玲张华佘璐赵江洪
张渝龙马晓东马万福杨斌
郭永利伍成龙马锐王建亮
柳杰郭明冮丽杰赵迎辉
毛紫剑徐静涛靳泽禹李哲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倪峥嵘韩自刚吴运强姚虎
许彩琦梅淑红白姜艳
DB64/T 2025-2024
5
目次
1 总则.................................................................................................1
2 术语和符号.....................................................................................2
2.1 术语........................................................................................... 2
2.2 符号........................................................................................... 4
3 基本规定.........................................................................................6
4 道路探测分类.............................................................................. 10
4.1 定期探测.................................................................................. 10
4.2 专项探测.................................................................................. 11
4.3 应急探测.................................................................................. 11
5 塌陷隐患探测.............................................................................. 13
5.1 一般规定.................................................................................. 13
5.2 二维探地雷达法.......................................................................17
5.3 三维探地雷达法.......................................................................26
5.4 高密度电阻率法.......................................................................30
5.5 瞬态面波法.....................................................................................33
5.6 地震映像法.............................................................................. 34
5.7 瞬变电磁法.............................................................................. 37
5.8 微动勘探法.............................................................................. 39
6 验证与成因调查.......................................................................... 42
6.1 一般规定.................................................................................. 42
6.2 钻探法......................................................................................43
6.3 管道内窥法.............................................................................. 45
DB64/T 2025-2024
6
6.4 三维激光扫描法.......................................................................47
7 风险评估与分级.......................................................................... 49
7.1 一般规定.................................................................................. 49
7.2 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估............................................................... 49
7.3 风险等级划分...........................................................................54
7.4 风险控制措施...........................................................................56
8 探测报告.......................................................................................58
附录A(资料性)道路塌陷隐患探测记录表格式....................... 60
附录B(资料性)风险等级计算表................................................ 70
附录C(资料性)塌陷隐患信息卡................................................ 71
本标准用词说明.................................................................................72
引用标准名录.....................................................................................73
附:条文说明.....................................................................................75
DB64/T 2025-2024
1
1 总则
1. 0. 1 为规范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工作,建
立本区城镇道路塌陷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本区城镇道路塌陷隐患
探测的精准度和应用水平,编制本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城镇道路路面
以下30 m 内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和风险评估工作。采空区探测可
引用本标准,但需专家论证。本标准规定了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
测和风险评估的基本规定、道路探测分类、塌陷隐患探测、验证
与成因调查、风险评估与分级、探测报告编制等基本要求。
1. 0. 3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
合国家、行业、自治区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B64/T 2025-2024
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 1 . 1 道路塌陷隐患road collapse hazard
对于道路运行安全造成危害的地下空洞、脱空、疏松体和富
水体等道路结构异常形态。
2 . 1 . 2 道路塌陷隐患探测road collapse hazard detection
