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2115—2024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仪校准规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Liquid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MassSpectrometers
2024-06-14发布2024-12-14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
体质谱联用仪校准规范
CalibrationSpecificationforLiquid
Chromatography-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MassSpectrometers
?????????????
?????
?????????????
??????
?
?
?
JJF2115—2024
归口单位:全国物理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委托全国物理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JJF2115—2024
本规范起草人:
巢静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韦 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马 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JJF2115—2024
目 录
引言……………………………………………………………………………………… (Ⅱ)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1)
4 概述…………………………………………………………………………………… (1)
5 计量特性……………………………………………………………………………… (2)
6 校准条件……………………………………………………………………………… (3)
6.1 环境条件…………………………………………………………………………… (3)
6.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3)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3)
7.1 泵流量设定值误差及泵流量稳定性……………………………………………… (3)
7.2 质量准确性………………………………………………………………………… (4)
7.3 氧化物离子产率…………………………………………………………………… (4)
7.4 双电荷离子产率…………………………………………………………………… (4)
7.5 最小检测浓度……………………………………………………………………… (4)
7.6 测量线性…………………………………………………………………………… (5)
7.7 定性重复性和定量重复性………………………………………………………… (5)
8 校准结果表达………………………………………………………………………… (5)
9 复校时间间隔………………………………………………………………………… (6)
附录A LC-ICP-MS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 (7)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供参考) ……………………………………………… (10)
附录C 流动相的配制与密度测量…………………………………………………… (12)
附录D 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示例…………………………………………… (13)
附录E 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谱图…………………………………………………… (14)
附录F 最小检测浓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15)
Ⅰ
JJF2115—2024
引 言
本规范依据JJF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71—2010 《国家计量
校准规范编写规则》和JJF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相关规定
编写。
本规范主要参考JJG705—2014 《液相色谱仪》、JJF1159—2006 《四极杆电感耦合等
离子体质谱仪校准规范》、GB/T32267—2015 《分析仪器性能测定术语》和GB/T34826—
2017 《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性能的测定方法》的相关技术内容。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Ⅱ
JJF2115—2024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仪校准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的校准。
2 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JJG705—2014 液相色谱仪
JJF1159—2006 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校准规范
GB/T32267—2015 分析仪器性能测定术语
GB/T34826—2017 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性能的测定方法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 术语和计量单位
GB/T32267—2015和GB/T34826—2017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原子质量单位 atomicmassunit
