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机械零件可回收性技术评价理论与应用

收藏
  • 大小:45.4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机械零件可回收性技术评价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7年版
内容简介
  回收的机械零部件作为毛坯进入再制造环节的前期是其必须具有足够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报废机械零部件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评价是再制造工程的核心技术。作者在长期从事基于强度特征的机械零部件轻量化设计、疲劳强度理论研究和报废汽车零部件可回收性技术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报废机械零部件可回收性: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的技术评价理论和工程应用。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对报废机械零部件可回收技术评价进行了明确分类,提出了基于磨损、腐蚀等的静态和动态表面质量评价理论和技术,提出了基于强度变化特征的可回收零部件的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评价理论和技术,并轿车等速万向传动轴和工程机械液压油缸为例进行了具体评价。
目录

前言
第1章 回收再制造 1
1.1 概述 1
1.1.1 回收再制造的内涵 1
1.1.2 回收再制造的作用 3
1.1.3 回收再制造的前提 5
1.2 回收再制造技术 5
1.2.1 可回收性评价技术 5
1.2.2 再制造产品修复技术 6
1.2.3 再制造产品试验与评价技术 7
1.2.4 再制造产品安全服役技术 7
1.2.5 再制造与其他制造技术 8
1.3 回收再制造的国内外现状 9
1.3.1 政策和项目方面 9
1.3.2 技术方面 14
1.3.3 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 17
参考文献 19
第2章 机械零件的回收与评价 24
2.1 零件的失效、拆卸和清洗 24
2.1.1 零件失效的分类 24
2.1.2 零件失效的原因 26
2.1.3 回收零件的拆卸与清洗 26
2.2 回收零件的质量检测和评价 29
2.2.1 质量检测和评价的概念 29
2.2.2 质量检测和评价的方法 30
2.3 回收零件评价内涵 34
2.3.1 质量评价 35
2.3.2 环境评价 37
2.3.3 经济评价 39
2.4 回收零件的评价流程 41
参考文献 43
第3章 基于表面质量的可回收性评价 46
3.1 摩擦磨损退化规律 46
3.1.1 摩擦 47
3.1.2 磨损 48
3.2 表面质量退化评价 50
3.2.1 静态表面质量评价 50
3.2.2 动态表面质量评价 52
参考文献 53
第4章 零件的疲劳强度特性预测 55
4.1 概述 55
4.2 零件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56
4.2.1 尺寸影响 56
4.2.2 加工影响 58
4.2.3 热处理影响 58
4.2.4 强化工艺 59
4.2.5 残余应力 60
4.3 实际零件的疲劳特性变化 66
4.3.1 S-N曲线 66
4.3.2 裂纹萌生区域 72
4.3.3 基于残余应力的疲劳强度预测 73
4.4 工程应用 80
4.4.1 零件的裂纹萌生区域设计 80
4.4.2 零件的热处理强化工艺要求的制定 85
参考文献 89
第5章 内在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 92
5.1 疲劳损伤现象 92
5.1.1 损伤的物理本质 93
5.1.2 损伤力学表示 95
5.1.3 一维损伤计算 100
5.2 疲劳中的强化现象 105
5.2.1 小载荷强化 105
5.2.2 小载荷强化机理 115
5.2.3 过载强化 126
5.3 基于动态强度演化的热力学过程 130
5.3.1 强化的热力学过程 130
5.3.2 疲劳损伤模型与分析 131
5.4 基于动态强度特征的疲劳累积损伤 133
5.4.1 现有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133
5.4.2 载荷强化模型 138
5.4.3 动态强化演化过程 139
5.4.4 基于强度特征的疲劳累积损伤 143
5.5 基于载荷强化损伤的工程应用 149
参考文献 151
第6章 内在质量退化的**表征参数 157
6.1 概述 157
6.2 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的变化特征 159
6.2.1 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 159
6.2.2 恒幅载荷下的剩余强度变化 160
6.2.3 变幅载荷下的剩余强度变化 162
6.2.4 剩余强度的分布特征 162
6.2.5 剩余强度和剩余寿命的关系 164
6.3 机械零件疲劳过程机械特性变化规律 165
6.3.1 简介 165
6.3.2 疲劳过程中的频率变化 166
6.3.3 疲劳过程中的硬度变化 173
6.3.4 疲劳过程中的刚度变化 178
6.3.5 内在质量退化的**表征参数 182
参考文献 184
第7章 内在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流程 187
7.1 评价方法 187
7.2 评价流程 189
7.2.1 根据载荷历程评价 191
7.2.2 根据机械特性评价 194
7.2.3 综合评价模型 197
7.2.4 无限寿命设计下的回收评价流程 197
参考文献 200
第8章 缸体和活塞杆可回收性评价 201
8.1 概述 201
8.2 研究对象 206
8.3 强度富余估算 207
8.3.1 缸体极限应力计算 207
8.3.2 活塞杆极限应力计算 208
8.3.3 活塞杆失稳计算 209
8.3.4 缸体材料强度试验 210
8.3.5 活塞杆材料强度试验 214
8.3.6 强度富余量估算 218
8.3.7 仿真校对 218
8.4 回收评价过程 221
8.4.1 表面质量评价 222
8.4.2 内在质量评价 224
8.5 回收评价结论 227
参考文献 228
第9章 等速万向传动轴的回收评价 230
9.1 研究对象 230
9.2 强度富余估算 232
9.2.1 关键零件的应力分析 232
9.2.2 强度试验 233
9.2.3 强度富余量估算 234
9.3 回收评价过程 234
9.3.1 拆解、清洗 235
9.3.2 表面质量评价 235
9.3.3 内在质量评价 244
9.4 回收评价的试验验证 247
9.5 评价结果 250
9.5.1 AC型等速万向节 250
9.5.2 VL型等速万向节 251
9.5.3 中间轴 251
参考文献 251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