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电力电气 >轻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现象学

轻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现象学

收藏
  • 大小:119.54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电力电气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核电厂   光辉   事故   轻水   现象学
资源简介
轻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现象学
出版时间: 2016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轻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相关机理及现象学的专著,汇集了作者及其课题组多年来在严重事故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尽可能全面反映国际研究动态,书中也介绍了其他研究者的成果。 本书共分为13章,其中:第1、2章对核电厂严重事故及其历史进行了回顾;第3章至第9章详细介绍了严重事故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学及相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第10、11章对严重事故后的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第12章对国内外严重事故分析程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第13章整理给出了核电厂及相关核动力系统严重事故分析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材料的热物性。 本书有助于提高对核电厂严重事故的认识水平,增强对核安全的重视。本书可供核电厂设计和研究单位开展相关工时参考,也可以作为核电厂相关专业研究生课程的教材。
目录
符号表1
部分缩略词4
第1章核电厂严重事故概述7
参考文献14
第2章轻水堆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及重大安全事故简介18
2.1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18
2.1.1核电厂安全性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18
2.1.2WASH140019
2.1.3概率安全分析的基本概念20
2.2三哩岛核电厂事故23
2.2.1三哩岛核电厂简介23
2.2.2事故过程分析24
2.2.3事故影响26
2.3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26
2.3.1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简介27
2.3.2事故过程分析28
2.3.3事故影响29
2.4福岛核电厂事故30
2.4.1福岛核电厂简介30
2.4.2事故过程31
2.4.3事故影响33
参考文献34
第3章事故早期堆芯行为36
3.1事故早期堆芯应力特性36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36
3.1.2燃料元件应力特性分析38
3.2堆芯再淹没特性44
3.2.1燃料元件再淹没的物理过程44
3.2.2再淹没过程传热模型45
参考文献50
第4章堆芯氧化和熔化行为52
4.1堆芯氧化行为52
4.1.1锆水反应52
4.1.2不锈钢和水的反应62
4.1.3B4C在蒸汽中的氧化63
4.1.4包壳肿胀及破裂64
4.2堆芯熔化过程66
4.2.1堆内材料相变69
4.2.2控制棒及结构材料的熔化和再定位76
4.2.3燃料棒熔化及再定位77
4.2.4熔融池中熔融物在下腔室中的再定位81
4.2.5脆化的堆芯材料在再灌水阶段发生碎裂82
参考文献83
第5章堆芯碎片床的形成及冷却85
5.1堆芯碎片床的形成和分类85
5.2堆芯碎片床的再淹没88
5.3堆芯碎片床的冷却90
5.4热斑形成迁徙和消失过程94
5.4.1碎片床形成实验97
5.4.2碎片床蒸汽冷却实验98
5.4.3碎片床水冷却实验103
参考文献105
第6章蒸汽爆炸10
8
6.1蒸汽爆炸过程108
6.1.1粗混合过程109
6.1.2蒸汽爆炸触发110
6.1.3传播过程111
6.1.4膨胀过程112
6.2蒸汽爆炸理论研究112
6.2.1蒸汽爆炸程序112
6.2.2基本数学物理模型114
6.2.3熔融物凝固模型116
6.2.4粗混合阶段碎裂模型118
6.2.5爆炸膨胀阶段碎裂模型118
6.2.6粗混合阶段带表面凝固层熔融物颗粒的碎裂准则1
19
6.2.7爆炸膨胀阶段带表面凝固层熔融物颗粒的碎裂准则120
6.2.8求解方法及步骤122
6.3蒸汽爆炸实验计算分析123
6.3.1蒸汽爆炸实验123
6.3.2KS2粗混合阶段计算验证128
6.3.3KS2爆炸膨胀阶段计算验证129
6.4压力容器外部蒸汽爆炸特性分析130
6.5蒸汽爆炸二维分析计算135
6.5.1粗混合阶段二维计算分析136
6.5.2爆炸阶段二维计算分析139
参考文献144
第7章堆芯熔融物换热特性及熔融物堆内保持148
7.1熔融池换热特性148
7.1.1COPRA实验151
7.1.2LIVEL4实验158
7.1.3LIVEL4实验快速计算模型162
7.1.4LIVEL4实验数值计算模型168
7.2熔融物堆内保持特性174
7.2.1熔融池最终包络状态178
7.2.2IVRASA简介180
7.3压力容器内窄缝通道换热特性193
7.3.1矩形窄缝换热特性195
7.3.2球形窄缝换热特性199
7.3.3环形窄缝换热特性202
7.4压力容器外部流动换热特性205