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道路塌陷隐患,查明其类型、位置和
规模等属性特征的活动。
2 . 1 . 3 疏松体loosely infilled body
密实度明显低于周边土体的地质体。
2 . 1 . 4 富水体water-rich body
含水率明显高于周边土体的地质体。
2 . 1 . 5 脱空cavity underneath pavement
面层与基层或基层与路基之间发育有一定规模的不规则洞体。
2 . 1 . 6 空洞void
路面下方土体内部发育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规则洞体。
2 . 1 . 7 覆跨比thickness-span ratio
塌陷隐患上覆介质厚度与塌陷隐患水平方向最大跨度之比。
2 . 1 . 8 探地雷达法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通过研究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波的
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射等,探查地下介质的一种电
磁波法。
2 . 1 . 9 三维探地雷达法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method
DB64/T 2025-2024
3
采用阵列天线技术,通过单次扫描,能够形成高密度立体电
磁波数据的探地雷达方法。
2 . 1 . 1 0 高密度电阻率法multielectrode resistivity method
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和电剖面测量,获得二维
或三维电阻率分布,进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的电阻率法。
2 . 1 . 1 1 瞬态面波法surface wave exploration
利用人工震源激发产生的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
分析所接收记录的瑞雷面波的频散特性,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方
法。
2 . 1 . 1 2 地震映像法seismic imaging method
利用人工震源激发,以相同偏移距逐步移动激发点和接收点,
通过分析所接收反射波数据的幅度和相位信息,探查地质结构的
方法。
2 . 1 . 1 3 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激发电磁场,
在一次脉冲磁场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地下介质中的
二次感应涡流场,从而探测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特征的一种电磁法,
属于时间域电磁法。
2 . 1 . 1 4 微动勘探法microtremor exploration
利用天然微动信号激发产生的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通过分
析、处理和提取所接收记录的面波频散信息,反演获得地下横波
速度变化规律,进而探查地质结构的方法。
2 . 1 . 1 5 干扰源interference source
在塌陷隐患探测中,影响探测信号质量、数据信噪比和探测
深度的各种干扰因素。
2 . 1 . 1 6 风险等级level of risk
DB64/T 2025-2024
4
根据塌陷风险发生可能性等级及风险后果等级综合确定的风
险程度指标。
2.2 符号
c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 ——塌陷隐患净深;
d0 ——标定目标体厚度或距离;
f ——探地雷达天线主频;
H ——最大要求探测深度;
h ——探测目标深度;
ℎ0——塌陷隐患埋深;
K ——加权系数;
k ——空洞或脱空覆跨比;
L ——塌陷隐患水平最大长度;
��——道路区间长度;
n ——道路区间塌陷隐患数量;
P ——道路区间规定探测周期;
R ——道路区间塌陷风险发生可能性指数;
r ——塌陷隐患风险发生可能性指数;
�� ——塌陷隐患成因风险系数;
��——塌陷隐患净深风险系数;
�� ——道路区间第i 个塌陷隐患风险指数;
��——塌陷隐患覆跨风险系数;
�� ——塌陷隐患面积风险系数;
�� ——塌陷隐患时间风险系数;
�� ——塌陷隐患处置风险系数;
S ——塌陷隐患面积;
DB64/T 2025-2024
5
T ——记录时窗;
t ——双程走时;
�0 ——距新修或上次探测后时间;
x' ——横向分辨率;
��——相对介电常数;
� ——电磁波波长。
DB64/T 2025-2024
6
3 基本规定
3. 0. 1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宜结合既有地质、水文、气象、
市政设施、历史塌陷、城镇道路勘察设计资料、地下管网资料,
并宜选用合理探测方法,查明探测区域内道路塌陷隐患的属性特
征。
3. 0. 2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可分为定期探测、专项探测和应
急探测。
3. 0. 3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宜采用普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式,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普查应对测区进行全面探测,并确定重点探测区;
2 详查应对重点探测区进行探测,并查明塌陷隐患的属性、
影响范围及影响深度。
3. 0. 4 宜全面调查地下塌陷隐患的空间属性和形成原因,结合
道路养护等级对塌陷隐患和道路区间进行塌陷风险评估,提出风
险管控对策。
3. 0. 5 进行探测作业的车辆应为符合交通管理规定的专项作业
车,并应配置警示标志、灯具,车身宜使用统一标志。占道围蔽
探测时,应符合《城市道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规范》GA/T 900 关
于交通安全围蔽措施的规定。
3. 0. 6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成果应编制成果报告,报告应内
容全面、文字简练、图表齐全、结论明确、建议清晰。
3. 0. 7 塌陷隐患探测成果资料应进行保密管理,严格执行相关
保密条例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保密管理要求。
3. 0. 8 根据工程特征划分的道路塌陷隐患类型宜按表3.0.8 确定。
DB64/T 2025-2024
7
表3.0.8 道路塌陷隐患工程特征
类型工程特征
空洞
1 空洞位于路基土中,规模大小不一,易造成上部土
体或道路结构失稳;
2 粉土、砂质粉土易形成空洞。
脱空
1 脱空一般位于面层与基层或基层与路基之间,是地
基局部沉降或土体流失形成,净深较小;
2 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
土体结构迅速破坏,土体逐渐下沉,路基与路面之间
形成脱空,使路面出现断裂、沉陷,影响道路路面结
构安全。
富水体
1 富水体是路基土体局部受水浸湿形成的局部富水软
弱异常体,相对周边土体具有均匀性差、结构弱化,
含水率高、流塑性强、孔隙比大、强度低等特征;
2 当富水体周边具有潜在排泄通道时,土体易流失,
造成疏松,并发展形成空洞,危及周边工程安全。
疏松体
1 疏松体易于地下水渗透,遇水内部结构极易被破坏,
固结强度低;
2 疏松体强度随松散程度增大而降低;
3 湿陷性黄土在水作用下,发生塌缩形成的疏松体具
有高压缩性、大孔隙比、渗透性强等特点。
DB64/T 2025-2024
8
3 . 0 . 9 根据地球物理特征划分的道路塌陷隐患类型宜按表3.0.9
确定。
表3.0.9 道路塌陷隐患地球物理特征
类型电磁特征弹性特征电阻率特征
空洞
1 相对介电常数
为1;
2 电磁波速度
高。
1 弹性波速度
低;
2 波阻抗低。
1 电阻率大于周
边土体;
2 明显高阻异
常。
脱空
富水体
1 相对介电常数
大于周边土体;
2 含水率越高相
对介电常数越
大;
3 电磁波速度
低。
弹性波速度较
高。
1 电阻率小于周
边土体;
2 明显低阻异
常。
疏松体
1 相对介电常数
小于周边土体;
2 疏松程度越高
相对介电常数越
小;
3 电磁波速度较
低。
1 弹性波速度
低;
2 疏松程度越高
速度越低。
1 电阻率较大于
周边土体;
2 疏松程度越
高,疏松体与周
边土体电阻率差
异越明显;
3 电阻率等值线
结构不规则。
DB64/T 2025-2024
9
3 . 0 . 1 0 疏松体等级划分宜按表3.0.10 确定。
表3.0.10 疏松体等级划分
等级岩土性质工程特征可钻性
严重
1 砂性土:颗粒松散,
级配差,多呈蜂窝状结
构;
2 碎石土:骨架排列不
