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界”辨析
出版时间:1997
内容简介
本书对教育学陈述所作的辨析,有形式分析,又不限于形式分析,以至关于它属什么性质的理论,实难一概而论。无以名之,姑称其为“教育学视界”辨析。成体统也好,不成体统也好,在所不计。本书共分三大部分,主要对教育诸概念、教育学的命题及教育学发展状态进行了探讨及透视。该书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理论性及指导性,对教育学做了深入客观的透析,不仅是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士必备的工具书,同时对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等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启迪作用。
目录
目次
序
教育诸概念辨析
一、教育学陈述:概念的“泛化”与“泛化”的
概念
10101 “理念”与“概念”的混淆
10102 案例
10103 定义与“定义性陈述”
10104 概念“泛化”的假象与真问题
二、“教育”辨
10201 “教育”概念的演变
10202 “教育”的不同层面
10203 中西“教育”视角之别
三、“教育目的”辨
10301 无疑中的疑点
10302 赓续的是什么传统
10303 “谁”的目的
四、“人的全面发展”辨
10401 “旧的分工”辨
10402 “再生产旧的分工”的新情况
10403 “人的全面发展”含义
10404 理想与现实
10405 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
10406 驳“过时论”
五、“德智体全面发展”辨
10501 数典不忘祖
10502 另一种传统
10503 抉择
六、“教育成分”辨
10601 各育的发生
10602 在什么意义上分解教育成分
10603 “全方位教育”观念
七、“学校职能”辨
10701 正名
10702 视野:学校职能分析框架
八、“教育原则”辨
10801 “规律”乎,“规范”乎
10802 “根据”的根据如何
10803 所谓“原则体系”
10804 术语式与命题式
九、“课程”辨
10901 “概念”问题
10902 变化中的理念
10903 辩证法的启示
10904 概念“泛化”的假象
十、“课程编制”辨
11001 历史形成的多种抉择
11002 比较
11003 学科课程在改进中
十一、“课外活动”辨
11101 以“课堂”为界的抉择
11102 以“教育课程”为界的抉择
11103 三种抉择比较
11104 “课堂中心主义”阴影
十二、“教学”辨
11201 古今“教学”外延之别
11202 重心转移的轨迹
11203 有待斟酌的定义
11204 偷换概念
十三、“教学组织型式”辨
11301 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
11302 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11303 辩证法的启示
十四、“教学的教育性”辨
11401 一个欠通的命题
11402 “规律”乎,“原则”乎
11403 原典考辨
十五、“教学程序”辨
11501 从“学”之序到“教”之序
11502 “教”-“学”联结程序的探索
11503 反复
11504 症结
11505 “形式阶段”与形式主义的阶段
十六、“启发式教学”辨
11601 一词三义
11602 “新解”质疑
十七、“考试”辨
11701 考试制度化
11702 考试与制度化教育
十八、“德育”辨
11801 “概念”问题
11802 独立形态“德育”的形成
11803 误解的由来
11804 抉择问题
十九、“政治教育”辨
11901 “政治教育”知多少
11902 不同的策略
11903 范围
11904 对策:学生政治行为问题
11905 对策:教师政治立场问题
二十“社会教育”辨
12001 视野
12002 辩证法的启示
二十一“指导”辨
12101 要义
12102 “指导”与“控制”
12103 “指导”:教育观念更新的表征
12104 作为专门工作领域的“指导”
二十二、“师生关系”辨
12201 三重关系属性
12202 “教学相长”解
12203 “民主平等”解
12204 “尊师爱生”解
二十三、“普通教育”辨
12301 无形的自我否定
12302 基本含义与不同取向
12303 不纯的实践
12304 外延扩大的启示
二十四、“综合技术教育”辨
12401 要义
12402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12403 国际大势与中国实际
二十五、“劳动技术教育”辨
12501 摸索
12502 若明若暗的概念
12503 “全方位劳动技术教育”观念
二十六、“教育传统”辨
12601 重重叠叠的积淀
12602 明天对昨天的审视
二十七、“教育先行”辨
12701 带有后遗症的良方
12702 “先行”的教育抉择
12703 正着何须歪打
二十八、“教育民主化”辨
12801 “教育民主化”两面观
12802 老调新谈
12803 教育民主之“化”
二十九、“教育立法”辨
12901 “法制化”向教育的召唤
12902 教育立法的回应
12903 历史的鉴戒
12904 “教育法”的生命力
Ⅱ
教育学诸命题辨析
一、教育学陈述:模糊的命题与命题的模糊
20101模糊的命题
20102命题的模糊性
20103症结:教育学性质模糊否
二、“教育是永恒范畴”辨
20201浅薄而含糊的命题
20202列宁为此作证么
20203它是“历史范畴”的补充么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辨
20301不充足的理由
20302从别一面观照
20303问题的发生
20304过时的观念
20305特定的含义何在
四、“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抉
择与统合”辨
20401 教育:面临“人的问题”
20402 教育:面临“社会的挑战”
20403 “人本位教育说”的假设
20404 “社会本位教育说”的假设
20405 循名责实
20406 “社会主义教育”辨
20407 教育:在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之
间的抉择与统合
五、“学校的自我保存”辨
20501 未被承认的职能
20502 不被理解的属性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辨
20601 两个范围
20602 双重意义
20603 “生产劳动”的历史观
20604 社会经济前提
20605 “教育”辨
20606 理想与现实
七、“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辨
20701 纲领性定义
20702 假想的“规律”
20703 “统一”:规避矛盾的遁词
20704 辩护程序
八、“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辨
20801 出典考辨
20802 隐喻性陈述的效应问题
20803 性质模糊的口号
九、“三个面向”辨
20901 从历史经验看“面向世界”
20902 从历史经验看“面向未来”
20903 从历史经验看“面向现代化’
20904 崭新的历史内容
Ⅲ
教育学发展状态透视
一、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
——我国近半个世纪教育学发展
道路剪影
30101 “大教育学”:沉重的翅膀
30102 行动中的“中国化”观念[一]
30103 行动中的“中国化”观念[二]
30104 行动中的“中国化”观念[三]
30105 未解之“结”
30106 权宜之计
后记:“迷惘的”教育学评论
二、“教育学体系”辨
30201 现有陈述程式的问题何在
30202 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30203 跨越两种不同教育学间鸿沟的
尝试
30204 “实践教育学”的构建
30205 悬而不决的理论问题
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规范研究
——再论《教育学的迷惘》
30301 教育学形式性质之分
30302 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两重隔膜
30303 传统社会科学的烙印
30304 “科学”观念
后记:不够规范的“规范研究”之论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