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主要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为例,系统总结了含油气盆地的流体特征及其所指示的油气成藏的意义。全书在调研国内外盆地流体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和西部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以盆地流体压力场、盆地流体化学场、盆地流体动力场三大核心内容为主线,通过不同盆地区域的流体压力场、流体地球化学分析,结合不同压力体系下有机质生烃、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阐述流体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沉积环境及演化,从地层水矿化度、离子含量、离子比值参数、水型及原油物理性质等方面阐述不同沉积环境下盆地流体的地球化学场特征、水一岩作用及其指示的油气成藏的意义;通过研究不同盆地流体动力系统下流动型式的演化及流体势场的分布,论述流体动力场及其指示的优势油气运移方向和有利油气富集区的选择。全书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将理论、方法与勘探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沉积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关系的认识。《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可供从事油气勘探的科研工作者、技术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科研和教学时参考。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英文摘要 第一篇 盆地流体压力与油气成藏 第1章 异常压力分布与成因 1.1 异常压力表征及分类 1.1.1 地层压力表征 1.1.2 异常地层压力分类 1.2 典型裂陷盆地异常压力分布 1.2.1 东营凹陷现今异常压力分布 1.2.2 沾化凹陷现今异常压力分布 1.3 异常压力成因 1.3.1 沉积盆地异常高压形成机制的分类 1.3.2 异常低压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1.3.3 东营凹陷古近系异常高压成因分析 第2章 地层压力预测 2.1 现今地层压力预测 2.1.1 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2.1.2 东营凹陷单井剖面地层压力预测 2.1.3 单井压力系统特征与模式 2.2 古地层压力恢复及其演化 2.2.1 盆地数值模拟压力演化 2.2.2 流体包裹体参数模拟压力方法 2.2.3 利用烃类或含烃盐水包裹体估算东营凹陷古近系地层古流体压力 2.2.4 基于不同方法的超压初始发育时间 第3章 异常压力下有机质与烃类演化 3.1 东营凹陷实测剖面中异常高压对热演化及烃类组成的影响 3.1.1 盆地剖面中压力与有机质演化的关系 3.1.2 东营凹陷超压剖面中有机质热演化 3.1.3 不同盆地压力对热演化的差异抑制 3.1.4 东营凹陷不同压力系统下烃类分布与演化 3.1.5 超压环境下烃类结构的演化或构型的变化 3.2 模拟实验中压力抑制与生烃的定量关系 3.2.1 方法与样品 3.2.2 压力抑制作用与生烃的关系 3.2.3 生烃动力学参数的校正 3.3 不同压力体系模拟实验中生烃组分演化 3.3.1 样品与方法 3.3.2 模拟生烃产率的演化 3.4 不同压力体系下原油裂解成气演化 3.4.1 样品与方法 3.4.2 天然气产率变化 3.4.3 生烃动力学参数 3.4.4 分子化石地球化学演化 第4章 超压流体封存箱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机制 4.1 流体压力封存箱的分类与结构 4.1.1 封存箱的概念与特征 4.1.2 封存箱类型及结构 4.2 压力封隔层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2.1 封隔层的概念内涵 4.2.2 压力封隔层的类型划分 4.2.3 封隔层附近的岩石及成岩作用 4,2.4 东营凹陷超压封隔层的分布 4.3 超压封存箱的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机制 4.3.1 伯纳德实验及地球化学自组织作用 4.3.2 东营凹陷超压封存箱形成中的地球化学自组织作用 第5章 异常高压体系油气运聚机理 5.1 异常高压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5.1.1 异常高压对原始储集空间的保护 5.1.2 异常高压对次生储集空间的改善 5.1.3 诱发裂缝的产生 5.2 超压封盖及其动态演化 5.2.1 异常高压封盖机理 5.2.2 超压泥岩的封闭能力表征 5.2.3 黏土矿物封闭性能与演化 5.2.4 超压封闭层的动态演化 5.3 异常高压体系烃类流体的排放机制 5.3.1 超压封存箱幕式排液的地质基础 5.3.2 幕式排液的地球化学响应 5.3.3 幕式排液的驱动机制 5.4 基于不同充注方式下原油聚集的物理模拟 5.4.1 砂岩透镜体物理模拟 5.4.2 断裂联通砂体输导的物理模拟 