规则,基本不接触;
3 黏性土:颗粒细,孔
隙小而多;
4 湿陷性黄土:湿陷性
等级为Ⅲ、Ⅳ级。
1 作为水力通道时,易
产生土体流失;
2 易产生固结沉降变
形;
3 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
而发生自陷沉降变形。
极易钻进,
孔壁稳定性
差。
一般
1 砂性土:颗粒较为紧
密,多呈絮状结构;
2 碎石土:骨架排列错
落,接触不良;
3 黏性土:颗粒较细,
孔隙率较大;
4 湿陷性黄土:湿陷性
等级为Ⅰ、Ⅱ级。
1 密实度差、土体部分
浸水后;
2 土的结构强度较低,
遇通道易于流失;
3 外力作用下易产生压
缩变形。
钻进较容
易,孔壁较
稳定。
DB64/T 2025-2024
10
4 道路探测分类
4.1 定期探测
4 . 1 . 1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定期探测周期宜考虑当地经济条件和
社会需求,并宜按照地质条件、地下空间现状、道路类型确定探
测周期,定期进行塌陷隐患探测。
4 . 1 . 2 参照《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 规定的道路养护等
级,同时结合自治区内特殊地质条件,将道路分为重点道路、常
规道路、一般道路,城镇道路塌陷隐患定期探测周期可参考表
4.1.2 确定。
表4.1.2 定期探测周期
道路类型探测区域探测周期
重点道路
快速路、主干路、广场、商业繁华街道、重
要生产区道路、填方道路、外事活动路线、
游览路线、大型地下设施上跨道路、可能受
水浸泡的Ⅱ级及以上自重湿陷性黄土区域道
路。
1 年~2 年
常规道路
除重点道路以外的次干路、步行街、支路中
的商业街道、可能受水浸泡的Ⅱ级以下非自重
湿陷性黄土区域道路。
2 年~3 年
一般道路除重点道路和常规道路以外的支路。3 年~5 年
4 . 1 . 3 定期探测时间宜选在春融后或汛期后。
DB64/T 2025-2024
11
4 . 1 . 4 城镇道路定期探测数据宜与上一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获
取道路塌陷隐患规模、数量变化趋势。
4 . 1 . 5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周期宜根据本标准7.3 风险等级划
分结果进行调整,连续两次塌陷风险等级小于III 级,探测周期宜
调低一个级别。
4.2 专项探测
4 . 2 . 1 组织城镇道路塌陷隐患专项探测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城镇道路区域内地下有施工扰动破坏,或施工扰动破坏后
应恢复未恢复及恢复不到位,包括地下盾构、深基坑、管
道非开挖施工等;
2 城镇道路区域内突发地质、气象等灾害时,包括洪涝灾害、
地震、地下水头突变等;
3 城市重大活动举行前,活动场馆周边及使用道路。
4.3 应急探测
4 . 3 . 1 道路影响范围内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应立即开展应急探测
工作:
1 有突发事故异常情况,包括道路塌陷、管道破损漏水、路
面明显沉降、在建地下工程发生涌水、坍塌等;
2 管理单位认为的其他需要进行应急探测的情形。
4 . 3 . 2 应急探测流程宜按现场调查、现场探测、现场数据分析、
验证、出具应急报告的顺序执行。
4 . 3 . 3 应急探测前,宜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现场环境、附近地下
管线分布、水文地质等资料,有条件时可查阅城建档案等资料。
4 . 3 . 4 宜依据对突发情况的现场调查及成因简析,确定现场应急
探测方法及探测设备型号。
DB64/T 2025-2024
12
4 . 3 . 5 应根据应急探测成果进行塌陷隐患类型现场判定,如果存
在安全风险较高塌陷隐患,应立即通知主管单位,并采取临时围
蔽等安全措施。
4 . 3 . 6 应急探测出具应急探测报告后,宜跟进后续处置情况。
DB64/T 2025-2024
13
5 塌陷隐患探测
5.1 一般规定
5 . 1 . 1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宜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的
原则,宜按照技术准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解释、成果提交
的流程开展,复杂探测环境或单一方法存在多解性时宜采用多种
方法综合探测。
5 . 1 . 2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除应符合《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
标准》CJJ/T 7,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1 塌陷隐患引起的异常场容易被观测,且干扰因素引起的异
常场容易被识别;
2 塌陷隐患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电性、磁性、弹性、密度等
物理性质差异;
3 场地内无大范围的金属体或强无线电发射源等人工电磁
干扰;
4 选用的地球物理方法符合探测环境要求。
5 . 1 . 3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前应进行技术准备,技术准备应包
括下列内容:
1 资料收集;
2 现场踏勘;
3 探测方法选择;
4 有效性试验;
5 编写探测方案。
5 . 1 . 4 资料收集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测区内的道路工程、地下工程等设计和施工资料;
DB64/T 2025-2024
14
2 测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地形图、城建档案
和测量控制资料;
3 测区内地下管线现状资料、排水管道内检测成果资料、给
水管道漏水检测成果资料;
4 历年道路养护、塌陷隐患探测和修复资料;
5 测区内历年地面塌陷及管线破损等相关资料;
6 道路材料和特殊工艺技术等资料;
7 测区范围内典型干扰源的分布情况。
5 . 1 . 5 现场踏勘宜包含下列内容:
1 测区道路地形、地貌、通行、通视等工作环境条件;
2 测区道路车流量、车道数、路侧停车、占道等工作现状条
件,选择合理探测时段;
3 测区道路明显沉降、破损、修补及可能建设轨道交通等区
域的分布;
4 测区道路探测时段内基坑、管道非开挖施工等施工区域及
周边建筑分布与现状;
5 测区道路地下带水管线堵塞、破损、漏水情况;
6 测区道路所选探测方法的典型干扰源分布;
7 核实已收集资料的完备性及可利用程度,评估现场作业风
险与探测重难点区域。
5 . 1 . 6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选用单一方法或多方法组合探测
宜根据探测目的按表5.1.6 确定。
DB64/T 2025-2024
15
表5.1.6 探测方法的适用性
塌陷隐患
探测方法
类型
适宜深度
(m)
适用条件
脱空空洞
疏松
体
富水
体
二维探地雷
达法
● ● ● ● H≤7.0
大面积全域快速普查,
测区内道路相对平坦,
路面干燥无积水。
三维探地雷
达法
● ● ● ● H≤5.0
大面积全域快速普查,
测区内道路相对平坦,
路面干燥无积水。
高密度电阻
率法
- ● ○ ● 3.0
局部小范围,接地条件
良好,地下无高阻屏蔽
层及强高压干扰。
瞬态面波法- ● ● - 3.0
局部小范围探测,地表
宜平坦,震动噪声干扰
小。
地震映像法○ ● ○ - 3.0
局部小范围探测,地表
宜平坦,无临空面、陡
立面。
瞬变电磁法- ● ○ ● 3.0
局部小范围探测,无强
电磁干扰。
DB64/T 2025-2024
16
续表5.1.6
塌陷隐患
探测方法
类型
适宜深度
(m)
适用条件
脱空空洞
疏松
体
富水
体
微动勘探法- ● ● - 3.0
局部小范围探测,电磁
干扰小,震动噪声
较大,地表宜平坦,无
临空面、陡立面。
注:●—适用;○—可选;- —不适用
5 . 1 . 7 正式探测前应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通过有效性试验
确定采集设备、采集方式和采集参数。
5 . 1 . 8 探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探测时间、地点、目的、范围、道路等级、路
面结构层组成及各层厚度、工期等;
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条件和作业环境分析,工作重
难点分析和应对措施;
3 探测依据的规范标准和有关的技术资料;
4 探测内容、探测方法、工作量及测点和测线布置方案;
5 探测实施步骤、工作进度计划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6 拟投入的探测仪器设备、材料、人员组织计划;