核素12C的一个中性原子处于基态时静止质量的1/12,记为u。
[来源:GB/T32267—2015,4.1]
3.2 质量准确性 massaccuracy
质谱仪对离子质量的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差。
[来源:GB/T32267—2015,4.5]
3.3 氧化物离子产率oxideionyield
某元素的原子在等离子体中电离时产生的氧化物离子(MO+ )与该元素的单电荷
离子(M+ )的比,以MO+/M+ 表示。
[来源:GB/T34826—2017,3.3]
3.4 双电荷离子产率 doublychargedionyield
某元素的原子在等离子体中电离时产生的双电荷离子(M2+ )与该元素的单电荷离
子(M+ )的比,以M2+/M+ 表示。
[来源:GB/T34826—2017,3.2]
3.5 质荷比 masschargeratio
离子的质量(m )与它所带电荷数(z)的比值,记为m/z。
[来源:GB/T32267—2015,4.6]
4 概述
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LC-ICP-MS,以下简称联用仪)是由液
1
JJF2115—2024
相色谱仪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串联组成的联用分析仪器。联用仪液相色谱部分主
要包括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和分离系统;质谱部分主要包括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
器、真空系统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等。
联用仪的基本工作原理:样品通过液相色谱输液泵以一定流速注入色谱柱,经色谱
柱分离后各组分依次进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并在高温等离子体中被电离,产生
的离子经离子光学透镜聚焦后进入质量分析器,在时间分辨模式下形成相应质荷比
(m/z)待测离子的色谱图。通过对色谱图的分析处理,获得定性、定量结果。
联用仪结构图见图1。
图1 联用仪结构图
5 计量特性
联用仪的计量特性见表1。
表1 联用仪计量特性
计量特性技术指标
泵流量设定值最大允许误差
0.5mL/min ±3%
1.0mL/min ±3%
1.5mL/min ±2%
泵流量稳定性
0.5mL/min ≤3%
1.0mL/min ≤2%
1.5mL/min ≤2%
质量准确性不超过±0.05u
氧化物离子产率≤3%
双电荷离子产率≤3%
最小检测浓度(以砷计) ≤0.5ng/g
测量线性≥0.998
定性重复性≤1%
定量重复性≤3%
注:以上技术指标仅供参考,不作为合格性判定依据。
2
JJF2115—2024
6 校准条件
6.1 环境条件
6.1.1 环境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为10%~80%。室内清洁,无易燃、易爆和腐
蚀性气体,排风良好。
6.1.2 联用仪周围无强烈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仪器接地良好。
6.2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
6.2.1 秒表:分度值不大于0.1s,最大允许误差为±0.10s/h。
6.2.2 电子天平:最大秤量不小于100g,实际分度值不大于0.1mg,最大允许误差为
±1mg。
6.2.3 数字温度计:测量范围为0℃~100℃,最大允许误差为±0.3℃。
6.2.4 单标线吸量管、容量瓶等玻璃量器:A级。
6.2.5 微量进样器:50μL。
以上设备均需经过计量技术机构有效溯源。
6.2.6 有证标准物质
使用经国家计量行政部门批准的有证标准物质。
6.2.6.1 砷胆碱(AsC)、二甲基砷(DMA)、一甲基砷(MMA)和砷酸根[As(V)]有证标
准物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6%(k=2)。
6.2.6.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校准用铍铟铋混合溶液标准物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不大于6%(k=2)。
6.2.6.3 铈单元素溶液标准物质: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1%(k=2)。
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7.1 泵流量设定值误差及泵流量稳定性
将液相色谱各部分连接好,以水或20mmol/L磷酸氢二铵为流动相,分别设置液相
色谱流量为0.5mL/min、1.0mL/min和1.5mL/min,压力稳定后,在流动相出口处用
洁净称重过的容量瓶收集流动相,同时用秒表计时,分别收集10min、5min和5min流出
的流动相,在分析天平上称重,重复测定3次。按式(1)计算流量实测值,按式(2)、式(3)
计算泵流量设定值误差SS及泵流量稳定性SR。流动相的配制及其密度测定参照附录C。
Fm=W2-W1
ρ·t (1)
SS=Fm-FS
FS ×100% (2)
SR=Fmax-Fmin
Fm ×100% (3)
式中:
Fm ———流量实测值,mL/min;
W2 ———容量瓶与流动相的质量,g;
3
JJF2115—2024
W1 ———容量瓶的质量,g;
ρ ———实验温度下流动相的密度,g/cm3;
t ———收集流动相的时间,min;
Fm ———同一组测量的算术平均值,mL/min;
FS ———流量设定值,mL/min;
Fmax———同一组测量中流量最大值,mL/min;
Fmin———同一组测量中流量最小值,mL/min。
7.2 质量准确性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稳定后,根据仪器灵敏度,选择浓度为10μg/L或1μg/L
的铍铟铋标准溶液直接进样,执行自动调谐命令或以手动方式在低、中、高质量段进行
质量轴扫描,获得m/z 分别为9、115和209的扫描谱图。以谱图中最高点对应的3次
