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地区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

收藏
  • 大小:18.78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地区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黄汉棠等编著的这本《地区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系统地论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理念和建设模式。本书共9章,全面阐述了配电主站、子站/配电终端和通信建设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并结合广东中山配电自动化工程案例探索了配电A动化建设最佳模式,最后对配电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地区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我国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实用化进程,对智能配电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地区配电自动化最佳实践模式》可供供电企业从事配电自动化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的师生作参考用书。
目录

前言
1 概述
1.1 配电网及其特点
1.1.1 配电网构成及含义
1.1.2 配电网典型接线
1.1.3 配电设备
1.2 配电自动化
1.2.1 配电自动化体系结构
1.2.2 配电自动化的意义
1.3 配电自动化发展及现状
1.3.1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历程
1.3.2 国内配电自动化建设难点分析
1.3.3 配电自动化技术现状
2 配电自动化总体设计
2.1 总体设计思想
2.1.1 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
2.1.2 配电自动化发展目标
2.1.3 配电自动化的五种建设模式
2.1.4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思想
2.2 设计目标
2.2.1 配电主站设计
2.2.2 配电子站及终端设计
2.2.3 配电通信设计
3 配电自动化主站
3.1 设计原则
3.1.1 标准性
3.1.2 可靠性
3.1.3 可用性
3.1.4 安全性
3.1.5 扩展性
3.1.6 先进性
3.2 系统结构
3.2.1 硬件结构
3.2.2 软件结构
3.3 功能设计
3.3.1 支撑平台功能
3.3.2 模型管理
3.3.3 配电数据采集
3.3.4 配网运行监控
3.3.5 WEB发布
3.3.6 配电网分析应用功能
3.3.7 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互
4 信息交换技术
4.1 IEC 61968
4.2 信息交互总线总体结构
4.3 信息交换总线功能
4.3.1 信息交换模型管理
4.3.2 信息交互日志与数据库
4.3.3 实时与准实时数据传输
4.3.4 支持大容量消息
4.3.5 稳定性与可靠性
4.3.6 发布/订阅机制
4.3.7 支持多总线需求
4.3.8 接入系统管理
4.3.9 支持数据集成模式
4.3.10 事件通知服务
4.3.11 数据同步管理
4.3.12 总线安全机制
4.3.13 数据采集功能
4.3.14 基于浏览器的管理界面
4.3.15 历史数据提取功能
5 配电子立占/终端
5.1 配置基本原则
5.1.1 配电子站配置基本原则
5.1.2 配电终端配置基本原则
5.2 数据采集原则
5.2.1 数据输入要求
5.2.2 数据采集类型
5.3 终端功能需求
5.3.1 馈线监控终端FTU
5.3.2 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FTU
5.3.3 开关站监控终端FTU
5.4 终端建设与改造
5.4.1 配电终端的基本结构
5.4.2 配电终端设计要求
5.4.3 子站/终端技术指标
6 馈线自动化和故障指示
6.1 馈线自动化
6.1.1 基于重合器-分段器的就地型馈线自动化
6.1.2 基于FTU的馈线自动化
6.1.3 就地型与集中型馈线自动化的比较
6.1.4 基本原则
6.1.5 建设方案
6.2 故障指示器
6.2.1 短路故障指示器
6.2.2 接地及短路故障指示器
6.2.3 面板型故障指示器
6.2.4 高压线路故障指示器
6.2.5 有信号源故障检测系统
6.2.6 电力线路智能监测系统
6.2.7 建设方案
7 配电通信建设
7.1 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7.1.1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7.1.2 经济性
7.1.3 通信速率
7.1.4 双向通信能力及可扩展性
7.1.5 建立备用通信通道
7.1.6 确保在电网停电或故障时不影响通信运行
7.1.7 通信设备便于操作与维护
7.1.8 防过电压和防雷措施
7.1.9 配电自动化系统新业务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7.2 配网通信产品与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7.2.1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7.2.2 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
7.2.3 配电线载波通信
7.3 工业以太网配电通信系统典型设计
7.3.1 工业以太网技术原理
7.3.2 工业以太网配电通信网组网典型设计
7.4 EPON配网通信系统典型设计
7.4.1 EPON线路设计原理与方法
7.4.2 EPON主要技术指标及检测方法
7.4.3 EPON通信组网典型设计
7.5 中压配电线载波组网通信典型设计
7.5.1 中压配电线网络结构的接线模式
7.5.2 电力电缆屏蔽层载波组网通信的耦合方式
7.5.3 载波信号耦合和高频网桥技术
7.5.4 环式接线模式的载波组网的典型设计
7.5.5 “手拉手”环网接线模式的载波组网通信的典型设计
7.5.6 辐射供电接线模式的载波组网通信的典型设计
7.6 无线专网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7.6.1 Wi-Fi技术
7.6.2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7.6.3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7.7 无线公网通信技术在配电通信网中的应用分析
7.7.1 技术特点
7.7.2 技术关键
7.7.3 应用模式
7.7.4 适用场合
7.8 配网通信综合网管系统
7.8.1 配网通信综合网管系统的背景及目的
7.8.2 综合网管系统的功能模块及软件架构
7.8.3 综合网管系统的典型设计
8 最佳实践案例——中山供电局配电自动化建设
8.1 概述
8.1.1 行政区划及用电情况
8.1.2 配电自动化建设历程
8.1.3 配网自动化建设新成果及大事记
8.2 系统结构及特点
8.2.1 OPEN3200系统结构
8.2.2 配网通信结构
8.2.3 配电自动化系统特点
8.3 系统功能
8.3.1 OPEN3200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8.3.2 馈线自动化和故障定位功能介绍
8.3.3 配网自动化建设创新点
8.4 应用特色
8.4.1 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实现配网自动化
8.4.2 完善一次网架
8.4.3 馈线自动化和故障定位的应用
8.4.4 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的应用
8.4.5 制定101平衡式规约实施细则
8.4.6 在线模型拼接和数据转发技术的使用
8.4.7 红黑图机制的应用
8.4.8 解合环操作功能的应用
8.4.9 无控件WEB应用
8.4.10 在线统计功能
8.5 运行情况及效益体现
8.5.1 运行情况
8.5.2 效益体现
8.6 技术展望
9 配电自动化新技术
9.1 配电自动化热点分析
9.1.1 配电自动化标准体系研究
9.1.2 大规模复杂智能配电系统建模与信息融合
9.1.3 智能配电系统应用集成与互操作研究
9.1.4 配网不良数据辨识及非健全信息条件下故障处理的研究
9.1.5 配电网高可靠供电关键技术研究
9.1.6 智能配电网供电模式优化技术
9.1.7 配电网高效经济运行技术研究
9.1.8 配电终端新型备用电源和取电技术研究
9.1.9 配电网单相接地定位技术的研究
9.1.10 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系统接入与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9.1.11 多能源互补配电网能量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9.1.12 智能用电与互动化关键技术研究
9.2 智能电网与配电自动化
9.2.1 智能电网的发展
9.2.2 智能配电网的特征
9.2.3 智能电网的作用及意义
9.2.4 智能配电网与配电自动化
9.3 高级配电自动化
9.3.1 高级配电自动化主要技术内容
9.3.2 高级配电自动化主要功能
9.4 分布式电源/储能/微网接人
9.4.1 分布式发电技术
9.4.2 分布式发电与并网技术
9.4.3 微电网技术
9.5 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
9.5.1 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研究现状
9.5.2 电动汽车充放电设备及管理系统
9.5.3 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运行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附录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