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机械书籍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九版)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九版)

收藏
  • 大小:15.23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机械书籍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公差   几何   主编   检测   第九
资源简介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九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课程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9版)》第九版仍遵循“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的教材编写原则,采用我国新的公差标准,进一步修改和更新了第八版的内容,力求按教学规律阐述本门学科的基本知识,便于自学。《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9版)》共分绪论,几何量测量基础,孔、轴公差与配合,几何公差与几何误差检测,表面粗糙度轮廓及其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孔、轴检测与量规设计基础,圆锥公差与检测,圆柱螺纹公差与检测,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键和花键联结的公差与检测,尺寸链等12章。《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9版)》概念阐述清楚,内容安排紧凑,难点分析细腻,重点加强应用,以圆柱齿轮减速器主要零件各项公差的确定贯穿全书始终。各章均酌量配置了习题和讲课、解题所需的公差表格,以配合教学的需要。《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第9版)》供高等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师生在教学中使用,也可作为继续教育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教材,以及供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标准化、计量测试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互换性与公差
一、互换性与公差的概念和作用
二、互换性的种类
2 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一、标准化
二、优先数系
3 几何量检测概述
一、几何量检测的重要性
二、几何量检测在我国的发展
4 本课程的任务
第二章 几何量测量基础
1 概述
一、被测对象
二、计量单位
三、测量方法
四、测量精度
2 长度、角度量值的传递
一、长度基准
二、长度量值传递系统
三、量块
四、角度量值传递系统
3 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
一、计量器具的分类
二、计量器具的基本技术性能指标
三、测量方法的分类
4 测量误差
一、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二、测量误差的来源
三、测量误差的分类
四、测量精度的分类
5 各类测量误差的处理
一、测量列中随机误差的处理
二、测量列中系统误差的处理
三、测量列中粗大误差的处理
6 等精度测量列的数据处理
一、直接测量列的数据处理
二、间接测量列的数据处理
第三章 孔、轴公差与配合
1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一、孔和轴的定义
二、尺寸的术语及定义
三、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四、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2 常用尺寸孔、轴《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
一、孔、轴标准公差系列
二、孔、轴基本偏差系列
三、孔、轴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四、孔、轴的常用公差带和优先、常用配合
3 常用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的选择
一、配合制的选择
二、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
三、配合种类的选择
4 大尺寸孔、轴公差与配合
5 未注公差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第四章 几何公差与几何误差检测
1 零件几何要素和几何公差的特征项目
一、零件几何要素及其分类
二、几何公差的特征项目及符号
2 几何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一、几何公差框格和基准符号
二、被测要素的标注方法
三、基准要素的标注方法
四、几何公差的简化标注方法
3 几何公差带
一、几何公差的含义和几何公差带的特性
二、形状公差带
三、基准
四、轮廓度公差带
五、方向公差带
六、位置公差带
七、跳动公差带
4 公差原则
一、有关公差原则的一些术语及定义
二、独立原则
三、包容要求
四、最大实体要求
五、最小实体要求
5 几何公差的选择
一、几何公差特征项目及基准要素的选择
二、公差原则的选择
三、几何公差值的选择
6 几何误差及其检测
一、实际要素的体现
二、几何误差及其评定
三、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轮廓及其检测
1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基本概念
一、表面粗糙度轮廓的界定
二、表面粗糙度轮廓对零件工作性能的影响
2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评定
一、取样长度、评定长度及长波和短波轮廓滤波器的截止波长
二、表面粗糙度轮廓的中线
三、表面粗糙度轮廓的评定参数
3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技术要求
一、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的内容
二、表面粗糙度轮廓幅度参数的选择
三、表面粗糙度轮廓参数极限值的选择
4 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标注
一、表面粗糙度轮廓的基本图形符号和完整图形符号
二、表面粗糙度轮廓技术要求在完整图形符号上的标注
三、表面粗糙度轮廓代号在零件图上标注的规定和方法
5 表面粗糙度轮廓的检测
一、比较检测法
二、针描法
三、光切法
四、显微干涉法
第六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1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和公差等级