扫描获得质量平均值作为实测值,按式(4)计算实测值与理论值之差ΔM 。
ΔM =Mi-Mit (4)
式中:
Mi ———第i 个离子3次测量平均值,u;
Mit———第i 个离子理论值,u;
注: 此处铍的质量理论值为9.012u,铟的质量理论值为114.904u,铋的质量理论值为208.980u。
7.3 氧化物离子产率
根据仪器灵敏度,选择浓度为10μg/L或1μg/L的铈单元素溶液直接进样,测定
m/z 分别为156和140处的离子计数,记录20组数据,计算每次测量的氧化物比
156CeO+/140Ce+ ,取平均值即为氧化物离子产率。
7.4 双电荷离子产率
根据仪器灵敏度,选择浓度为10μg/L或1μg/L的铈单元素溶液直接进样,测定
m/z 分别为70 和140 处的离子计数,记录20 组数据,计算每次测量的双电荷比
70Ce2+/140Ce+ ,取平均值即为双电荷离子产率。
7.5 最小检测浓度
在联机状态下,按联用仪设置的参数运行。待基线平稳后,注入10μL~20μL浓
度均为5ng/g (以砷计)的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混合标准溶液(混
合标准溶液的配制参照附录D),连续进样3次。选择砷酸根色谱峰后0.5min~1min
范围内的基线峰-峰值作为基线噪声,再分别读取色谱图中各砷形态的峰高,计算各砷
形态峰高和基线噪声峰高3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按式(5)计算各砷形态的最小检测
浓度(按20μL进样量计算)。
CL= 2H NCSV
20(μL)H S (5)
式中:
CL ———最小检测浓度,ng/g;
H N ———基线噪声平均值;
CS ———标准溶液中各砷形态的浓度,ng/g;
4
JJF2115—2024
V ———进样体积,μL;
H S ———各砷形态峰高平均值。
注:式中分母的“20”表示标准的进样体积,其单位为微升(μL)。
7.6 测量线性
以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砷酸根溶液标准物质配制浓度(以砷计)分别为
5ng/g、20ng/g、50ng/g、100ng/g和200ng/g的系列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混合标
准溶液的配制参照附录D),在7.5相同的测定条件下,对每一浓度点分别进行3次重
复测定。取各测量峰面积的算术平均值,按线性回归法分别求出各形态砷工作曲线的相
关系数γ。
7.7 定性重复性和定量重复性
在7.5相同的测定条件下,对50ng/g (以砷计)混合溶液连续6次重复测量,按
式(6)、式(7)分别对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的保留时间及峰面积计
算测量重复性(Sr),即为定性重复性和定量重复性。
X =1 nΣn
i=1
Xi (6)
Sr=
Σn
i=1(Xi -X )2
n -1
X
×100% (7)
式中:
Xi ———第i 次测量的保留时间或峰面积;
X ———测量保留时间或峰面积的算术平均值;
n ———测量次数,n=6。
8 校准结果表达
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应包括以下信息:
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
d)校准证书编号、页码及总页数的标识;
e)客户名称和地址;
f)被校仪器的制造单位、名称、型号及编号;
g)校准单位校准专用章;
h)校准日期;
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名称及代号;
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k)校准时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
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
5
JJF2115—2024
m)对校准规范偏离的说明(若有);
n)复校时间间隔的建议;
o)“校准证书”的校准人、核验人、批准人签名及签发日期;
p)校准结果仅对被校仪器本次测量有效的声明;
q)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部分复制证书无效的声明。
9 复校时间间隔
仪器复校时间间隔建议不超过12个月。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
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
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
6
JJF2115—2024
附录A
LC-ICP-MS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
仪器名称温度/℃
型号相对湿度/%
制造厂校准员
出厂编号核验员
证书编号原始记录编号
证书单位校准日期
委托单位
校准依据
联系人及电话
校准地点
标准设备/
标准物质名称
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
准确度等级
证书编号
证书有效期至
(YYYY-MM-DD)
1. 输液系统测试
泵流量设定值误差(SS)和泵流量稳定性(SR)
流动相
密度
g/cm3
温度
℃
流量设定值FS
mL/min 0.5 1.0 1.5
收集时间/min
容量瓶空瓶质量
W1/g
容量瓶收集后的质量
W2/g
测定值
mL/min
测定平均值Fm
mL/min
SS/%
SR/%
7
JJF2115—2024
2. 质量准确性
元素Be In Bi
质量准确性/u
3. 氧化物离子和双电荷离子产率
156CeO+/140Ce+ 70Ce2+/140Ce+
4. 最小检测浓度
基线噪声
砷形态
浓度
ng/g
峰高
1 2 3 平均值
最小检测浓度
ng/g
AsC
DMA
MMA
As(V)
5. 测量线性
浓度AsC峰面积DMA 峰面积MMA 峰面积As(Ⅴ)峰面积
5
ng/g
123
平均值
20
ng/g
123
平均值
50
ng/g
123 平
均
值
100
ng/g
123
平均值
8
