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1866一1929)在《意大利艺术与费拉拉无忧宮中的国际占星术》(1912)-文里提出图像学研究方法以来,图像学就一直在建筑学研究中运用于辨别作品的更深层意义或内容,即它的观念上的或象征的意义。《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运用图像学的原理,试图在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情境中探究围龙屋的建筑形态及装饰图像潜在的观念和思想。在客家民居众多建筑类型中,围龙屋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毫无疑问,它是客家人宗族观念、神灵意识、生活方式甚至是整个族群文化面貌的一个反映。历来关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围龙屋的成因及其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围龙屋的成熟形态而言,围龙屋通过将圆和方的形态分解成半圆及若干千方形元素,依照不同的功能要求组织而成,其组成部分一般包括由核心部分(堂屋)、延伸部分(横屋和围龙)、衍生部分(水池、化胎、风水林)和连接部分(坪、天井、天街、横厅),遵循”向心围合”的构图基本原则,以竖向和橫向两个轴线方向组织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反映严格的礼制观念与等级关系的建筑空间图像,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日常交往都在此展开。就其物质性层面而言,《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基于田野的调研工作,对围龙屋的建筑构成要素,围龙屋的空间构成原理,围龙屋与日常生活,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发展与宗族的繁衍以及围龙屋建筑形态由于文化传播带来的风格变异等进行研究,说明围龙屋自身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内在规律。在精神的层面上,围龙屋则更多依赖于建筑中功能性的和非功能性的构件,如风水、五行石、化胎、围龙和堂屋来实现客家人的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精神需求以及泽被自身及子孙、宗族兴旺发达等愿望。当然,后者还更多地从可视化的建筑装饰图像中反映出来,在归纳围龙屋装饰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围龙屋的装饰构成往往通过谐音、类比、同构以及一些故事情节等方式,在屋脊、山墙、福扇、水塘、柱式等建筑构件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地方组合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实现其纳吉祈福的愿望。《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期望从人文学科的层面进一步阐释围龙屋建筑形态发展和风格演变的深层文化内涵,阐释表现在围龙屋建筑构成中的视觉象征符号,阐释在可视的建筑图像后面可悟的文化意义,为客家建筑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添砖加瓦。
目录
总 序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第一节 学术回顾:从客家源流到客家建筑
一、关于客家源流的研究
二、关于客家居住建筑的研究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图像学
二、田野调查
三、“深描”(Thick Description)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客家宗族结构与客家聚落形态
第一节 宗法宗族制的发展
第二节 客家族群宗族观念的表现形式
一、建祠堂
二、修族谱
三、置族田
第三节 客家族群的宗族观念与聚居形态
一、聚族而居与客家聚落的形成
二、析居而聚与宗族的扩张
三、宗族的分化与迁徙
第三章 围龙屋建筑形态的风格变异
第一节 客家居住建筑的类型及分布
一、粤东客家居住建筑的基本类型
二、粵东客家居住建筑的基本分布
第二节 围屋分布与族群的边界和互动
第三节 客家族群、潮汕族群的互动与围屋风格的统一
……
第四章 围龙屋的空间构成与日常生活
第五章 围龙屋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
第六章 围龙屋装饰图像的象征意义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