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微相:分析、解释及应用 第2版
作者: [德] 埃里克·弗吕格尔 著
出版时间: 2016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向读者提供一套应用于碳酸盐岩微相研究的综合方法,并展示微相研究的应用在促进碳酸盐岩地质学新发展方面的贡献。相比于其他碳酸盐岩沉积学著作,本书的大量笔墨主要集中在反映碳酸盐岩沉积和成岩史并决定其实际用途的岩石组分和组构上。本书包括如下内容:分析碳酸盐岩沉积史和成岩史;描述不同海洋和非海洋环境碳酸盐沉积作用,讨论热带暖水碳酸盐和非热带冷水碳酸盐;介绍碳酸盐岩微相特征并强调其意义;重点论述碳酸盐沉积作用的生物控制因素并概述灰岩薄片中的常见化石;讨论成岩作用、孔隙度和白云石化作用之间的关系;论述碳酸盐岩微相对建立和评价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模式的重要性;强调碳酸盐岩微相在分析古气候变化和追踪台地-盆地关系方面的潜在应用;论述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对储层和灰岩资源评价的价值及其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目录
第二版序 译者的话 前言 1微相研究新进展 1.1微相概念 1.2新进展 2碳酸盐沉积环境 2.1引言 2.1.1碳酸盐主要为原生沉积/沉淀 2.1.2“索比原理”灰岩主要由生物成因沉积物组成 2.1.3现代碳酸盐必读材料 2.2海陆碳酸盐沉积物 2.3海洋环境划分 2.3.1海洋环境划分界面 2.3.2垂向区带和横向区带 2.3.2.1垂向区带 2.3.2.2横向区带 2.4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综述 2.4.1非海洋碳酸盐沉积环境 2.4.1.1成土碳酸盐、古土壤、钙结层/钙质壳 2.4.1.2沼泽碳酸盐 2.4.1.3洞穴碳酸盐、洞穴化学沉积物和喀斯特 2.4.1.4风成碳酸盐 2.4.1.5冰川碳酸盐 2.4.1.6钙华、石灰华和钙质泉华 2.4.1.7湖泊碳酸盐 2.4.18河流碳酸盐 2.4.2海陆过渡边缘海环境海岸带和环潮坪沉积物 2.4.2.1海滩(前滨)、障壁和滨海瀉湖 2.4.2.2环潮坪环境 2.4.3浅海沉积环境“浅水”和“深水” 2.4.3.1边缘海和陆表海 2.4.3.2碳酸盐陆棚、缓坡和台地 2.4.3.3陆棚边缘 2.4.3.4礁 2.4.4热带和非热带碳酸盐:成分、控制因素及其意义的差别 2.4.4.1热带和非热带碳酸盐纬度分带及识别标志 2.4.4.2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碳酸盐 2.4.4.3非热带陆棚碳酸盐和礁碳酸盐 2.4.5深海环境 2.4.5.1背景 2.4.5.2沉积作用过程 2.4.5.3远洋沉积作用 2.4.5.4再沉积作用(“异地碳酸盐”) 2.4.5.5钙质浮游生物和碳酸盐软泥 2.4.5.6碳酸盐保存潜力和溶解深度界线 2.4.5.7碳酸盐斜坡、台缘碳酸盐和碳酸盐裙 2.4.6冷泉和热泉碳酸盐 微相分析 3研究方法 3.1野外工作及采样 3.1.1野外观察 3.1.1.1岩性、结构和颜色 3.1.1.2层理、沉积构造和成岩特征 3.1.1.3化石和生物成因构造 3.1.1.4现场测井和成分测井(compositional logs) 3.1.2采样 3.1.2.1调查样品采集和统计样品采集 3.1.2.2采集多少样品 3.1.2.3微相样品采样实用建议 3.2实验技术 3.2.1切片、揭片和薄片 3.2.2铸体、刻蚀和染色 3.2.3显微镜技术 3.2.3.1偏光显微镜 3.2.3.2立体扫描电子显微镜 3.2.3.3荧光、阴极发光和流体包裹体显微镜 3.2.4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5痕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分析 4微相信息:基质和颗粒 4.1细粒碳酸盐基质:泥晶、微亮晶、钙质粉砂 4.1.1泥晶 4.1.2泥晶和其他类型细粒基质的形成模式 4.1.2.1自生泥晶 4.1.2.2异地泥晶 4.1.2.3成岩泥晶(假泥晶) 4.1.3微亮晶 