JJF2115—2024
表(续)
浓度AsC峰面积DMA 峰面积MMA 峰面积As(Ⅴ)峰面积
200
ng/g
123
平均值
线性相关系数γ
6. 定性和定量重复性
砷形态
浓度
ng/g
保留时间/min
1 2 3 4 5 6
平均值
Sr
%
AsC
DMA
MMA
As(V)
砷形态
浓度
ng/g
峰面积
1 2 3 4 5 6
平均值
Sr
%
AsC
DMA
MMA
As(V)
9
JJF2115—2024
附录B
校准证书内页格式(供参考)
证书编号:
校准机构授权说明:
校准所依据/参照的技术文件(代号、名称)
校准环境条件及地点:
温度: ℃ 地点:
相对湿度: % 其他:
校准使用的计量基(标)准装置(含标准物质)/主要仪器
名称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
准确度等级
证书编号
证书有效期至
(YYYY-MM-DD)
第×页共×页
10
JJF2115—2024
校准结果
证书编号:
1. 泵流量设定值误差(SS)和泵流量稳定性(SR):
流量设定值FS
mL/min 0.5 1.0 1.5
测定平均值Fm
mL/min
SS/%
SR/%
2. 质量准确性:
元素Be In Bi
质量准确性/u
3. 氧化物离子产率:
4. 双电荷离子产率:
5. 最小检测浓度:
砷形态AsC DMA MMA As(V)
最小检测浓度
ng/g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k=2)
6. 测量线性:
砷形态AsC DMA MMA As(V)
线性相关系数
7. 定性重复性:
8. 定量重复性:
以下空白
第×页共×页
11
JJF2115—2024
附录C
流动相的配制与密度测量
C.1 试剂
C.1.1 磷酸氢二铵:优级纯。
C.1.2 硝酸:优级纯。
C.1.3 纯水:电阻率≥18.2MΩ·cm (25℃)。
C.2 磷酸氢二铵流动相的配制
准确称取2.64g磷酸氢二铵,置于1000mL烧杯中,用约100mL水溶解,并加
水至约980mL,以0.1mol/L稀硝酸调节pH 在(6.0~6.2)之间,转移至1000mL
容量瓶后以水定容至刻度,此时磷酸氢二铵的浓度为20mmol/L,混匀。
C.3 磷酸氢二铵流动相的密度测量
用单标线吸量管准确量取25mL流动相,加入质量为m0的50mL细口瓶或离心管
中,称量其与流动相的总质量为m ,则流动相密度ρ=m -m0
25 。同时记录实验室温度。
C.4 水的密度
不同温度下纯水的密度见表C.1。
表C.1 不同温度下纯水的密度表g/cm3
t/℃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5 0.99910.99910.99910.99910.99900.99900.99900.99900.9990 0.9990
16 0.99890.99890.99890.99890.99890.99890.99880.99880.9988 0.9988
17 0.99880.99880.99870.99870.99870.99870.99870.99860.9986 0.9986
18 0.99860.99860.99860.99850.99850.99850.99850.99850.9984 0.9984
19 0.99840.99840.99840.99830.99830.99830.99830.99830.9982 0.9982
20 0.99820.99820.99820.99810.99810.99810.99810.99810.9980 0.9980
21 0.99800.99800.99790.99790.99790.99790.99790.99780.9978 0.9978
22 0.99780.99770.99770.99770.99770.99770.99760.99760.9976 0.9976
23 0.99750.99750.99750.99750.99740.99740.99740.99740.9973 0.9973
24 0.99730.99730.99720.99720.99720.99720.99710.99710.9971 0.9971
25 0.99700.99700.99700.99700.99690.99690.99690.99690.9968 0.9968
26 0.99680.99680.99670.99670.99670.99660.99660.99660.9966 0.9965
27 0.99650.99650.99650.99640.99640.99640.99630.99630.9963 0.9963
28 0.99620.99620.99620.99610.99610.99610.99610.99600.9960 0.9960
29 0.99590.99590.99590.99590.99580.99580.99580.99580.9957 0.9957
30 0.99560.99560.99560.99560.99550.9955 0.9955 0.99540.9954 0.9954
注:该纯水的密度表采用国际温标(ITS-90)的纯水密度表。
12
JJF2115—2024
附录D
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示例
D.1 有证标准物质
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砷酸根4种砷形态溶液标准物质详细信息见表D.1。
表D.1 砷形态溶液标准物质信息
标准物质名称标准物质编号
特性量值±不确定度
(以砷计,μg/g,k=2)
砷胆碱溶液标准物质GBW08671 28.0±1.1
二甲基砷溶液标准物质GBW08669 52.9±1.8
一甲基砷溶液标准物质GBW08668 25.1±0.8
砷酸根溶液标准物质GBW08667 17.5±0.4
D.2 配制砷形态混合中间液
分别准确称取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形态溶液标准物质于容量瓶或者
塑料离心管中,用流动相准确稀释至约20g,配制成4种砷形态浓度均约为0.8μg/g的
砷形态混合中间液,配制信息见表D.2。
表D.2 砷形态混合中间液的配制
砷形态
标准物质称样量
g
溶液质量
g
各砷形态浓度
ng/g
砷胆碱约0.57
二甲基砷约0.30
一甲基砷约0.64
砷酸根约0.92
约20
约0.8
约0.8
约0.8
约0.8