7 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5 . 1 . 9 测线布设宜符合下列规定:
DB64/T 2025-2024
17
1 测线布置应根据探测目标规模确定,测线长度、间距应满
足探测区域全覆盖,且探测成果连续、完整、便于追踪的
原则;
2 测线宜沿道路行进方向布设,并覆盖交叉路口;
3 测线宜在保障覆盖探测目标范围的前提下,避开环境干扰
的影响;
4 详查测线宜以异常区域为中心,沿两个方向垂直布设,特
殊情况可加密布设。
5 . 1 . 1 0 使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时应消除或
减弱干扰源的影响,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用屏蔽型探测设备;
2 数据采集过程中,宜记录干扰源的类型和位置;
3 数据处理时,宜对识别到的干扰信号进行针对性处理;
4 数据解译时,宜结合干扰源特征,对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5 . 1 . 1 1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的测量工作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城市测量规范》CJJ/T 8 的有关规定,探测使用的底图比例尺
宜介于1:500~1:2000。
5 . 1 . 1 2 现场普查记录宜包含工程名称、探测日期、探测地点、
探测依据、探测仪器、天线频率、测线图、数据文件名、探测人
员、地面异常环境等内容。
5 . 1 . 1 3 现场详查记录宜包含工程名称、探测日期、探测地点、
塌陷隐患编号、塌陷隐患位置、塌陷隐患规模、周边管线、数据
文件名、探测人员等内容。
5 . 1 . 1 4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成果解释应结合探测区域的地
质资料、地上和地下设施及周边工程环境等调查资料进行。
DB64/T 2025-2024
18
5.2 二维探地雷达法
5 . 2 . 1 车行道初测工作宜使用车载探地雷达设备,非车行道的塌
陷隐患初测工作宜使用人工牵引的便携式探地雷达设备。
5 . 2 . 2 二维探地雷达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宜采用剖面法,当深
部数据信噪比较低不能满足探测要求时宜采用共深度点法。
5 . 2 . 3 探地雷达天线主频选择应符合探测深度和精度的要求,并
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择频率为100MHz~600MHz 的屏蔽天线,当普查中
确定重点探测区时,宜选用多种频率天线;
2 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分辨率要求时,宜选择频率相
对较低的天线;当多种频率的天线均能满足探测深度要求
时,宜选择频率相对较高的天线,或采用多种频率天线;
3 当电磁干扰不明显且探测深度较大时,可选择非屏蔽的低
频天线。
5 . 2 . 4 探地雷达的设计探测深度与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宜按表
5.2.4 确定。
表5.2.4 天线中心频率与设计探测深度对应关系
中心频率(MHz) 设计探测深度(m)
600 1.5
500 2.0
400 2.5
300 3.0
200 4.0
100 7.0
DB64/T 2025-2024
19
5 . 2 . 5 探地雷达工作环境宜满足下列条件:
1 环境温度应在-20℃~50℃范围内;
2 探测作业面不宜有雨雪或积水;
3 检测设备应减少附近车辆干扰,无交通拥堵。
5 . 2 . 6 探地雷达测线布设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城镇道路时,宜沿道路行进方向布设且延长至两个端
点,覆盖路口全部范围;
2 探测广场及学校、医院、厂区等人口密集区时,测线宜交
叉布设;
3 在隧道、管道内部探测时,测线宜布设在其正上和斜上部
位,沿轴线方向布设;
4 测线间距宜小于被测目标宽度的1/2。
5 . 2 . 7 探地雷达法的垂向分辨率宜取探地雷达电磁波波长的1/2,
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波长宜按下式计算:)
λ = 1000
�
� ��
(5.2.7)
式中:λ—— 电磁波波长(m);
�—— 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m/ns),取0.3;
f—— 探地雷达天线主频(MHz);
��——相对介电常数。
5 . 2 . 8 探地雷达法的横向分辨率宜按下式计算:
�' =
�ℎ
2
+
�2
16 (5.2.8)
式中:x'——横向分辨率(m);
λ——电磁波波长(m);
DB64/T 2025-2024
20
h——探测目标深度(m)。
5 . 2 . 9 探地雷达法采集参数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探地雷达采样点数宜设置为1024 点;
2 信号的增益宜使信号幅值不超出信号监视窗口的3/4;
3 采样频率不应低于所采用天线主频的20 倍;
4 宜采用叠加采集的方式提高信号的信噪比;
5 普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5.0 cm,详查时道间距不宜大于
2.5 cm。
5 . 2 . 1 0 探地雷达记录时窗应为雷达接收数据的时间长度,记录
时窗可按下式计算:
� = �
2�
� (5.2.10)
式中:T——记录时窗(ns);
K——加权系数,取1.3~1.5;
H——最大要求探测深度(m);
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m/ns),取0.3。
5 . 2 . 1 1 介质参数标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前应根据探测区域介质的平均介电常数或电磁波平
均速度做现场标定,且每个独立探测区域应不少于1 处,
每处实测不少于3 次,取平均值为该探测区域的介电常数
或电磁波速。当探测区域超过3 km、介质或含水率变化
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标定点数;
2 标定应针对普遍性的区域对已知深度的目标或地物进行
测量;
3 采集图谱中标定目标或地物界面反射信号应清晰、准确;
4 标定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DB64/T 2025-2024
21
�r = (
0.3�
2
)
2
(5.2.11−1)
� =
2�0
�
× 109 (5.2.11−2)
式中:t——双程走时(ns);
�0——标定目标体厚度或距离(m)。
5 . 2 . 1 2 探地雷达法现场数据采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测量轮测距时,采集前应对其进行标定;
2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根据干扰情况、图像效果调整采集参
数;
3 天线的移动速度应均匀,并与仪器的扫描率相匹配;
4 测量轮触发连续采集时,天线移动速度应确保采集数据不
出现丢道现象;自由连续采集时,天线移动速度应符合水
平分辨率的要求;
5 点测时,应在天线静止时采集;使用分离天线点测时,应
保持方向不变,同时调整天线间距以使采集的地下目标信
号最强;
6 应及时记录信号异常,并分析异常原因,必要时重测;
7 应及时记录各类干扰源及其位置以及地面局部积水、变形
等环境情况;
8 当发现疑似道路塌陷隐患时,应做好标记并记录准确位置,
采用多种频率天线进行复核;
9 当探测区域局部不满足探测条件时,应记录其位置和范围,
待具备探测条件后补充探测;
10 当需要分段探测时,相邻探测段应衔接紧密,准确记录每
个探测段的起、终点;
DB64/T 2025-2024
22
11 当采用GNSS 进行测线轨迹定位时,应合理设置基准站,
并进行定点测量验证。
5 . 2 . 1 3 普查记录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0.1 的规定,详查记录宜
符合本标准附录A.0.2 的规定。
5 . 2 . 1 4 影响探地雷达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宜按下列因素统计:
1 地上干扰源:临近建构筑物、过街天桥、高架桥、指示牌、
井盖、金属围挡、金属栅栏、车辆等;
2 地下干扰源:管线、管沟、管廊、井室、地下通道、防空
洞、掩埋井盖、树根等;
3 电磁干扰源:变电室、架空输电线缆、信号发射塔、地下
电缆等。
5 . 2 . 1 5 现场采集数据质量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数据的信噪比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需要;
