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适宜灌水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汪顺生 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
内容简介
《粮食主产区适宜灌水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介绍了河南省粮食主产区适宜灌水技术,具体内容包括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农业高效用水概况、主要粮食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高效节水型种植模式研究、小麦-玉米连作适宜灌溉方式与配套实施技术研究、粮食主产区适宜灌溉技术集成与应用等。《粮食主产区适宜灌水技术研究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翔实,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实用。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1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一、灌溉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3
二、作物灌溉制度及需水量研究现状 6
三、国内外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研究现状 7
四、国内外适宜灌溉技术研究现状 8
五、国内适宜灌溉节水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9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11
第一节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研究概况 11
一、基本情况 11
二、农业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三、研究任务与技术路线 18
第二节 试验设计 19
一、试验地概况 19
二、试验设计与方法 20
第三章 主要粮食作物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 27
第一节 作物需水规律研究 27
一、冬小麦农田供水情况 27
二、夏玉米农田水分供应情况 28
三、夏大豆耗水与水分利用情况 29
四、春甘薯农田水分供应情况 31
五、不同种植模式间农田水分供应状况 32
第二节 冬小麦灌溉制度研究 33
一、作物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33
二、水分生产函数 53
三、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 55
第三节 夏玉米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64
一、作物对水分亏缺的响应 65
二、水分生产函数 76
三、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77
第四节 主要结论 80
一、作物需水规律 80
二、冬小麦非充分灌溉制度 81
三、夏玉米非充分灌溉制度 81
第四章 适宜种植模式研究 83
第一节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 83
一、复种条件分析 83
二、复种的农业技术 85
三、河南省粮食主产区降水条件对种植制度的影响分析 86
四、不同种植制度间需水与耗水情况 87
五、不同种植模式间水分利用情况 88
第二节 适宜灌溉技术种植制度和模式研究 89
一、种植制度和模式的选定 89
二、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灌溉技术的种植模式 89
三、田间管理技术 103
第三节 主要结论 105
第五章 小麦玉米连作适宜灌溉方式与配套技术研究 106
第一节 冬小麦喷灌技术试验研究 106
一、喷灌对田间环境与土壤水分的影响 106
二、喷灌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耗水情况 109
三、喷灌条件下分蘖动态研究 112
四、大田喷灌作物水分生产率研究 113
第二节 畦灌技术试验应用研究 115
一、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畦灌现状 115
二、畦灌技术试验应用研究 118
三、畦灌技术要素单因子规律分析 121
第三节 小麦玉米垄作一体化沟灌技术研究 124
一、小麦垄作沟灌技术试验研究 124
二、夏玉米沟灌节水效果及技术 131
第四节 一种基于PLC自动控制的田间识别灌溉系统研究 133
一、土壤墒情监测研究 133
二、一种基于PLC自动控制的田间识别灌溉系统总体框架概况 136
三、土壤墒情识别装置的构成及用途 137
四、自动控制装置和灌水装置构成及用途 138
第五节水肥耦合技术研究 139
一、旱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139
二、水磷耦合试验研究 142
第六节 耕作与覆盖节水及配套技术研究 150
一、深耕技术及其节水效果 151
二、不同耕作方式节水效应研究 153
三、秸秆覆盖与还田技术应用效果 157
四、耕作与覆盖节水及配套技术 161
第七节 主要结论 162
一、冬小麦喷灌技术 162
二、畦灌技术 163
三、小麦玉米垄作一体化技术 163
四、一种基于PLC自动控制的田间识别灌溉系统 163
五、水肥耦合技术 163
六、耕作与覆盖节水技术 164
第六章 粮食主产区适宜灌溉技术集成与应用 165
第一节 适宜于小麦玉米连作的高效用水技术 165
一、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特点灌水 165
二、连作周年一体化需水指标 165
三、小麦玉米连作模式适宜灌溉方式 167
第二节 适宜灌溉技术集成 170
一、小麦、玉米垄作一体化节水高效技术集成 170
二、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 173
三、小麦、玉米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技术集成模式 176
第三节 集成灌溉技术效益分析 179
一、小麦、玉米垄作一体化技术 179
二、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 180
三、小麦、玉米精量灌溉技术 181
第四节 集成灌溉技术推广应用 181
一、小麦、玉米垄作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81
二、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82
三、小麦、玉米灌溉自动控制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83
四、集成灌溉技术综合推广应用情况 184
第七章 主要成果与结论 186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果 186
一、主要技术成果 186
二、主要经济效益 190
第二节 创新总结 191
一、成果的主要特点 191
二、主要创新点 191
主要参考文献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