D.3 系列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分别准确称取不同质量的砷形态混合中间液,用流动相稀释,配制浓度分别为
5ng/g、20ng/g、50ng/g、100ng/g和200ng/g的砷形态系列混合标准溶液,配制信息见
表D.3。
表D.3 校准用系列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
标准溶
液号
加入D.2混合
中间液质量
g
稀释后质量
g
混合溶液各砷形态浓度
ng/g
AsC DMA MMA As(V)
1 约0.2 约32 5.0 5.0 5.0 5.0
2 约0.4 约16 20.0 20.0 20.0 20.0
3 约1.0 约16 50.0 50.0 50.0 50.0
4 约2.0 约16 100 100 100 100
5 约4.0 约16 200 200 200 200
13
JJF2115—2024
附录E
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谱图
按照附录C.2配制20mmol/L 的磷酸氢二铵溶液。以阴离子交换色谱柱(250mm×
4mm,10μm)进行4种砷形态的分离,进样体积为20μL,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获
得的50ng/g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谱图见图E.1。
图E.1 4种砷形态色谱分离图
保留时间:ASC:2.436min;DMA:3.495min;MMA:4.275min;As(V):5.684min
14
JJF2115—2024
附录F
最小检测浓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F.1 概述
在联用仪的各项校准指标中,以最小检测浓度的测定为例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采
用符合本规范6.2.6.1要求的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形态有证标准物质和
其他设备,按照本规范7.5进行最小检测浓度的校准,并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
F.2 测量模型
最小检测浓度是选择浓度均为5ng/g(以砷计)的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
酸根混合标准溶液进行3次测定,进样体积为20μL,由各砷形态峰高平均值和基线噪声
峰高平均值按式(F.1)计算各砷形态的最小检测浓度。
CL= 2H NCSV
20(μL)H S (F.1)
式中:
CL ———最小检测浓度,ng/g;
H N ———基线噪声平均值;
CS ———标准溶液中各砷形态的浓度,ng/g;
V ———进样体积,μL;
H S ———各砷形态峰高平均值。
F.3 测量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由公式(F.1)可知,最小检测浓度测量不确定度来源主要包括:4种砷形态混合
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溶液中各砷形态峰高的测定、基线噪声测定和进样体积引入的不确
定度4部分。根据测量模型,因CS、H N、V 和H S4个输入量互不相关,测量结果的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由各不确定度分量直接合成,计算公式见式(F.2):
ucr= u2cr(CS)+u2cr(H S)+u2cr(H N)+u2cr(V) (F.2)
式中:
ucr(CS)———4种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ucr(H S)———标准溶液中各砷形态峰高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ucr(H N)———基线噪声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ucr(V) ———进样体积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F.4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F.4.1 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r(CS)]
混合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由砷形态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和标准物质稀释引
入的不确定度两部分组成。4种砷形态(以砷计)混合标准溶液配制采用砷胆碱、二甲
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溶液标准物质,各标准物质的特性量值和不确定度见表F.1。
由表F.1可知,由4种砷形态溶液标准物质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2.0%、
1.7%、1.6%、1.1%。
15
JJF2115—2024
表F.1 砷形态标准物质信息
标准物质名称标准物质编号
特性量值±不确定度
(以砷计)μg/g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Urel,k=2)%
砷胆碱溶液标准物质GBW08671 (28.0±1.1) 4.0
二甲基砷溶液标准物质GBW08669 (52.9±1.8) 3.4
一甲基砷溶液标准物质GBW08668 (25.1±0.8) 3.2
砷酸根溶液标准物质GBW08667 (17.5±0.4) 2.2
在进行砷形态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时进行了两次稀释,以配制浓度为0.8μg/g的砷
形态混合中间液为例: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4种砷形态溶液标准物质的
称样量分别为0.5846g、0.3165g、0.6526g 和0.9418g,用流动相准确稀释至
