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近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作者: 饶杰腾编著
出版时间:2008年版
丛编项: 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近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具有的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少并且单一、陈旧;另外,中小学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 人们认为.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极其有限的文学作品,教师往往采取"肢解"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的整体形象,得不到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无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目录
第一章戊戌变法前后的语文教育\l
一、维新派与洋务派文学思想的斗争\l
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学的独立设科\2
三、中国文学以“尚公”为准,收“同体”之效\4
四、清真雅正的衡文宗旨与不拘载道的传统观念\5
五、“读·背·讲”旧法的延续与“新法”的引进\9
第二章辛亥革命前后的语文教育\17
一、杂文学理论的总结和纯文学思想的萌发\17
二、实施“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废止读经讲经科、单设国文科\18
三、以“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20
四、选材注重“神理渊含,气盛言宜”\2l
五、在熟读、讲解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玩索\24
第三章五四运动前后的语文教育\35
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35
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与国语科的产生\36
三、发生研究巾国文学的兴趣,培养欣赏中国文学的能力\38
四、“适切现实的人生”、“富有艺术的价值”的教科书\40
五、“学生本位”观念的倡导与多种新教学法的尝试\45
第四章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语文教育\70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和革命文学的倡导\70
二、“党化教育”与国文教育\71
三、了解固有文化,发扬民族精神\73
四、教材力求不违背时代潮流及体裁风格,堪为模范者\76
五、教学空间的拓展--精读与略读\81
第五章抗日战争前后的语文教育\97
一、民族解放战争和救亡文学的突进\97
二、战时教育方针对国文课程的影响\98
三、文学在国文科中的地位、功能与任务’\99
四、教材:足以发扬民族之精神,增进国民现实生活的知识和堪为学者写作之模范\101
五、文学欣赏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107
第六章解放初期分科式的语文教育\146
一、“五四”新文学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冲突\146
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与语文分科\147
三、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与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149
四、文学课本: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常识相配合\151
五、文学作品的讲析与文学知识的讲述\158
第七章“反右”、“大跃进”后语文学科中的语文教育\183
一、“左”倾文艺思潮及其纠正\183
二、从批判“三脱离”,提倡“三结合”到“调整、巩固、提高”\184
三、语文教学目的: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186
四、教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凭借\187
五、教师讲清楚、解透彻,学生认真听、积极练\193
第八章“文革”后(新时期)的语文教育\223
一、社会转型和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223
二、教育的拨乱反正和“面向世界”\224
三、培养评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225
四、选材的时代性、典范性和组元的科学化\227
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232
第九章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258
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与文学领域“人文精神”的论争\258
二、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59
三、培养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26l
四、丰富教材的人文内涵\263
五、注重学生、教师、作者(文本)的对话过程\269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300
一、文学教育应当辩证地把握文学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300
二、文学教育必须准确地摆正在母语教育中的地位\301
三、文学教育一定要恰当地处理实用性目标和文学性目标的联系\302
四、务必全面精选文学名篇,系统构建文学知识体系\304
五、文学教育务必实施知情意教育\308
参考文献\31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