5.4.3 围压泄压条件和充注动力与油气充注程度关系实验 5.5 超压油气聚集机制和分布模式 5.5.1 不同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及地球化学响应 5.5.2 不同成藏动力学系统中油气聚集方式 5.5.3 压力系统分布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5.5.4 超压流体的勘探意义 第二篇 盆地水化学场与油气成藏 第6章 盆地地层水化学物质组成与演化 6.1 地层水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及形成作用 6.1.1 地层水来源 6.1.2 地层水的物质组成 6.1.3 有机酸来源与地质意义 6.1.4 地层水中主要离子成因与地质意义 6.2 地层水类型及地质意义 6.2.1 地层水水型划分方案 6.2.2 不同类型地层水的成因意义 6.2.3 离子组合系数及其与油气保存关系 6.3 盆地流体中的地质作用与演化 6.3.1 地层水中的地质作用 6.3.2 油田水成因与演化研究方法 6.3.3 地层水成分和类型的分异与演化 6.4 盆地剖面水文地质分带和油气藏保存 6.4.1 纵向水文地质带的划分与意义 6.4.2 地层水化学纵向分带性与油气富集 6.5 水文地质旋回及其水化学场响应 6.5.1 地下水水文地质旋回的划分 6.5.2 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运聚 6.5.3 实例分析:准噶尔盆地陆梁地区水文地质旋回 6.6 不同构造体系及输导体下的地层水化学响应 6.6.1 构造体系、输导体与流体活动关系 6.6.2 常见输导体的地球化学响应 6.6.3 不同构造部位输导体地层水化学场 第7章 基于不同流体压力系统的裂陷湖盆地层水化学场和油气成藏 7.1 准封闭型强超压咸化湖盆水化学场响应以东营凹陷古近系为例 7.1.1 湖盆演化及水化学场响应 7.1.2 水化学场剖面分带性 7.1.3 不同水文地质带的流体活动方式 7.2 强超压成化湖盆地层水与油气成藏 7.2.1 强超压咸化湖盆流体系统中高矿化度分布及成因 7.2.2 封闭咸化湖盆水型分布特征及成藏意义 7.3 开放性局部超压型湖盆的水化学场分布与演化以沾化凹陷古近系为例 7.3.1 区域概况 7.3.2 湖盆演化与水化学场响应 7.4 局部超压敞流湖盆的典型地层水类型与油气成藏 7.4.1 NaHOO3型水的特征分布 7.4.2 原油物性响应特征 7.5 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古近系低压湖盆地层水化学 7.5.1 临南洼陷低压分布及成因 7.5.2 临南洼陷低压带内的地层水特征 7.6 不同湖盆地层水离子响应指示的水岩作用差异 7.6.1 盆地流体中Na+与ca2关系的响应意义 7.6.2 Na+.Ca2关系的响应差异 7.6.3 矿化度与HCO3、CI.关系的响应 第8章 年轻地层和古老地层水化学场与油气分布以东营凹陷新近系和前古近 为例 8.1 东营凹陷新近系地层水化学场与油气分布 8.1.1 新近系地层发育概况 8.1.2 地层水总体特征 8.1.3 地层水参数的剖面分带性 8.2 东营凹陷新近系地层水化学特征指示的水岩作用 8.2.1 新近系水岩作用 8.2.2 油气意义 8.3 东营、沾化凹陷前古近系的地层水化学剖面及水文地质演化 8.3.1 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学剖面及水文地质演化 8.3.2 沾化凹陷前古近系旋回性地层水化学剖面分布 第三篇 盆地水动力场与油气成藏 第9章 盆地流体动力场与油气成藏 9.1 盆地流体驱动机制 9.1.1 流体驱动机制 9.1.2 流体势 9.1.3 典型实例分析:中拐一新光地区二叠系流体动力场 9.2 流体流动型式及其演化 9.2.1 流体流动型式 9.2.2 不同流体动力系统下流动型式的演化 9.2.3 典型地区流体动力场演化与油气成藏作用 9.3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动力学数值模拟及水动力场演化 9.3.1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动力学数值模拟 9.3.2 东营凹陷沙三段水动力场特征 9.4 乌夏地区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数值模拟 9.4.1 研究区概况 9.4.2 不整合体结构及模拟层的设置 9.4.3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9.4.4 模拟参数设置 9.4.5 模拟结果 9.5 含油气盆地烃类流体运动的非均一性 9.5.1 烃类流体初次运移的非均一性 9.5.2 二次运移的非均一性 9.5.3 超压封存箱的幕式演化及烃类流体运动的统一性 第10章 盆地流体与油气成藏及有利目标区选择实例以渤海湾盆地商河地区 古近系为例 10.1 商河地区流体化学场、动力场与油气运移方向 lO.1.1 区域概况 lO.1.2 地层水化学特征 10.1.3 原油运移方向 10.2 断层与油气成藏关系 10.2.1 油源断层的活动性研究 10.2.2 商河地区控油断层现今的封堵性研究 lO.3 油气成藏期与成藏模式 10.3.1 油气运聚成藏期 10.3.2 油气成藏模式 10.3.3 有利勘探方向预测 主要参考文献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