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风电场并网稳定性技术 高清可编辑文字版
作者:(孟加拉)幕延 等著
出版时间:2011
内容简介
《风电场并网稳定性技术》提出了提高风电场并网稳定性的方法,它从机械和电气两方面人手,对风力发电机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机械方面,重点体现在传动链的模型和桨距控制等方面的改进;电气方面,主要介绍了适用于风电场的各种控制方法,《风电场并网稳定性技术》对恒速风力发电机组、变速风力发电机组、桨距控制器和氢能发生器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超导储能、电容器储能、飞轮储能、静止同步补偿器/蓄电池等储能装置在风电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风电场并网稳定性技术》适用于在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在校学生,也适用于具有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任何想成为风电专家的人。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可再生能源
1.2 全球风力发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美国
1.2.2 亚洲
1.2.3 欧洲
1.2.4 中东和北非地区
1.2.5 太平洋地区
1.2.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1.3 风力机技术综述
1.4 风电场的并网
1.5 本书背景
1.6 本书的研究目标和范围
1.7 本书概要
第2章 风力机建模
2.1 风能输出
2.1.1 理想风力机的功率输出
2.1.2 实际风力机的功率输出
2.2 风力发电机组系统
2.3 恒速风力发电机组系统
2.3.1 恒速风力发电机组系统结构
2.3.2 恒速风力发电机组系统特性
2.3.3 驱动链模型
2.3.4 不同驱动链模型的比较
2.4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系统
2.4.1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系统结构
2.4.2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系统特性
2.4.3 变速风力发电机组对驱动链模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桨距控制器
3.1 传统桨距控制器
3.2 基于模糊逻辑桨距控制器的功率和转速控制
3.2.1 控制器设计
3.2.2 系统模型
3.2.3 模糊逻辑桨距控制器的仿真结果
3.3 平滑风力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新型桨距控制器
3.3.1 控制器功率输入指令的计算
3.3.2 桨距控制器的设计
3.3.3 能量损失和平滑估算
3.3.4 系统模型
3.3.5 新型桨距控制器的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静止同步补偿器
4.1 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基本原理
4.2 系统模型
4.3 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建模及控制策略
4.4 连接于恒速发电机的静止同步补偿器的仿真与分析
4.4.1 用静止同步补偿器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暂态稳定性
4.4.2 用静止同步补偿器改善风力发电机组的电能质量
4.4.3 在静止同步补偿器补偿下风力发电机组叶片一轴系的扭振阻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电场中的储能装置
5.1 电力系统中的储能装置
5.1.1 储能装置的应用
5.1.2 装置简介
5.2 储能装置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5.3 风力发电用储能装置
5.3.1 静止同步补偿器/电池储能装置
5.3.2 超导储能装置
5.3.3 飞轮储能装置
5.3.4 电容器储能装置
5.4 性价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能制氢
6.1 氢能简介
6.2 氢气发生器的建模
6.3 系统结构
6.3.1 模型1(整流器、直流斩波器和电解器)
6.3.2 模型2(整流器和电解器)
6.3.3 氢气产量的计算方法
6.4 采用风能供电的氢气发生器的应用现状
6.5 在风力机塔架中的氢气储存
6.5.1 压力储氢罐
6.5.2 塔架
6.5.3 储氢塔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带储能电容器和氢气发生器的风电场运行策略
7.工储能电容器系统的模型和控制策略
7.1.1 双电层电容器的模型
7.1.2 电压源变流器的建模和控制策略
7.1.3 Buck/boostDC-DC变换器的建模
7.2 氢气发生器的模型
7.3 风电场输出功率的平滑和端电压的控制
7.3.1 系统模型
7.3.2 输出功率的参考值
7.3.3 全系统仿真研究
7.4 电容器储能提高风力发电机组的瞬态稳定性
7.4.1 瞬态分析的系统模型
7.4.2 瞬态分析的仿真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变速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稳定性的提高
8.1 最大功率点跟踪
8.2 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建模
8.3 整流器斗直流环节+逆变器拓扑结构的变速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
8.3.1 发电机侧整流器的建模与控制策略
8.3.2 电网侧逆变器的建模与控制策略
8.3.3 系统模型
8.3.4 仿真分析
8.4 整流器+直流斩波环节+直流环节十逆变器拓扑结构的变速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
8.4.1 整流器拓扑结构
8.4.2 直流斩波控制策略
8.4.3 电网侧逆变器模型与控制策略
8.4.4 系统模型
8.4.5 仿真分析
8.5 本章小结
附录
A.1 式(4-1)的推导
A.2 电解器参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