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城市扩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如何精明地发展——用最少的环境代价来实现最有效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讲,就是如何精明地保护——用最节约、最集约的方式来保护生态过程和环境资产,从而为发展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水资源的短缺,地下水的超采,洪水灾害和城市内涝,生物栖息地丧失,文化遗产破坏,乡土景观消逝,游憩空间和网络(自行车及步行系统)的侵蚀等,看是孤立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密切相关的。通过梳理和整合,可以建立一个集约的战略性空间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来维护一个健全的土地生态系统,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并用这个格局定义城市的发展空间,这便是“反规划”的核心思想。《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是俞孔坚及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的一个“反规划”案例,系统探讨了区域尺度上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以及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发展预景。通过对北京市水文、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系统分析,运用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判别出维护上述各种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进而综合、叠加各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保障北京城市和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空间发展预景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战略。对不同预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基于“满意生态安全格局”(中安全水平)的城市空间格局可以同时满足生态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需求,是同时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基础。作为一个研究案例,《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北京案例》可为土地利用和国土规划、城市和区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挑战 1.1 北京市概况 1.1.1 自然环境 1.1.2 社会经济 1.2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 1.2.1 土地利用变化(1985~2007年) 1.2.2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的挑战 1.3.1 水文调节能力下降 1.3.2 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风险较大 1.3.3 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1.3.4 乡土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1.3.5 综合游憩体验过程被割裂 1.4 小结第二章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镇增长格局预景的理论与方法. 2.1 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的反思 2.2 “反规划”途径的理论基础 2.2.1 风水模式 2.2.2 绿道 2.2.3 绿带 2.2.4 生态基础设施 2.2.5 自然资产和生态基础设施 2.2.6 景观安全格局作为判别和规划生态基础设施的方法 2.3 “反规划”途径的方法论 2.4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格局预景 2.4.1 总体思路 2.4.2 规划目标 2.4.3 研究意义 2.4.4 研究框架 2.4.5 数据来源第三章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1 综合水安全格局 3.1.1 自然景观现状 3.1.2 水文过程分析 3.1.3 综合水安全格局及规划导则: 3.2 地质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3.2.1 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分布 3.2.2 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过程分析 3.2.3 地质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安全格局及规划导则 3.3 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3.3.1 生物资源现状 3.3.2 生物过程分析 3.3 3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及规划导则 3.4 文化遗产安全格局 3.4.1 文化遗产现状 3.4.2 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 3.4.3 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及规划导则 3.5 游憩安全格局 3.5.1 游憩资源现状 3.5.2 游憩道适宜性分析 3.5.3 游憩安全格局及规划导则 3.6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3.6.1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6.2 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3.6.3 生态安全格局实施战略第四章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增长格局预景 4.1 预景方法概述 4.2 预景设计 4.2.1 城市扩张的“源” 4.2.2 城市扩张的“阻力面” 4.2.3 不同城市增长格局预景方案 4.3 预景结果 4.3.1 预景l:“摊大饼”式发展——无生态约束条件下 4.3.2 预景2:“城市中的生态基础设施”——基于底线生态安全格局 4.3.3 预景3:“生态基础设施中的城市”——基于满意生态安全格局 4.3.4 预景4:“田园城市”——基于理想生态安全格局 4.3.5 预景5:基于《北京市限建区规划》的城镇增长格局 4.4 预景方案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