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基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视角

收藏
  • 大小:29.28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基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视角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基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视角》是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统一,将多学科的理论引入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分析框架,扩大了研究视野,突破了传统分析的局限性,进一步充实了区域规划与发展理论。系统地提出了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构造了一个具有多学科理论耦合性的区域规划的分析框架,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明确地界定了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该书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并选取典型区域进行案例研究,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统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表现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指导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问题及解决该地区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
1.3.1 主要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观点
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区位理论
2.1.1 区位及区位理论的内涵
2.1.2 区位理论体系的研究进展
2.1.3 区位理论的主要派别
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核心一边缘理论
2.2.3 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
2.2.4 圈层结构理论
2.2.5 产业转移理论
2.3 后发优势理论
2.3.1 后发优势理论的基本内涵
2.3.2 后发优势理论的发展进程
2.3.3 对后发优势理论的评价
2.3.4 后发优势实现的条件
2.3.5 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规划的现实指导意义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进程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区域规划
2.5 循环经济理论
2.5.1 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2.5.2 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
2.5.3 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与基本模式
2.5.4 循环经济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2.6 空间管制理论
2.6.1 区域空间管制的内涵
2.6.2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空间管制
2.6.3 区域规划与空间管制
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界定与识别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1 区域
3.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
3.2 识别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2.2 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3.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指标体系的计算方法
3.2.5 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结论
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
4.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内涵
4.1.1 区域规划
4.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
4.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的区域特点
4.2.1 经济发展滞后
4.2.2 社会问题复杂
4.2.3 文化特性显著
4.2.4 自然环境特殊
4.2.5 资源优势明显
4.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基本要求
4.3.1 合理规划,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
4.3.2 把握重点,逐步推进工作进程
4.3.3 立足发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关系
4.3.4 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
4.3.5 全面分析,科学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4.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原则
4.4.1 系统性原则
4.4.2 长效性原则
4.4.3 可持续性原则
4.4.4 因地制宜原则
4.4.5 统筹协调原则
4.4.6 以人为本原则
4.4.7 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4.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目标
4.5.1 发挥地区优势,明确经济发展方向
4.5.2 布局重点产业,形成合理区域格局
4.5.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4.5.4 做好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6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特征
4.6.1 区域性与综合性的统
4.6.2 政策性与战略性的统
4.6.3 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4.6.4 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关键
4.6.5 以落实具体空间管制为手段
4.6.6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内容体系
5.1 我国区域规划内容的演进
5.1.1 计划经济阶段区域规划内容
5.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区域规划的内容
5.1.3 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区域规划的内容
5.1.4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阶段区域规划的内容
5.1.5 我国不同阶段区域规划内容的对比
5.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5.2.1 区域定位与战略布局层面
5.2.2 主要产业和重要领域规划层面
5.2.3 区域开发与发展方式层面
5.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形式构成
5.3.1 总体规划
5.3.2 专项规划
5.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类型
5.4.1 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5.4.2 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
第二篇 方法篇
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分析
1.1 区域分析的概念
1.2 区域分析的发展
1.3 区域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1.3.1 经济学理论
1.3.2 地理学理论
1.3.3 数学理论
1.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区域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
1.4.2 区域经济分析
1.4.3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1.4.4 区域发展分析
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基本方法
2.1 综合平衡法
2.1.1 综合平衡法的概念界定
2.1.2 综合平衡法的主要内容
2.2 多方案分析比较方法
2.2.1 多方案分析比较方法的含义
2.2.2 多方案分析比较方法的具体内容
2.3 投入产出法
2.3.1 投入产出法概述
2.3.2 投入产出表
2.3.3 部门分类
2.3.4 基本编表方法
2.4 系统分析方法
2.4.1 系统论的内涵
2.4.2 系统论方法的一般工作步骤
2.4.3 系统分析法常用的方法
2.4.4 系统模型体系的设计
2.5综合调查法
2.5.1 综合调查法的内涵
2.5.2综合调查法的途径
2.6地理信息系统(GIS)
2.6.1 地理信息系统的含义
2.6.2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战略选择
3.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概述
3.1.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特点
3.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
3.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生成思路
3.2.1 准备阶段
3.2.2 编制阶段
3.2.3 实施阶段
3.3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和条件分析
3.3.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的原则
3.3.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3.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
3.4.1 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3.4.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3.4.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模式
3.4.4 可供选择的其他发展战略模式
3.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3.5.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特点
3.5.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内容体系
3.5.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蜘蛛网”模型
第三篇 实践篇(应用篇)
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编制
1.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编制步骤-
1.1.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编制的思路
1.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编制的步骤
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编制的原则
1.2.1 系统性原则
1.2.2 协调性原则
1.2.3 因地制宜原则
1.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2 区域规划的实施
2.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概念
2.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原则
2.2.1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2.2 坚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2.2.3 协调性与反馈性相结合