2 重复观测的数据应与原数据一致性良好;
3 现场记录信息应完整,且与探测数据保持一致;
4 数据信号削波部分不宜超过全剖面的5%;
5 数据剖面上不应出现连续的坏道。
5 . 2 . 1 6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进行零点校正,明确地面反射点的位置;
2 可根据需要选取增益调整、频率滤波、背景消除、反褶积、
偏移归位、空间滤波、数据平滑、地形校正等处理方法;
3 在数据处理各阶段均可选择频率滤波,消除某一频段的干
扰波;
4 当反射信号弱、数据信噪比低时,不宜对数据进行反褶积、
偏移归位处理;
5 可用反褶积压制多次反射波干扰,反射子波宜是最小相位
子波;
DB64/T 2025-2024
23
6 可用空间滤波的有效道叠加或道间差方法,提高异常信号
的连续性、独立性和可解释性;
7 改变反射信号的振幅特征宜在其他方法处理完后进行。
5 . 2 . 1 7 探地雷达法资料解释方法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成果解释的雷达图像应清晰、信噪比高,解释成果应
采用专业语言描述;
2 宜根据信号的同相轴及振幅、相位和频率等属性特征提取
异常;
3 应结合现场记录和调查资料,排除干扰异常;
4 道路塌陷隐患解释宜结合地面变形、管线破损和历史塌陷
等调查资料及测区地质资料进行;
5 道路塌陷隐患的位置、范围和规模宜结合相邻测线对比分
析确定;
6 雷达剖面图像上应标明道路塌陷隐患的位置及范围。
5 . 2 . 1 8 道路塌陷隐患宜根据二维探地雷达图像的波组形态、振
幅、相位和频谱结构等基本特征按表5.2.18 进行识别。
表5.2.18 道路塌陷隐患的二维探地雷达特征
塌陷隐患波组特征振幅相位与频谱
空洞
1 近似球形空洞反
射波组表现为倒悬
双曲线形态;
2 近似方形空洞反
射波表现为正向连
续平板状形态;
3 多次波、绕射波
明显。
整体振幅
强,雷达波
衰减很慢。
1 顶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同向,底部反
射波与入射波反
向,底部反射不易
观测;
2 频率高于背景
场。
DB64/T 2025-2024
24
续表5.2.18
塌陷隐患波组特征振幅相位与频谱
脱空
1 顶部一般形成连
续反射波组,似平板
状形态;
2 多次波、绕射波较
明显。
整体振幅
强,雷达
波衰减很
慢。
1 顶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同向,底部反
射波与入射波反
向,底部反射不易
观测;
2 频率高于背景
场。
疏
松
体
严
重
1 顶部形成连续反
射波组;
2 多次波较明显;
3 波形结构杂乱,同
相轴很不连续。
整体振幅
强,衰减
很慢。
1 顶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同向,底部反
射波与入射波反
向;
2 频率高于背景
场。
疏
松
体
一
般
1 顶部形成连续反
射波组;2 多次波不
明显;
3 波形结构较杂乱,
同相轴较不连续。
整体振幅
较强,衰
减较慢。
1 顶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同向,底部反
射波与入射波反
向;
2 频率略高于背景
场。
富水体
1 顶部形成连续反
射波组;
2 两侧绕射波、底部
反射波、多次波不明
显。
顶部反射
波振幅
强,衰减
很快。
1 顶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反向,底部反
射波与入射波同
向;
2 频率低于背景
场。
DB64/T 2025-2024
25
5 . 2 . 1 9 探地雷达法成果图件宜包括测线平面布置图、塌陷隐患
平面分布图、塌陷隐患雷达剖面图。
5 . 2 . 2 0 地下管网密集区域和排水管道沿线道路塌陷隐患探测,
可采用管道内部探测方式进行探测。
5 . 2 . 2 1 探地雷达在管道内部探测时宜具备下列条件:
1 管道内径宜大于600 mm;
2 管道内水位不宜大于管道内径的20%且水深不宜大于
300 mm;
3 管道内部没有淤堵。
5 . 2 . 2 2 探地雷达在管道内部探测的主要技术指标除宜符合本
节上述规定外,还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可检测新建排水管道任意纵向位置;
2 宜具备信号叠加、实时滤波、增益等实时处理功能;
3 宜具备时间触发和距离触发采集功能,具备位置标记功能;
4 宜具备实时监测雷达天线偏转位置功能和偏转校正功能;
5 雷达扫描图像和电视检测影像宜具有同步显示功能;
6 应具有电缆长度计数测距功能;
7 雷达天线应具有屏蔽功能。
5 . 2 . 2 3 探地雷达在管道内部探测时,除宜符合本节上述规定外,
还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前应根据管道周边环境设置参数和标定介电常数;
2 探测前应现场标定电缆盘计数轮;
3 探测时应根据管径调整雷达天线位置,使其紧贴管道内壁;
4 单个数据记录长度不宜大于100m,宜以检查井位置进行
划分;
DB64/T 2025-2024
26
5 雷达扫描到的异常区域应进行编号和现场标记,在同步电
视影像中输入文字信息进行标注,并宜按附录A.0.3 管中
雷达法现场探测记录表填写现场记录。
5 . 2 . 2 4 探地雷达在管道内部探测时,雷达数据处理方法和步骤
宜符合本节5.2.16 规定。
5 . 2 . 2 5 探地雷达在管道内部探测时,雷达图谱特征识别宜符合
本节5.2.18 中的规定。
5.3 三维探地雷达法
5 . 3 . 1 三维探地雷达法宜用于地下设施复杂区域的道路塌陷隐
患探测。
5 . 3 . 2 正式探测前,应根据深度和精度要求,通过参数试验确定
下列技术指标:
1 雷达天线主频;
2 天线阵列离地高度;
3 定位装置精度及配置;
4 采集方式和采集参数。
5 . 3 . 3 三维探地雷达定位测量装置宜采用卫星定位和惯性导航
的组合测量模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数据接收帧率应大于或等于10Hz;
2 定位数据平面精度应优于5.0cm;
3 定位数据高程精度应优于20.0cm;
4 应支持差分信号接收功能;
5 应支持接收CORS 定位坐标。
5 . 3 . 4 三维探地雷达应采用距离触发模式采集数据,且触发间距
不应大于5 cm。
5 . 3 . 5 三维探地雷达测线束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DB64/T 2025-2024
27
1 测线束布设应覆盖整个检测区域;
2 测线束应覆盖交叉路口;
3 测线束长度、间距应使探测的异常体连续、完整,确保能
够形成测区三维数据体,便于解释;
4 测线束之间应有一定重叠,且重叠跨度宜不小于阵列天线
通道间距。
5 . 3 . 6 三维探地雷达的设计探测深度与天线中心频率的选择宜
按表5.3.6 确定。
表5.3.6 三维探地雷达天线中心频率与设计探测深度对应关系
中心频率(MHz) 设计探测深度(m)
900 1.0
600 1.5
400 2.5
200 3.0
100 5.0
5 . 3 . 7 三维探地雷达垂向分辨率计算、横向分辨率计算、时窗计
算、介质参数标定、主要干扰源,宜参照本标准5.2 的相关规定。
5 . 3 . 8 三维探地雷达水平轨迹切片发生异常扭曲时,应对扭曲偏
离点采用手动纠偏处理,扭曲长度超过测线长度10%时,应放弃
处理,重新采集该测线数据。
5 . 3 . 9 三维探地雷达探测时,对重点或复杂区域除按切片显示处
理外,还宜做旋转、透视等三维显示处理。
5 . 3 . 1 0 三维探地雷达常见异常体宜根据三维探地雷达图像的
DB64/T 2025-2024
28
图谱特征、振幅、相位和频谱结构等基本特征按表5.3.10 进行识
别。
表5.3.10 三维探地雷达常见异常体图像特征
异
常
体
图谱特征
振
幅
相位与频谱
水平切片纵向切片横向切片
管
线
金
属
线状
延伸
分布
同相轴连续,
多次波明显
倒悬双曲
线形态,
多次波明
显
振
幅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反向;频率高于背景场
非
金
属
同相轴连续
倒悬双曲
线形态
振
幅
较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同向;频率高于背景场
箱
涵
条带状延伸
分布
同相轴连续
平板状形
态,两端
绕射波较
明显
振
幅
较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同向;频率高于背景场
空
洞
不规则多边
形,反射强
度与周围明
显不连续
倒悬双曲线
形态或平板
状形态,两端
绕射波明显
倒悬双曲
线形态或
平板状形
态,两端
绕射波明
显
振
幅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
景场
DB64/T 2025-2024
29
续表5.3.10
异
常
体
图谱特征
振
幅
