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视野中的人行桥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城镇开始了从“车行城市”到“步行城市”的转变。无论城市规模大小,政府和建设者们都不再以城市快速路覆盖率有多少或是车道有多宽、有几条为衡量城市发展速度的标准;与之相反,更多的城市开始提倡“城市绿线”、“骑行系统”、“步行系统”等。那些原本被视作交通系统的落后代表的人行桥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行桥,甚至那些已经被拆除的人行桥也纷纷被重新竖立了起来。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人行桥应该怎样设计?如何设计得好?如何评判……国内桥梁工程界对桥梁美学和桥梁造型的重视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工程师关注入行桥的设计品质,但是从未将人行桥作为艺术品来看待。国内人行桥设计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设计者缺乏用艺术的手段完整地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反观西方优秀的人行桥设计,无不渗透出其所隐含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手法。任丽莎博士的著作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人行桥的艺术性、如何从艺术的价值视角评判人行桥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提醒我们打破专业视野的局限性,进行关于人行桥的哲学思考,这也正是《艺术视野中的人行桥》的价值所在。同时,《艺术视野中的人行桥》也为我们展示了当代人行桥设计的最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十分有益的资讯,对于桥梁设计的相关从业者和学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0 绪言
0.1 人行桥的困惑
0.2 作为公共视域的人行桥
0.2.1 城市交通的空间理论
0.2.2 桥梁形态与桥梁造型
0.2.3 桥梁美学与桥梁文化
0.3 艺术视野的建立
1 人行桥的历史
1.1 萌芽
1.1.1 天生桥
1.1.2 木桥和石板桥
1.1.3 缆索承重桥
1.1.4 拱结构和拱桥
1.2 发展
1.2.1 大型桥梁的探索
1.2.2 宗教的影响
1.2.3 城市生活的需要
1.3 沉寂
1.3.1 工业革命的影响
1.3.2 钢铁的普及
1.3.3 短暂的辉煌
1.4 复兴
1.4.1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1.4.2 城市标志与符号
2 人行桥的视觉语言
2.1 视觉形态的基本要素
2.1.1 点
2.1.2 线
2.1.3 面
2.2 人行桥的视觉空间
2.2.1 空间造型中的构成
2.2.2 人行桥的空间构成
2.3 人行桥的视觉设计原则
2.3.1 几何
2.3.2 尺度
2.3.3 色彩
2.3.4 秩序
2.3.5 光影
3 个体体验的范式
3.1 空间的理解
3.1.1 概念的空间
3.1.2 感官的空间
3.1.3 抽象的空间
3.2 个体的体验
3.2.1 身体的运动
3.2.2 身体的参与
3.3 体验场景一人行桥作为一种参与式环境
3.3.1 特殊的体验场景
3.3.2 封闭型场景
3.3.3 街道型场景
3.3.4 广场型场景
3.4 “彼空间”与“他空间”
3.4.1 空间并叙
3.4.2 空间插叙
3.4.3 空间断叙
3.4.4 空间倒叙
4 集体意识的集合
4.1 人行桥的多重本体
4.1.1 人行桥的通过功能
4.1.2 人行桥的休闲功能
4.1.3 人行桥的眺望功能
4.1.4 人行桥的象征功能
4.2 集体意识的象征意向
4.2.1 隐喻式象征
4.2.2 氛围象征
4.2.3 历史诠释象征
4.3 集体意识的抽象意向
4.3.1 再现式抽象
4.3.2 表现式抽象
5 历史文化的积淀
5.1 人行桥的历史性
5.1.1 历史性的解读
5.1.2 文化认知的新途径
5.1.3 文化的符号
5.2 历史上的异样
5.2.1 “异样”的来源
5.2.2 解读“异样”
5.2.3 创造下一个经典
5.3 与历史文化的共生
5.3.1 纪念过去
5.3.2 叙述现在
6 当代人行桥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6.1 结构的艺术——施莱希的人行桥设计
6.1.1 风格形成的原因
6.1.2 代表作品评析
6.1.3 后续的设计实践
6.2 诗意的空间——卡拉特拉瓦的人行桥设计
6.2.1 风格形式的原因
6.2.2 代表作品评析
6.2.3 后续的作品
6.3 自由形式的人行桥设计
6.3.1 下意识书写与自由绘画
6.3.2 盖里的“自由设计”
6.3.3 哈迪德的“自由塑形”
6.3.4 关于自由形式人行桥的思考
7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