2.2.4 试验性与普遍性相结合
2.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要求
2.3.1 明确实施的对象和范围
2.3.2 加大实施的力度
2.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方法
2.4.1 实施的一般方法
2.4.2实施的具体方法
2.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条件
2.5.1 具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
2.5.2 拥有必要的区域规划资源
2.5.3 具有顺从的目标群体
2.5.4 具备合格的执行主体
2.5.5 具有适宜的环境条件
2.6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步骤
2.6.1 学习理论,开展宣传
2.6.2 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2.6.3 做好准备,组织落实
2.6.4 具体操作,监督检查
2.7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手段
2.7.1 经济手段
2.7.2 法律手段
2.7.3 行政手段
2.7.4 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
2.7.5 其他手段
3 总体规划
3.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总体规划的概念
3.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总体规划的内容
3.2.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判断
3.2.2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3.2.3 确定规划期的主要任务
3.2.4 制定规划期的保障措施
3.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总体规划的特点
3.3.1 综合性
3.3.2 战略性
3.3.3 地域性
3.3.4 目标性
3.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
3.4.1 统筹规划的原则
3.4.2 突出重点原则
3.4.3 连锁原则
3.4.4 发展原则
3.5 案例分析:以贵州省雷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例(2006—2010年)
3.5.1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3.5.2 第二部分:大力实施“农业稳县”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t
3.5.3 第三部分: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3.5.4 第四部分: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着力构建特色化工业体j
3.5.5 第五部分:大力实施“城镇带县”战略,整合区域发展资源
3.5.6 第六部分:继续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3.5.7 第七部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5.8 第八部分: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3.5.9 第九部分:努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谐雷山
3.5.10 第十部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5.1l 第十一部分:强化实施保障机制,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4 专项规划的实施
4.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工业发展规划
4.1.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工业发展规划应坚持的原则
4.1.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工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4.1.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工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4.1.5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交通发展规划
4.2.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
4.2.2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交通发展规划的原则
4.2.3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交通发展规划的依据
4.2.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交通发展规划的要求
4.2.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交通发展规划的内容
4.2.6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
4.3.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3.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4.3.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4.3.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4.3.5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4.4.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4.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4.4.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4.4.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方法
4.4.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4.4.6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科技发展规划
4.5.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
4.5.2 科技进步对推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4.5.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科技发展规划的原则
4.5.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科技发展规划的依据
4.5.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科技发展规划的内容
4.5.6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6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城镇发展规划
4.6.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
4.6.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城镇发展规划的原则
4.6.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城镇发展规划的依据
4.6.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城镇发展规划的内容
4.6.5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城镇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7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4.7.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的现状分析
4.7.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4.7.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的原则
4.7.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的依据
4.7.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规划的内容
4.7.6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8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4.8.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发展文化事业的必要性
4.8.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8.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4.8.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4.8.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4.8.6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4.8.7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9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能源发展规划
4.9.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4.9.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能源发展规划的l原则
4.9.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能源发展规划的依据
4.9.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能源发展规划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4.9.5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能源发展规划的内容
4.9.6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10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4.10.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分析
4.10.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原则
4.10.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依据
4.10.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的内容
4.10.5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1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4.11.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原则
4.11.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依据
4.11.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4.11.5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4.1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12.1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4.12.2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原则
4.12.3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依据
4.12.4 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编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
4.12.5 案例分析:雷山县“十一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