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 王颖,丁建东主编 2018年版

收藏
  • 大小:51.95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
作者:王颖,丁建东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渔文化肇始于远古时期,是以海岸采贝和近浅海捕捞等方式猎取海生食品的海洋渔猎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这种渔猎活动发展为有规模的渔业捕捞和养殖业,并形成了相对专业性的从业人员和产业发展。渔民、渔业以及渔业活动得以展开的渔场和渔民生活的海岛渔村,构成了蕴意丰富、形态多样的中国海洋渔文化系统,廓开了生动丰富、立体多元的中国渔文化的灿烂画卷。 \n 中国海洋渔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文明史一脉相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象山海洋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先民以海为生的印痕、原生的文化俯拾即是,有渔具、渔船、渔场、渔港、渔汛、渔灯、渔歌、渔曲、渔鼓……这些原有的文化元素许多是象山独有的,充满了浓浓的象山味。 \n《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一书以中国海洋渔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演变、基本特点到物质载体、文化形态等全面且深入的探讨,此外本书还详述了象山渔文化研究的探索性实践,为我国海洋渔文化发展、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普及中国海洋文化知识有着重要意义,是我国海洋文化方面的一本较好读物。 \n
目录
第一章

\n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n
第一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早期形态 003

\n
第二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蓬勃发展 011

\n
第三节 明清海洋渔文化的繁荣和民国时期的衰落 017

\n
第四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基本特点 025

\n
第二章

\n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母体、主体和载体

\n
第一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母体:海洋渔业 030

\n
第二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主体:渔民 038

\n
第三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载体:海洋渔村 043

\n
第四节 中国传统渔业、渔民和渔村文化的当下转型 050

\n
第三章

\n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

\n
第一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物质文化形态 058

\n
第二节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064

\n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海洋渔文化项目 073

\n
第四章

\n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区域文化形态

\n
第一节 北海区域的渔文化形态 082

\n
第二节 东海区域的渔文化形态 089

\n
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内文-(印刷文件)08-18.indd 8 2018/8/17 16:08:25

\n
第三节 南海区域的渔文化形态 097

\n
第四节 东海、南海渔文化交汇处的福建海域渔文化 102

\n
第五章

\n
中国海洋渔文化的保护性传承与象山的探索性实践

\n
第一节 海洋渔文化的保护性传承 111

\n
第二节 海洋渔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117

\n
第三节 象山海洋渔文化保护传承的探索性实践 123

\n
第六章

\n
渔港渔船:象山渔文化的历史传承

\n
第一节 象山渔文化的历史发展 136

\n
第二节 象山的历史渔港 143

\n
第三节 象山的历史渔村 148

\n
第四节 象山的海错诗 156

\n
第七章

\n
开渔大典:象山渔文化的创新实践

\n
第一节 象山渔区祭祀的历史传统 164

\n
第二节 开渔节的“中国”定位 173

\n
第三节 开渔节的探索实践 178

\n
第四节 开渔节的特色和深远影响 182

\n
中国海洋渔文化研究与象山实践-内文-(印刷文件)08-18.indd 9 2018/8/17 16:08:33

\n
第八章

\n
生态保护:象山渔文化的时代担当

\n
第一节 时代之问:渔业生态何处去 190

\n
第二节 舍我其谁:海洋渔业生态区的筹划和实践 196

\n
第三节 仙居之岸:百里黄金海岸 203

\n
第四节 从海洋渔文化生态到美丽象山生态 208

\n
第九章

\n
因渔而海:象山海洋文化的全域视野

\n
第一节 象山渔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214

\n
第二节 从渔文化到象山县域文化构建 220

\n
第三节 从象山县域文化到中国海洋文化 223

\n
第四节 象山渔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 233

\n
第十章

\n
亲近体验:象山渔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n
第一节 象山渔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40

\n
第二节 象山渔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多方面价值 245

\n
第三节 象山非物质性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52

\n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一种可贵的探索实践 259

\n
后记 265

\n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