20.5244g。称量所使用的天平的实际分度值为0.1 mg,6 次称量的重复性最大为
1.0mg;在0.01g≤m ≤200g范围内,示值误差的最大允差为±1.0mg,假设符合均匀分
布,则配制0.8μg/g混合中间液中砷胆碱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0.0010
6×0.5846 2
+ 0.0010
3×0.5846 2
+ 0.0010
6×20.5244 2
+ 0.0010
3×20.5244 2
=0.12%
按相同的方式计算其他3种砷形态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在进行第二次稀释时,准确称取4种砷形态混合中间液0.2046g,用流动相稀释
至约32.0348g。4种砷形态第二次稀释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0.0010
6×0.2046 2
+ 0.0010
3×0.2046 2
+ 0.0010
6×32.0348 2
+ 0.0010
3×32.0348 2
=0.35%
各砷形态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见表F.2。
表F.2 AsC、DMA、MMA、As(V)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
砷形态AsC DMA MMA As(V)
第一次稀释
标准物质称样量/g 0.5846 0.3165 0.6526 0.9418
稀释后总重/g 20.5244
稀释引入不确定度/% 0.12 0.22 0.11 0.08
第二次稀释
混合溶液称样量/g 0.2046
稀释后总重/g 32.0348
稀释引入不确定度/% 0.35 0.35 0.35 0.35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0.37 0.41 0.37 0.36
将标准物质引入的不确定度与混合标准溶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则
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溶液浓度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r(CS)分别为
2.1%、1.8%、1.7%、1.2%。
F.4.2 标准溶液中各砷形态峰高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r(H S)]
16
JJF2115—2024
对浓度为5ng/g的砷胆碱、二甲基砷、一甲基砷和砷酸根混合溶液连续进样3次,测
定结果见表F.3。采用极差法评定各砷形态峰高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查表得
测定次数为3时的极差系数C 为1.69,则由标准溶液中砷胆碱峰高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
不确定度为:
55
1.69× 3×1635×100%=1.2%
因此由标准溶液中各砷形态峰高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r(H S)分别为
1.2%、1.2%、0.7%和1.0%。
表F.3 AsC、DMA、MMA、As(V)峰高测定结果
砷形态AsC DMA MMA As(V)
1 1637 1153 1101 798
2 1607 1172 1091 786
3 1662 1194 1080 776
平均值1635 1173 1091 787
极差R 55 41 21 22
F.4.3 基线噪声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r(H N)]
分别对上述5ng/g样品谱图测定基线噪声,测定结果见表F.4。同理,由基线噪声
测定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5.8%。
表F.4 基线噪声测定结果
测定次数基线噪声
1 10.5
2 9.7
3 11.5
平均值10.6
极差/R 1.8
F.4.4 进样体积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cr(V)]
在进行最小检测浓度测定时,进样体积为20μL。参照JJG646—2006《移液器检定
规程》,取样20μL时的重复性为2%;容量允许误差为±4%,假设符合均匀分布,则由进
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
4%
3 2
+(2%)2 =3.1%
F.5 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r)
按公式(F.2)计算最小检测浓度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4种砷形态最小检测
浓度的各项不确定度和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见表F.5。
17
JJF2115—2024
表F.5 AsC、DMA、MMA、As(V)最小检测浓度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不确定度来源AsC
%
DMA
%
MMA
%
As(V)
%
ucr(CS) 2.1 1.8 1.7 1.2
ucr(HS) 1.2 1.2 0.7 1.0
ucr(H N) 5.8 5.8 5.8 5.8
ucr(V) 3.1 3.1 3.1 3.1
ucr 7 7 7 7
F.6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cr)
4种砷形态最小检测浓度测定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Ucr=kucr,取包含因子
k=2,由表F.5,4种砷形态最小检测浓度测定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均为14%。
18
JJF211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