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之“衡”: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的制度探索
出版时间:2017年版
内容简介
《规划之“衡”: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的制度探索》系统介绍了行政法领域“平衡模式”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从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个法定规划层面,针对目前内容繁杂、主次不清的弊端,提出分层次、分类别编制审批的模式,以平衡行政权与公民权的思想为指导,从实施组织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救济机制等五个方面建构了城乡规划实施的平衡机制。此外,《规划之“衡”: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的制度探索》还通过对诚实信用原则、比例原则、和谐理念及和解制度等三个维度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平衡模式”构建中的“信”、“度”、“和”等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
全书可供广大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管理人员、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等师生学习参考。
目 录
章绪论
1.1平衡与失衡
1.2城乡规划实施的“平衡”
1.3相关研究概述
1.3.1相关法学研究
1.3.2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1.3.3我国城乡规划制度建设
1.3.4西方城乡规划制度
1.3.5城乡规划实施机制
1.4思路及方法
第2章中西殊途,“平衡”同归——“平衡模式”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
2.1西方行政学说的启示
2.1.1西蒙的行为主义
2.1.2帕金森和帕金森定律
2.1.3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
2.1.4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
2.2城乡规划价值观
2.3“平衡模式”的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
2.3.1传统“管理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2.3.2西方“控权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2.3.3“平衡模式”的基本观点
2.4“平衡模式”的现实背景
2.4.1集体本位意识的文化传统
2.4.2国家行政法律制度背景
2.4.3快速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
2.5城乡规划的法律属性
2.5.1行政计划
2.5.2德国的行政计划
2.5.3日本的行政计划
2.5.4城市总体规划的法律属性
2.5.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属性
2.6小结
第3章“管理”渊远。“平衡”根深——传统城乡规划制度的渊源和思想基础
3.1传统城乡规划制度的发展历程
3.1.1以礼代法(西周及春秋时期)
3.1.2礼法相参(秦至唐初)
3.1.3礼入于法(唐初至清末)
3.1.4近代转型(清末至民国)
3.2古代城乡规划制度
3.2.1城市土地制度
3.2.2城市住宅制度
3.2.3城市建设制度
3.2.4建筑审批及违法建设查处制度
3.2.5技术标准
3.3近代转型时期的城乡规划制度
3.3.1主干法
3.3.2配套法
3.3.3相关法
3.4传统城乡规划制度的思想基础
3.4.1中庸思想的文化认同
3.4.2集团本位的日益强化
3.4.3发达的公法文化
3.5小结
第4章“管理”式微,“控权”突起——新中国成立后城乡规划制度的发展和思想碰撞
4.1经济恢复和学习苏联时期(1949—1957年)
4.1.1规划管理机构
4.1.2编制审批制度
4.1.3规划许可制度
……
第5章基于“控权”,渐向“平衡”——西方城乡规划制度的主流和动向
第6章扬弃“管理”,走向“平衡”——我国城乡规划制度的改革途径
第7章面向实施,构建“平衡”——“平衡模式”在法定规划层面的制度构建
第8章平衡之“信”——诚实信用原则
第9章平衡之“度”——比例原则
0章平衡之“和”——传统和谐理念及和解制度
1章结语:规划之“衡”
附录一作者发表的相关论文
附录二术语解释及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