相位与频谱
水平切片纵向切片横向切片
脱
空
不规则多边
形,反射强度
与周围明显
不连续
平板状形
态, 有轻
微绕射波
倒悬双曲
线形态或
平板状形
态, 两端
绕射波较
明显
振
幅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
景场
疏
松
体
严
重
不规则
多边
形, 反
射强度
与周围
较不连
续
平板状形
态, 绕射
波不明显
平板状形
态, 有轻
微绕射波
振
幅
较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
景场
疏
松
体
一
般
不规则
多边
形, 反
射强度
与周围
较不连
续
平板状形
态, 有轻
微绕射波
平板状形
态, 绕射
波不明显
振
幅
略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同向,底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反向;频率高于背
景场
DB64/T 2025-2024
30
续表5.3.10
异
常
体
图谱特征
振
幅
相位与频谱
水平切片纵向切片横向切片
富
水
体
不规则多边
形,反射强度
与周围明显
不连续
平板状形
态,绕射
波不明显
平板状形
态, 绕射
波不明显
振
幅
强
顶部反射波与入射波
反向,底部反射波与入
射波同向;频率低于背
景场
5 . 3 . 1 1 三维探地雷达数据解释结果应包括塌陷隐患的中心平
面坐标、平面面积、埋藏深度、垂向尺寸。
5.4 高密度电阻率法
5 . 4 . 1 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应符合下列
条件:
1 塌陷隐患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电阻率差异;
2 探测区内表层没有电阻屏蔽层;
3 探测区内没有强电磁干扰存在;
4 探测区域不受交通影响。
5 . 4 . 2 富水体、管道漏水点、人防等附近位置塌陷隐患宜使用高
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探测。
5 . 4 . 3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宜沿道路或隔离带边缘布设。
5 . 4 . 4 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式探测前应进行方法试验,以确定观测装置、排列长度、
电极距等关键参数;
DB64/T 2025-2024
31
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线不宜布置在地下管线的正上方或
靠近地下管线的区域,尤其是金属管线、电力管线;
3 同一排列的电极应呈直线布置,电极接地位置在沿排列方
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极距的1/10;在垂直排列方向上的偏
差不宜大于极距的1/5;
4 实施滚动观测时,每个排列的伪剖面底边的数据应衔接;
5 复杂条件下,应采用抗干扰能力和分辨率不同的至少两种
观测装置进行探测,但不得相互替代观测数据;
6 对于每个排列的观测,坏点总数不应超过测量总数的1%,
对意外中断后的续测,应有不少于2 个的重复点;
7 完成一种装置形式的测量,对同一条测线开始新装置形式
测量之前,应重新测量接地电阻;
8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测试参数、测线编号、文件名、
测线位置、地面及附近异常环境等。
5 . 4 . 5 高密度电阻率法外业探测宜按附录A.0.4 高密度电阻率法
现场探测记录表填写现场记录。
5 . 4 . 6 城镇道路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
素统计:
1 地表存在富水区段、埋设金属构件的区段、铁磁性渣土回
填区段等电性屏蔽层;
2 地表存在干燥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等电性绝缘层;
3 地下存在的游散电流,以及工业输电线路意外裸露造成的
接地放电等;
4 测线附近存在的水池、沟渠、金属管线、变电站、配电箱
等低阻体以及地下管线、防空洞、加固体等地下建构筑物;
5 含铁磁性矿物土体。
5 . 4 . 7 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
DB64/T 2025-2024
32
1 绘制电阻率等值线图时应设置色标,同一场地的色标宜保
持一致;
2 单个探测剖面应分析确定剖面中的电性结构及其异常区;
并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干扰体位置等资料,剔除干扰因
素引起的异常;
3 不同的探测剖面应对比分析,研究异常特征、性质,找出
这些剖面中电性特征类似的异常区域;
4 塌陷隐患属性应在分析异常电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钻孔
或其他相关资料解释。
5 . 4 . 8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塌陷隐患宜按表5.4.8 高密度电阻率
法探测塌陷隐患典型识别特征进行识别。
表5.4.8 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塌陷隐患典型识别特征
塌陷隐患剖面电性特征
空洞或脱空
1 有水充填时,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异常;
2 无水充填时,表现为相对高电阻率异常。
疏松体
1 疏松体有水充填时,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
异常;
2 疏松体无水充填时,表现为相对高电阻率
异常;
3 在不易区分时,可以在高水位与低水位时
分别探测,进行对比解释。
富水体富水体表现为相对低电阻率异常。
DB64/T 2025-2024
33
5 . 4 . 9 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除应符合上述规
定外,还应符合《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JGJ/T 437 的规定。
5.5 瞬态面波法
5 . 5 . 1 瞬态面波法宜用于存在横波速度差异的分层介质探测,并
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塌陷隐患与其周边介质之间应存在速度或波阻抗差异;
2 测区内地表宜相对平坦,无临空面、陡立面,相邻检波器
之间的高差应小于1/2 道间距;
3 探测区域不受交通影响。
5 . 5 . 2 深层地下管道塌陷隐患宜使用瞬态面波法进行探测。
5 . 5 . 3 瞬态面波法测线宜沿道路或隔离带边缘布设。
5 . 5 . 4 瞬态面波法震源宜用锤击震源或电子震源。
5 . 5 . 5 瞬态面波法外业探测记录宜按附录A.0.5 瞬态面波法现场
探测记录表填写现场记录。
5 . 5 . 6 影响瞬态面波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以下因素统计:
1 位于测区或附近运转的工厂设备、施工的工程机械、行驶
的交通工具等;
2 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地下加
固体、旧基础、树根等。
5 . 5 . 7 当采用瞬态面波法探测时,塌陷隐患宜按表5.5.7 进行识
别。
DB64/T 2025-2024
34
表5.5.7 瞬态面波法探测塌陷隐患典型识别特征
塌陷
隐患
面波
相速度
视横波速度剖
面特征
时间域特征频率域特征
空洞
或脱
空
与周边正常
地层相比,速
度降低明显。
与周边正常地
层相比,表现
为明显的低速
圈闭区。
1 边界波组杂乱、
振幅强,内部波组
衰减明显;
2 局部存在镜像
波。
频散曲线变化
剧烈,存在明显
“之”字形拐点。
严重
疏松
体
与周边正常
地层相比,速
度较降低明
显。
与周边正常地
层剖面相比,
表现为较明显
的低速区。
波组杂乱,分布很
不规则。
能量团较分散,
频散曲线存在
“之”字形拐点,
不易提取完整
的频散曲线。
一般
疏松
体
与周边正常
地层剖面相
比,速度降低
较明显。
与周边正常地
层剖面相比,
表现为低速
区。
波组略杂乱,分布
不规则。
能量团略分散,
频散曲线“ 之”
字形拐点不明
显。
5 . 5 . 8 瞬态面波法探测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除应符合上述规
定外,还应符合《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JGJ/T 437 的规定。
5.6 地震映像法
5 . 6 . 1 地震映像法探测塌陷隐患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塌陷隐患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