7.4.1水平面朝下加热传热现象205
7.4.2半球面朝下加热传热现象207
7.5纳米流体增强IVR特性212
7.5.1纳米流体流动沸腾气泡动力学215
7.5.2纳米流体池式沸腾气泡动力学219
参考文献222
第8章安全壳内事故过程230
8.1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反应230
8.1.1MCCI实验231
8.1.2MCCI分析程序介绍234
8.2安全壳直接加热236
8.2.1安全壳直接加热现象学237
8.2.2腔室内的现象238
8.2.3相关法规241
8.3氢气行为分析241
8.3.1氢气的产生242
8.3.2安全壳内氢气分布242
8.3.3氢气燃烧和爆炸243
8.3.4氢气缓解措施及管理策略245
8.3.5氢气爆炸实验246
参考文献248
第9章事故源项252
9.1引言252
9.2裂变产物总量及变化253
9.2.1裂变产物的产生253
9.2.2稳定裂变产物的特性255
9.2.3放射性裂变产物的特性255
9.2.4燃料中裂变产物的物理化学状态256
9.3压力容器内裂变产物释放256
9.3.1裂变气体释放现象256
9.3.2裂变产物释放实验项目259
9.3.3计算模型和程序262
9.3.4裂变产物释放研究的相关结论和发展要求264
9.4裂变产物在反应堆主冷却系统中的输运2
65
9.4.1物理化学效应265
9.4.2气溶胶物理动力学的基本过程265
9.4.3粒度分布原理266
9.4.4反应堆主冷却系统内现象的简介267
9.4.5反应堆主冷却系统的输运模型275
9.4.6输运模型的发展方向276
9.5安全壳旁路276
9.5.1背景276
9.5.2现象学277
9.5.3研究现状280
9.6压力容器外裂变产物的释放280
9.6.1现象学281
9.6.2压力容器外的裂变产物/气溶胶释放实验281
9.6.3模型和程序283
9.7安全壳内裂变产物的输运284
9.7.1现象学284
9.7.2基本过程建模286
9.7.3缓解措施291
9.8放射性核素在大气中的扩散机理293
9.8.1高斯模式293
9.8.2拉格朗日粒子模式295
9.9MIDAC剂量模型299
9.9.1概述299
9.9.2厂内剂量率计算(点源法)301
9.9.3厂内剂量率计算(DCF法)304
9.9.4厂外剂量率计算306
9.9.5算例分析310
参考文献312
第10章严重事故堆芯损伤程度评价320
10.1引言320
10.1.1事故过程中堆芯损伤状态321
10.1.2堆芯损伤评价与应急计划的关系322
10.2事故过程参数和堆芯损伤程度的关系32
4
10.2.1堆芯温度324
10.2.2压力壳内的水位328
10.2.3氢产量329
10.2.4裂变产物释放330
10.2.5裂变产物的取样分析338
10.2.6可用于堆芯状态评价参数总结339
10.3堆芯损伤评价方法340
10.3.1CDAM简介340
10.3.2TECDOC955简介341
10.3.3SESAME简介342
10.3.4CDAG简介343
参考文献344
第11章严重事故管理导则346
11.1简介346
11.2SAMG概述348
11.2.1目标348
11.2.2原则348
11.2.3范围349
11.2.4决策流程349
11.2.5分析349
11.3逻辑框架351
11.4主控室严重事故管理导则352
11.5TSC严重事故诊断353
11.6TSC严重事故管理导则357
11.6.1SAG357
11.6.2SCG362
11.6.3SAEG363
11.7计算辅助364
11.8SAMG与EOP/EP接口367
11.8.1EOP/SAMG的接口367
11.8.2SAMG/EP的接口368
参考文献368
第12章严重事故分析软件370
12.1系统性分析程序370
12.2机理性分析程序371
12.3单一功能分析程序373
12.4系统性程序MIDAC的应用实例374
12.4.1MIDAC程序简介375
12.4.2反应堆严重事故分析模型378
12.4.3计算结果及分析381
参考文献389
第13章严重事故分析热物性391
13.1二氧化铀及混合氧化物391
13.1.1熔化温度和熔化潜热391
13.1.2比定压热容和焓392
13.1.3热导率392
13.1.4辐射系数393
13.1.5热膨胀率和密度393
13.1.6黏度394
13.2铀合金394
13.2.1比定压热容和焓394
13.2.2热导率395
13.2.3热膨胀率和密度395
13.3锆合金396
13.3.1熔化和相变温度396
13.3.2比定压热容和焓396
13.3.3热导率397
13.3.4热膨胀率和密度398
13.4锆合金氧化物398
13.4.1熔化和相变温度398
13.4.2比定压热容和焓399
13.4.3热导率400
13.4.4热膨胀率和密度400
13.5控制棒材料401
13.5.1熔化温度401
13.5.2比定压热容和焓401
13.5.3热导率401
13.5.4热膨胀率和密度402
13.6不锈钢氧化物402
13.6.1比定压热容和焓402
13.6.2热导率403
13.6.3热膨胀率和密度403
13.7中子吸收剂404
13.7.1熔化温度404
13.7.2比定压热容和焓404
13.7.3热导率405
13.7.4热膨胀率和密度405
13.7.5表面张力406
13.7.6黏度406
13.8镉407
13.8.1比定压热容407
13.8.2热导率407
13.8.3密度407
13.8.4焓408
13.9定位格架408
13.9.1熔化温度408
13.9.2焓408
13.9.3热导率409
13.9.4密度409
13.10锆铀化合物409
13.10.1比定压热容和焓409
13.10.2热导率410
13.10.3热膨胀率410
13.10.4ZrUO混合物摩擦系数410
13.10.5ZrUO混合物表面张力410
13.10.6ZrUO混合物黏度410
13.10.7ZrUO混合物熔化潜热411
13.10.8热膨胀系数411
13.11不凝结气体411
13.11.1比定压热容411
13.11.2热导率412
13.11.3黏度413
参考文献413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