一、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二、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及其应用
2 滚动轴承内、外径及相配轴颈、外壳孔的公差带
一、滚动轴承内、外径公差带的特点
二、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和外壳孔的常用公差带
3 选择滚动轴承与轴颈、外壳孔的配合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轴承套圈相对于负荷方向的运转状态
二、负荷的大小
三、径向游隙
四、轴承的工作条件
4 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颈和外壳孔的精度的确定
一、轴颈和外壳孔的尺寸公差带的确定
二、轴颈和外壳孔的几何公差与表面粗糙度轮廓幅度参数值的确定
三、轴颈和外壳孔精度设计举例
第七章 孔、轴检测与量规设计基础
1 孔、轴实际尺寸的验收
一、孔、轴实际尺寸的验收极限
二、计量器具的选择
三、验收极限方式和相应计量器具的选择示例
2 光滑极限量规
一、光滑极限量规的功用和种类
二、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理
三、光滑极限量规的定形尺寸公差带和各项公差
四、光滑极限量规工作部分极限尺寸的计算和各项公差的确定示例
3 功能量规
一、功能量规的功用和种类
二、功能量规的设计原理
三、功能量规工作部分的定形尺寸公差带和各项公差
四、功能量规设计计算示例
第八章 圆锥公差与检测
1 圆锥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
一、圆锥的主要几何参数
二、圆锥公差的术语
三、圆锥配合的术语和圆锥配合的形成
2 圆锥公差的给定方法和圆锥直径公差带(公差区)的选择
一、圆锥公差项目
二、圆锥公差的给定和标注
三、圆锥直径公差带(公差区)的选择
3 圆锥角的检测
一、直接测量圆锥角
二、用量规检验圆锥角偏差
三、间接测量圆锥角
第九章 圆柱螺纹公差与检测
1 概述
一、螺纹的种类及使用要求
二、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和主要几何参数
2 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一、螺纹直径偏差的影响
二、螺距误差的影响
三、牙侧角偏差的影响
四、作用中径对螺纹旋合性的影响
五、普通螺纹合格性的判断
3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一、螺纹公差带
二、螺纹的旋合长度
三、螺纹的公差精度及公差带的选用
四、螺纹标记
五、螺纹的表面粗糙度轮廓要求
六、例题
4 普通螺纹的检测
一、综合检验
二、单项测量
5 机床梯形丝杠和螺母的精度与公差
一、丝杠和螺母的精度等级
二、丝杠公差
三、螺母公差
四、丝杠和螺母螺纹的标记
五、图样标注方法
第十章 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1 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
一、齿轮传递运动的准确性
二、齿轮的传动平稳性
三、轮齿载荷分布的均匀性
四、侧隙
2 影响齿轮使用要求的主要误差
一、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
主要误差
二、影响齿轮传动平稳性的主要误差
三、影响轮齿载荷分布均匀性的主要误差
四、影响侧隙的主要误差
3 齿轮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侧隙指标及其检测
一、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及其检测
二、齿轮传动平稳性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及其检测
三、轮齿载荷分布均匀性的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及其检测
四、评定齿轮齿厚减薄量用的侧隙指标及其检测
4 评定齿轮精度时可采用的非强制性检测精度指标及其检测
一、切向综合总偏差和一齿切向综合偏差及它们的检测
二、齿轮径向跳动及其检测
三、径向综合总偏差和一齿径向综合偏差及它们的检测
5 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偏差允许值)及其精度等级与齿轮坯公差
一、齿轮精度指标的公差(偏差允许值)的精度等级和计算公式
二、齿轮精度等级的选择
三、图样上齿轮精度等级的标注
四、齿轮坯公差
五、齿轮齿面和基准面的表面粗糙度轮廓要求
6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和轴线平行度公差
一、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
二、齿轮副轴线平行度公差
7 齿轮侧隙指标的极限偏差
一、齿厚极限偏差的确定
二、公法线长度极限偏差的确定
8 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第十一章 键和花键联结的公差与检测
1 普通平键联结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一、普通平键和键槽的尺寸
二、普通平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三、普通平键键槽尺寸和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
四、普通平键键槽的检测
2 矩形花键联结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一、矩形花键的主要尺寸
二、矩形花键联结的定心方式
三、矩形花键联结的公差与配合
四、矩形花键的图样标注
五、矩形花键的检测
3 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联结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一、渐开线花键的基本参数
和几何尺寸
二、渐开线花键联结的定心方式和配合尺寸
三、内花键的作用齿槽宽、外花键的作用齿厚和作用侧隙
四、内、外渐开线花键的配合尺寸公差带和配合类别
五、内花键齿槽宽、外花键齿厚及作用侧隙的极限值
六、渐开线花键非配合尺寸的极限偏差、齿根圆弧曲率半径极限值和表面粗糙度轮廓要求
七、渐开线花键键齿的检测方法
八、渐开线花键的标记和公差要求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第十二章 尺寸链
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一、尺寸链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二、尺寸链的分类
三、尺寸链的建立
四、尺寸链的计算
2 用完全互换法计算尺寸链
一、极值公差公式
二、设计计算
三、校核计算
四、工艺尺寸计算
3 用大数互换法计算尺寸链
一、统计公差公式
二、设计计算
三、校核计算
4 用分组法、修配法和调整法保证装配精度
一、分组法
二、修配法
三、调整法
附录
一、习题
二、公差表格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