DB64/T 2025-2024
35
2 塌陷隐患的长度或宽度与其埋藏深度之比不宜小于0.1;
3 探测区域不受交通影响。
5 . 6 . 2 道路地下采空区塌陷隐患宜使用地震映像法进行探测。
5 . 6 . 3 地震映像法测线宜沿道路或隔离带边缘布设。
5 . 6 . 4 地震映像法震源宜用锤击震源或电子震源。
5 . 6 . 5 地震映像法探测塌陷隐患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探测前应进行方法试验,确定偏移距、激发方式及检波器
频率等;
2 检波器可选择单道或多道,多道时可选择不同频率检波器;
3 根据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确定点距、采样间隔、记录长度;
4 测线宜选择地形起伏较小、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沿道
路走向布设;
5 测线宜布设成直线,当测区条件限制时,测线可布设成折
线,遇到陡坎时,应另起新测线;
6 测线间距应不大于探测要求最小目标塌陷隐患投影长度
的1/2,测线上反映目标体的测点不应少于3 个,测点间
距应不大于探测要求最小目标体地面投影宽度的1/3;
7 检波器应垂直地面安置,与地面耦合良好;
8 同一测线各测点激发能量应均匀;
9 应避开强震干扰时段作业,可采用叠加的方式提高信噪比;
10 采集数据剖面应记录清晰,信噪比满足数据处理、解释的
需要;
11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检波器数量、测试参数、文件
名、测线号、测线位置、环境干扰情况等。
5 . 6 . 6 地震映像法外业探测记录宜按附录A.0.6 地震映像法现场
探测记录表填写现场记录。
5 . 6 . 7 影响地震映像法探测的主要干扰源可按下列因素统计:
DB64/T 2025-2024
36
1 位于测区或附近运转的工厂设备、施工的工程机械、行驶
的交通工具等;
2 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地下加
固体、旧基础、树根等。
5 . 6 . 8 地震映像法探测塌陷隐患宜按表5.6.8 进行识别。
表5.6.8 地震映像法探测塌陷隐患典型识别特征
塌陷隐患波组特征频谱特征
脱空同相轴消失或分叉。频率低于背景场
空洞
1 同相轴上凸或下凹现象明
显,边界处同相轴明显错断;
2 内部振幅衰减明显,局部有
散射现象,呈现空白带。
频率低于背景场
严重疏松体
波形结构变化大,同相轴上凸
或下凹现象较明显,地震波历
时延长。
频率低于背景场
一般疏松体
波形结构变化较大;同相轴连
续性差,有上凸或下凹现象,
地震波历时延长。
频率略低于背景场
5 . 6 . 9 地震映像法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
还应符合《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JGJ/T
437 的规定。
DB64/T 2025-2024
37
5.7 瞬变电磁法
5 . 7 . 1 瞬变电磁法探测塌陷隐患应具备下列条件:
1 塌陷隐患与周边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电性差异;
2 测区内地表平坦;
3 测区内没有强电磁干扰;
4 探测区域不受交通影响。
5 . 7 . 2 探测含水地质区域如煤矿采空区、深部不规则水体的塌陷
隐患时,宜使用瞬变电磁法。
5 . 7 . 3 瞬变电磁法工作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宜选用等值反磁通装置或中心回
线装置;
2 探测前应进行参数选择试验,以确定观测装置形式、发射
线圈参数、接收参数、观测基频等关键参数。
5 . 7 . 4 瞬变电磁法的测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线应尽量布置在与异常目标走向垂直的方向上,点距与
线距应能完整覆盖探测目标的分布范围;
2 发射和接收线框应避开铁路、地下金属管道、高压线、变
压器、输电线等,测线宜按直线布置,当受场地条件限制
时,可布置成折线。
5 . 7 . 5 瞬变电磁法现场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观测时,除最后5 个测道外,其余观测值均应在噪声
水平以上,否则应查明原因,并重复观测;
2 对瞬间干扰应暂停观测,排除干扰后再进行探测;
3 曲线出现畸变时,应查明原因并重复观测;必要时,可移
动点位避开干扰源重测,并记录;
4 若曲线衰减变慢时,应扩大测道时间范围重复观测;
DB64/T 2025-2024
38
5 每个测点观测完毕后,应检查数据和曲线,合格后方可进
行下一点观测;
6 应设计不少于总数量10%的检查点,进行重复观测和一
致性验证;
7 现场记录宜包含探测地点、装置参数、测试参数、文件名、
测线号、测点号和环境干扰状况等内容。
5 . 7 . 6 瞬变电磁法外业探测记录按附录A.0.7 瞬变电磁法现场探
测记录表填写现场记录。
5 . 7 . 7 瞬变电磁法探测应统计如下干扰源:
1 附近的周期性电磁信号,如工业和民用电网产生的工频干
扰、工业机械产生的稳定电磁源、低频电台或广播、附近
电力管线产生的信号源等;
2 附近的电磁干扰源,如金属建(构)筑物、临近的车辆、
机械以及其引擎的电火花放电等;
3 地下管线、管沟及井室、地下通道、防空洞、加固体、旧
基础等建构筑物。
5 . 7 . 8 瞬变电磁法数据处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进行发射电流切断时间影响的改正处理,消除一次场影
响;
2 宜剔除干扰大、质量差的数据;
3 宜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
4 可根据需要计算出视电阻率、视深度、视时间常数、视纵
向电导等参数;
5 宜结合已有的资料及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反演处理;
6 应绘制每个测点的衰减曲线、其对应的视电阻率曲线、反
演结果曲线;
DB64/T 2025-2024
39
7 应按测线绘制多测道图曲线,视电阻率剖面、反演结果模
型剖面用于综合对比与解释;
8 应根据瞬变电磁多测道剖面图和视电阻率断面图进行塌
陷隐患解释;
9 应结合调查资料进行塌陷隐患定性或半定量解释。
5 . 7 . 9 瞬变电磁法探测塌陷隐患宜按表5.7.9 瞬变电磁法探测塌
陷隐患典型识别特征进行识别。
表5.7.9 瞬变电磁法探测塌陷隐患典型识别特征
塌陷隐患二次场衰减视电阻率
空洞
1 当空洞有水充填时,二次场
幅值大,衰减慢;
2 当空洞无水充填时,二次场
幅值小,衰减快。
1 当空洞有水充填时,
表现为相对低阻异常;
2 当空洞无水充填时,
表现为相对高阻异常。
疏松体二次场幅值较小,衰减较快。表现为相对高阻异常。
富水体二次场幅值大,衰减慢。表现为相对低阻异常。
5 . 7 . 1 0 瞬变电磁法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除应符合上述规定
外,还应符合《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JGJ/T 437 的规定。
5.8 微动勘探法
5 . 8 . 1 微动勘探法适用于闹市区和电磁干扰严重的环境。
5 . 8 . 2 微动勘探法干扰源为测区周围连续性震动。
5 . 8 . 3 微动勘探法外业探测记录按附录A.0.8 微动勘探法现场探
DB64/T 2025-2024
40
测记录表填写现场记录。
5 . 8 . 4 微动勘探法的数据处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选用频率-波数方法(F-K)、空间自相关方法(SPAC)
等方法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
2 采用三分量检波器时,可根据需要计算各拾振点的H/V
曲线和台阵平均H/V 曲线,并根据曲线特征进行道路塌
陷隐患的判别和解释;
3 宜根据需要绘制面波相速度剖面或视S 波速度剖面进行
道路塌陷隐患的解释。
5 . 8 . 5 微动勘探法资料解释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微动成果图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解释;
2 面波的深度转换可选用半波长法,并按泊松比进行系数校
正,也可参照测区地质资料进行对比解释;
3 宜结合已知资料、剖面连续性等判断、识别道路塌陷隐患
性质;
4 可根据面波频散曲线、H/V 曲线或速度剖面宜按本标准
表5.8.5 的规定,识别道路塌陷隐患。
DB64/T 2025-2024
41
表5.8.5 微动勘探法道路地下塌陷隐患的识别特征
塌陷隐患类型面波频散速度H/V 曲线
空洞
空洞充空气时对应深度或频率
段高阶波发育,表现为高速异
