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作者: 徐延宇著
出版时间:2018年版
内容简介
《云南省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立足于对云南省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选择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差异,对于深入分析云南省滇西等经济社会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学生学业水平不高、辍学厌学等情况上升趋势内在原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推动云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云南的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现状
一、云南的经济发展
(一)云南是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云南要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二、云南基础教育现状
(一)云南基础教育政策背景
(二)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现状
(三)云南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四)云南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关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学习态度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学习行为的研究
三、学习动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动机概念的术语内涵不统一,缺乏区分效度
(二)不同理论取向并存,难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机研究模式
(三)研究者对学习动机基本性质的看法存在着重大分歧
(四)过于倚重自我报告的问卷研究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四、学习动机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社会认知理论的优势地位将更加凸显
(二)对学习动机内在结构的分析将更加全面系统
(三)建立环境因素、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问的整合模型
(四)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将得到普遍的运用
第三章 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因素分析
一、学习动机的理论基础
(一)强化动机理论
(二)成就动机理论
(三)需要层次理论
(四)内驱力理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六)归因理论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因素分析
(一)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分析
(二)学习动机的相关教学因素分析
第四章 学习动机问卷测题的编制
一、学习动机问卷各维度测题的编制
(一)内驱力
(二)自我效能感
(三)学习归因
二、云南省中小学生学习动机问卷
第五章 学习动机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分析检测
(一)被试取样
(二)测试工具
(三)问卷统计
(四)问卷的信效度检测
二、云南省中小学生学习动机正式问卷
第六章 抽样分析
一、云南省经济、教育发展现状
(一)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二)云南省教育发展现状
二、抽样分析
(一)昆明
(二)曲靖
(三)红河
(四)楚雄
(五)文山
(六)保山
(七)临沧
(八)普洱
(九)德宏
(十)西双版纳
第七章 问卷测评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及其原因对策
一、问卷测评结果的性别差异分析
(一)学习动机问卷测评性别数量差异
(二)性别差异t检验
二、问卷测评结果性别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个体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
(二)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女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考虑性别差异,增强学习动机
(一)增强女生的学习动机
(二)增强男生的学习动机
第八章 问卷测评结果的年级差异分析及其原因对策
一、问卷测评结果的年级差异分析
二、问卷测评结果年级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
(二)学习内容
(三)学习兴趣
(四)学习倦怠
三、考虑年级差异,增强学习动机
(一)设置合理期望目标,减轻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通过正确评价,缓解高年级学生的升学压力
(三)传授学习策略,降低高年级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
(四)利用认知冲突,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感
(六)健全高年级学生的人格
(七)依次加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三个阶段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九章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学生的动机差异分析及其原因对策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学生的动机差异分析
二、地区环境原因
(一)不同地区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差异
(二)不同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学校环境差异
(三)地区差异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四)环境因素及学生因素
三、因地制宜,增强学习动机
(一)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与自我效能感
(二)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中等发展地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优化教育环境,提高知识认知水平
(四)协调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文化共同发展
第十章 不同民族学生的动机差异分析及其原因对策
一、不同民族学生的动机差异分析
二、不同民族学生动机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
(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
三、增强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继续遵循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
(二)保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三)强化民族共性与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相结合
(四)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不同维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原因对策
一、问卷测评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一)学习动机与成就归因的关系
(二)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二、改变家长的旧观念,转变传统教师角色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改变旧观念
(二)转变传统教师角色
三、培养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一)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因材施教
(二)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
(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
(四)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度
(五)克服归因偏差
(六)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七)掌握归因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四、改进教师教学
(一)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
(二)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四)改革教学手段,学会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结合
(五)巧用归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就动机
(六)积极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无助感
(七)促进自我认同,激发自主学习
(八)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学校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和制度
(一)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
(二)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
(三)多建立课外活动基地,让学生能将课本内容与实际进行联结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