4.1.4粉屑灰岩 4.1.5描述和解释细粒灰岩的实用建议 4.1.6细粒碳酸盐的重要意义 4.2碳酸盐颗粒 4.2.1生物碎屑(骨粒) 4.2.2似球粒:仅仅是一个无成因含义的术语 4.2.2.1术语 4.2.2.2与其他颗粒类型相比 4.2.2.3产状 4.2.2.4现代似球粒 4.2.2.5“似球粒问题”:古代似球粒的成因亚类是什么 4.2.2.6常见的似球粒显微组构 4.2.2.7似球粒的成岩作用 4.2.2.8似球粒的意义 4.2.3皮粒——具有泥晶套的碳酸盐颗粒 4.2.3.1泥晶化作用和泥晶套 4.2.3.2皮粒的成因 4.2.3.3皮粒的意义 4.2.4核形石和红藻石 4.2.4.1核形石 4.2.4.2红藻石和巨核形石 4.2.5鲕粒 4.2.5.1术语 4.2.5.2与其他颗粒相比较 4.2.5.3特征描述 4.2.5.4鲕粒及鲕粒灰岩中的化石 4.2.5.5特殊的鲕粒类型 4.2.5.6现代鲕粒 4.2.5.7鲕粒形成的控制因素 4.2.5.8如何描述鲕粒 4.2.5.9鲕粒和鲕粒岩的成岩变化及孔隙度 4.2.5.10古代鲕粒 4.2.5.11长期变化 4.2.5.12鲕粒的意义 4.2.6豆粒和渗流豆粒——大一点的鲕粒或独立的碳酸盐颗粒 4.2.6.1术语 4.2.6.2与其他颗粒的比较 4.2.6.3特征 4.2.6.4现代豆粒:形成环境和控制因素 4.2.6.5豆粒的成因 4.2.6.6古代豆粒 4.2.6.7非碳酸盐豆粒 4.2.6.8豆粒的意义 4.2.7集合粒葡萄石、团块和其他复合颗粒 4.2.7.1术语 4.2.7.2比较 4.2.7.3现代集合柱的形成控制条件 4.2.7.4古代集合粒 4.2.7.5集合粒的意义 4.2.8再沉积物内碎屑、外碎屑——内源沉积物,外源沉积物 4.2.8.1内碎屑:成因和典型相类型 4.2.8.2外碎屑:奇,隆的外来者 4.3碳酸盐颗粒的形态 4.3.1目的和方法 4.3.2碳酸盐颗粒形态学数据的意义 5微相信息:组构 5.1沉积和成岩组构 5.1.1示顶底构造 51.1.1碳酸盐岩中的常见示顶底特征 5.1.1.2重新定向的示顶底构造 5.1.1.3灰岩中示顶底构造的意义 5.1.2生物组构和颗粒定向性 5.1.2.1有孔虫灰岩生物组构:潜在储层质量的线索 5.1.2.2生屑和内碎屑碳酸盐颗粒的定向排列样式 5.1.3层理和纹层组构 5.1.4生物潜穴和生物扰动组构 5.1.4.1生物扰动作用、生物潜穴作用和生物一再生构造作用 5.1.4.2生物扰动作用的产状和成因 5.1.4.3灰岩中生物扰动组构的识别标志 5.1.4.4生物扰动结构的定性与定量分类 5.1.4.5显生宙生物扰动作用样式的长期变化 5.1.4.6生物潜穴灰岩的意义 5.1.5鸟眼、窗格组构和平底晶洞 5.1.5.1鸟眼构造 5.1.5.2窗格组构 5.1.5.3平底晶洞 5.1.5.4鸟眼、窗格组构和平底晶洞的意义 5.1.6瘤状组构 5.2不连续面:从微相到层序地层学 5.2.1不连续面的分类 5.2.2不连续的主要标志 5.2.3暴露面的微相标志和意义 5.2.4凝缩面和硬底的微相标志及意义 5.2.4.1硬底 5.2.4.2凝缩作用面和凝缩段 5.2.5不连续和层序地层学 5.3同沉积期和沉积期后特征:裂隙、脉和角砾 5.3.1沉积物充填的裂隙:水成岩墙和裂隙的充填 5.3.1.1沉积裂隙的成因、发育和充填 5.3.1.2水成岩墙的微相分析 5.3.1.3碳酸盐岩中水成岩墙的实例研究 5.3.1.4沉积充填裂隙的重要意义 5.3.2微裂缝和脉(方解石脉) 5.3.2.1方解石脉的成因和分类 5.3.2.2方解石充填的微裂缝的描述标志 5.3.2.3碳酸盐岩中微裂缝的意义 5.3.3碳酸盐角砾岩和砾岩 5.3.3.1术语 5.3.3.2怎样描述碳酸盐角砾岩 5.3.3.3碳酸盐角砾岩的类型:成因、分类和标志 5.3.3.4碳酸盐砾岩 5.3.3.5碳酸盐角砾岩和砾岩的意义 …… 6定量微相分析 7成岩作用、孔隙度和白云石化作用 8碳酸盐岩分类——样品命名 9灰岩是生物沉积物 10薄片中的化石:并没有那么难 微相解释 11微相标志概述:微相类型 12古环境条件的识别 13沉积微相综合分析 14沉积模式、相带和标准微相 15盆地分析:沉积环境识别 16沉积控制因素及沉积过程分析 微相应用 17储层与容矿岩 18碳酸盐岩资源、相、风化与保护 19微相与考古学 20新增实例(Axel Munnecke撰写)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