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建筑学
作 者: 董春方 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高密度建筑学》以城市高密度为环境条件与预设,论述因高密度而激发的建筑学方法。全书分为上、下篇两大部分,上篇是背景和基础研究,下篇是经验的总结归纳与方法策略的提取及论述。第一章从宏观层面论述了高密度建筑学的背景研究——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第二章分析论述了密度与高密度的含义,并作为基础性内容为后续章节高密度建筑学方法策略的论述提供理论铺垫和技术支持。第三章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自20世纪初到21世纪近百年的基于城市高密度环境条件的建筑应变、实践与发展的历史。第四章在分析、归纳和总结第三章建筑应变与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利用第一章背景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并结合第二章密度的基础技术和理论,展开针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建筑学策略的论述,也是高密度建筑学的主要观点。
目 录
摘要
绪论
上篇 背景与基础
第一章 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
摘要
1.1 空间诉求的紧迫性及动力因
1.1.1 空间诉求的紧迫性
1.1.2 空间诉求的人口膨胀动力因
1.1.3 空间诉求的城市化动力因
1.1.4 空间诉求的生存条件与环境改善动力因
1.1.5 空间诉求的生态补偿动力因
1.2 密集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价值
1.2.1 紧缩还是分散
1.2.2 密集紧缩城市的价值
1.2.3 城市高密度环境
1.2.4 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优势和多样性价值
结语
第二章 密度与高密度
摘要
2.1 物理密度
2.1.1 人口密度的量度方法
2.1.2 建筑密度的量度方法
2.1.3 密度梯度与密度分布
2.1.4 建筑密度与城市形态
2.2 感觉密度
2.2.1 空间密度和社会密度
2.2.2 感觉密度与建筑特征
2.3 高密度与城市高密度环境
2.3.1 高密度含义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2.3.2 基于城市环境和城市形态的高密度内容
2.3.3 城市高密度环境的界定
2.3.4 城市高密度环境与拥挤
结语
下篇 经验与策略
第三章 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
摘要
3.1 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的背景和内容
3.2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初始阶段
——未来都市与建筑的构想,1900s-1940s
3.2.1 摩天大楼的启示
3.2.2 整体都市主义策略的初探
3.2.3 三维立体模式及空间补偿策略的初探
3.2.4 杂交与共生策略的初探
3.3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发展阶段
——应变策略的成形与广泛实践,1950s-1980s
3.3.1 空间补偿及杂交与共生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3.3.2 “空间城市”的启示
3.3.3 几何形体的高密度价值
3.3.4 垂直都市主义及杂交与共生策略的实践与发展
3.3.5 三维立体模式及其叠加模块的探索与实践
3.3.6 广泛的现实性实践与发展
3.4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成熟阶段
——应变策略的回归、成熟与发展,1990s-2000s
3.4.1 走向更高的垂直城市
3.4.2 走向成熟的现实性巨构建筑
3.5 百年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建筑师与案例列表
结语
第四章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
摘要
4.1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含义
4.2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内容
4.3 多样性原则
4.4 亲近性原则
4.5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
4.5.1 空中空间利用的必然性
4.5.2 空中的空间诉求
4.5.3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的回归
4.5.4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的经验
4.6 三维立体模式——垂直都市主义
4.6.1 三维立体模式的环境因素
4.6.2 三维立体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4.6.3 三维立体模式的经验
4.6.4 叠加模式
4.6.5 悬挑模式
4.6.6 漂浮模式
4.6.7 建筑基面三维连续立体化
4.6.8 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接驳
4.6.9 地下空间的开拓
4.7 杂交与共生——整体都市主义
4.7.1 杂交与共生的类型学意义
4.7.2 杂交与共生的生存策略意义
4.7.3 杂交与共生的演进和经验
4.7.4 杂交与共生的效能和特征
4.7.5 杂交建筑
4.8 空间补偿
4.8.1 空间补偿的环境因素
4.8.2 空间补偿的价值和意义
4.8.3 空间补偿的具体手段
结语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