常。空洞有软弱充填物或充水
时表现为低速异常。
H/V 曲线在高频段
表现为量值大。
疏松体
与周围正常地层对比,面波速
度相对小。
H/V 曲线在高频段
表现为量值较大。
5 . 8 . 6 微动勘探法进行道路塌陷隐患探测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
还应符合《城市地下病害体综合探测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JGJ/T
437 的规定。
DB64/T 2025-2024
42
6 验证与成因调查
6.1 一般规定
6 . 1 . 1 道路塌陷隐患探测成果验证应确定塌陷隐患的属性及平
面尺寸、埋深、净深等参数。
6 . 1 . 2 道路塌陷隐患验证与成因可根据现场条件,采用钻探法、
管道内窥法、三维激光扫描法。
6 . 1 . 3 成果验证点宜根据道路塌陷隐患类型、场地条件和危害对
象的重要性等因素进行选择。成果验证前应进行公共交通安全和
场地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6 . 1 . 4 成果验证时,空洞、脱空、富水体应全部验证。
6 . 1 . 5 对于探测或巡查发现的塌陷隐患,应调查其形成原因,为
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6 . 1 . 6 城镇道路塌陷隐患探测成果的成因调查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调查点宜根据塌陷隐患类型、场地条件和危害对象的重要
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2 调查过程中应确定塌陷隐患的类型、埋深、规模及形成原
因;
3 成因调查结果应包括现场文字记录、照片或视频等数字化
资料及验证结论。
6 . 1 . 7 对于频繁出现塌陷隐患的道路,应综合调查塌陷隐患成因,
为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6 . 1 . 8 当单一方法无法判断成因时,宜将钻探结果、开挖结果与
管道内窥法、三维激光扫描法结果结合,综合判定塌陷隐患成因。
6 . 1 . 9 塌陷隐患形成原因调查宜包括但不限于表6.1.9 所列内容:
DB64/T 2025-2024
43
表6.1.9 塌陷隐患形成原因分类
成因分类诱发事件
自然原因
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土体自然沉降;
湿陷性土的湿陷;冻融影响。
施工影响
路基回填不密实;管道非开挖施工;深基坑开
挖。
构筑物影响
管线破损;地下建(构)物坍塌式损坏;井壁
破损。
运维影响运营维护不当;超载;超过设计年限。
6.2 钻探法
6 . 2 . 1 道路塌陷隐患验证宜优先选择钻探法进行验证,当不具备
钻探作业条件时,可选用其他方法进行辅助验证,例如管道内窥
法或其他物探方法。
6 . 2 . 2 钻探法现场作业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钻探前,应查明地下管线、井室等构筑物情况,不得损坏
或影响地下构筑物的运行和维护;
2 钻探前,应及时在验证点周围进行围挡并放置警示标志;
3 钻孔位置宜选取塌陷隐患探测数据反应最强部位或中心
部位,当塌陷隐患横向或纵向范围大于3 m 且条件允许时,
横向10 m~15 m 间距,纵向15 m~30 m 间距各增加1
个对比钻孔;
DB64/T 2025-2024
44
4 条件允许时,路面下0.5 m、1.0 m、1.5 m、2.5 m 处应采
取原状土样,如以下仍存在软弱土层或湿陷性土层,取样
深度不应小于软弱土层或湿陷性土层下限,2.5 m 以下取
样间距为1.0 m;所取土样应测定含水率、饱和度、孔隙
比等指标,必要时测定压实系数;
5 钻探时,宜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或动力触检测试,对路基土
体强度进行测试;
6 钻探后,宜采用内窥设备对隐患体内部结构、规模、含水
状态等进行影像采集,并测量其埋深、净深等信息;
7 对确定的道路塌陷隐患应进行现场标注与坐标采集,并记
录其位置和环境影像信息;
8 钻孔成果应汇总到附录A.0.9 道路塌陷隐患钻探验证结果
表;
9 道路钻孔结束后,应及时封孔,回填材料强度应不低于原
路面强度。
6 . 2 . 3 当钻孔结果无法使用内窥设备进行判定时,判定结果宜符
合下列规定:
1 钻探过程中发生掉钻时,宜判定道路塌陷隐患类型为空洞
或脱空;
2 钻探过程中未发生明显掉钻,但钻进阻力小、速率加快,
宜判定道路塌陷隐患类型为疏松体;
3 当钻出土样为软塑或流塑状,钻孔内可见积水,宜判定道
路塌陷隐患类型为富水体。
6 . 2 . 4 钻探验证结果为空洞的塌陷隐患宜采用开挖方式进一步
验证,并在寻找成因后采用回填方式处理。
6 . 2 . 5 成果验证完成后,应根据验证结果修正相关探测结论,完
善物探解释,确认道路塌陷隐患类型规模及性状等特征,并应按
DB64/T 2025-2024
45
本标准附录A.0.10 道路塌陷隐患探测成果统计表填写记录。验证
成果与探测结果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对探测成果重新进行判
识,并重新组织验证。
6.3 管道内窥法
6 . 3 . 1 管道内窥法包括管道潜望镜检测法和管道机器人检测法,
适用于地下管涵结构性缺陷引起道路塌陷隐患的成因调查,调查
时宜具备下列条件:
1 采用管道潜望镜法时,管涵内水位不宜大于管径的1/2,
管段长度不宜大于50 m;
2 采用管道机器人法时,不宜带水作业。当现场条件无法满
足时,应采取降低水位措施,确保管道内水位不大于管道
内径的20%;
3 当管道内水位不符合以上要求时,应对管道实施封堵、导
流,使管内水位满足设备要求;
4 进行验证前宜对被检测管涵做疏通、清洗。
6 . 3 . 2 管道机器人法数据采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爬行器行进方向宜与水流方向一致,直向摄影行进速度不
宜超过0.15 m/s;
2 摄像镜头移动轨迹应在管道中轴线上,对异形管道进行检
测时,应调整摄像镜头位置获取最佳图像;
3 将载有摄像镜头的爬行器安放在检测起始位置后,应将计
数器归零;测线起点与管段起点位置不一致时,应做补偿
设置;
4 每一管段检测完成后,应根据电缆上的标记长度对计数器
显示数值进行修正;
DB64/T 2025-2024
46
5 爬行器行进过程中,图像应保持正向水平,不应改变拍摄
角度和焦距;
6 使用变焦功能时,爬行器应保持在静止状态,再次行进;
7 侧向摄影时,爬行器宜停止行进,调整拍摄角度和焦距获
得最佳图像;
8 检测过程中,影像资料不应产生画面暂停、间断记录和画
面剪接现象;
9 检测过程中,爬行器宜保持匀速移动。拍摄缺陷时,应保
持摄像头静止并调节镜头的焦距,连续、清晰地拍摄10s
以上;
10 对造成道路塌陷隐患的各种缺陷、特殊结构和检测状况应
作详细判读和量测;
11 验证完毕,应现场对检测资料进行复核确认。
6 . 3 . 3 当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终止管道机器人法验证:
1 爬行器在管道内无法行走或推杆在管道内无法推进;
2 管道内水位过高或完全堵塞;
3 管道内充满雾气、镜头沾有污物等干扰,影响图像质量;
4 其他原因造成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6 . 3 . 4 管道机器人法影像数据处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缺陷的类型、等级应由检测人员初步判读并记录,现场检
测完毕后,再由复核人员对检测资料进行复核;
2 缺陷尺寸可依据管径或相关物体的尺寸判定;
3 无法确定的缺陷类型或等级应在报告中说明;
4 缺陷部位宜调节最佳角度现场抓拍图片,或采用录像截图
的方式获取缺陷部位清晰的图片;
5 对结构性缺陷抓取的图片数量不宜少于2 张,且宜多角度
辨别缺陷类型和等级;
DB64/T 2025-2024
47
6 宜将管道缺陷影像资料与道路塌陷隐患检测数据进行综
合分析。
6 . 3 . 5 管道潜望镜法数据采集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镜头中心应竖直保持在管道中心线的水面以上,可清晰看
到管道内部全景;
2 设备运行时,不宜过快变动焦距。拍摄缺陷时,应保持摄
像头静止并调节焦距,连续、清晰地拍摄10s 以上;
3 拍摄检查井内壁时,应保持摄像头缓慢、连续地移动;拍
摄缺陷时,应保持摄像头静止;
4 发现造成道路塌陷隐患的缺陷时,应详细判读和记录;
5 验证完毕,应在现场对检测资料进行复核确认。
6 . 3 . 6 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中止管道潜望镜法检测:
1 管道潜望镜仪器的光源不能保证影像清晰度;
2 镜头沾有泥浆、水沫或其他杂物;
3 管道内水位过高,无法看清管道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