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表面哥白尼纪与水星表面柯伊伯纪地质活动对比研究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丛书
内容简介
《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丛书:月球表面哥白尼纪与水星表面柯伊伯纪地质活动对比研究》的内容组织如下:第一章介绍月球表面的地质演化史以及月面年轻的地质活动的研究意义。首先介绍月球的概况、月面的基本地质单元和内部结构;然后综合前人研究资料介绍月面地层年代的划分和地质演化史;最后提出月球表面年轻地质单元的发现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水星表面的地质演化史以及水星表面年轻的地质活动的研究意义。首先介绍水星的概况、水星表面的基本地质单元和内部结构;然后综合前人研究资料介绍水星表面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地质演化史;最后提出水星表面年轻地质单元的发现和研究意义。第三章介绍基本研究思路(具体研究方法在具体地质现象中详述),以及研究工作中使用的影像、高程、反照率光谱和重力场数据及其处理方法。鉴于“年轻的地质活动”突出了识别地层年龄的重要性,接着讨论了行星表面(包括月球和水星)的定年方法及其使用中的注意事项;最后使用撞击坑统计技术厘定水星表面自曼苏尔纪以来的地层年代的绝对起止时间。第四章介绍月球表面哥白尼纪的地质活动。其中包括哥白尼纪的构造与岩浆活动,哥白尼纪的撞击熔融内形成的冷凝裂隙,以及月表的坡面块体运动。第五章介绍水星表面哥白尼纪的地质活动。其中包括柯伊伯纪的表面岩浆活动,柯伊伯纪的表面构造活动,柯伊伯纪的壳层挥发分形成的白晕凹陷和暗斑,以及柯伊伯纪的撞击熔融内的冷凝裂隙。由于目前水星表面影像数据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尚不足以系统研究水星表面的坡面块体运动。第六章讨论月球与水星表面年轻地质活动的对比及其对行星表面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首先对比柯伊伯纪的水星与哥白尼纪的月球的相对活跃程度;对比水星和月球上的年轻撞击坑的溅射物的形态与尺度,并以此探讨了撞击过程的挖掘阶段的主控因素;对比水星柯伊伯纪和月球哥白尼纪的撞击熔融内发育的冷凝裂隙,分析冷凝裂隙的演化史,探讨了热辐射在行星表面的岩浆冷凝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探讨水星和月球撞击坑内的中央凹陷的成因。第七章总结《构造地质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丛书:月球表面哥白尼纪与水星表面柯伊伯纪地质活动对比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并辰望未来我国和世界水星和月球探测计划的科学目标。
目录
1.1 月球概述
1.2 月球表面的地质单元
1.2.1 月球表面的岩石类型
1.2.2 月球表面的地质作用与地貌单元
1.3 月球的内部结构
1.4 月球表面的地质活动演化史:内部热演化-撞击作用-构造活动-岩浆活动的综合作用
1.5 月面哥白尼纪地质活动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水星表面地质演化史及年轻地质活动的研究意义
2.1 水星概述
2.2 水星表面的主要地质单元
2.3 水星的内部结构
2.4 水星表面的地质活动演化史
2.5 水星表面柯伊伯纪的地质活动的研究意义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数据及其处理方法
3.2.1 研究数据
3.2.2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3.3 行星表面地质单元的定年方法
3.3.1 简介
3.3.2 撞击坑大小-频率统计技术
3.3.3 撞击坑统计技术的局限性与影响因素
3.3.4 本节小结
3.4 水星曼苏尔纪以来的地层年代
3.4.1 介绍
3.4.2 方法与数据
3.4.3 水星表面形态学第一类和柯伊伯纪撞击坑的绝对模式年龄
第四章 月球哥白尼纪的表面地质活动
4.1 哥白尼纪的构造与岩浆活动
4.1.1 引言
4.1.2 研究数据
4.1.3 哥白尼撞击坑南东侧溅射毯上的地堑
4.1.4 哥白尼撞击坑南东侧溅射毯上的地堑的张应力来源
4.1.5 哥白尼纪浅层岩浆侵入的可能性
4.1.6 本节小结
4.2 哥白尼纪的撞击熔融内形成的冷凝裂隙
4.2.1 引言
4.2.2 研究方法与基础数据
4.2.3 撞击熔融内的冷凝裂隙的形貌特征
4.3 月表坡面块体运动
4.3.1 序言
4.3.2 月球坡面块体运动的形貌与分类
4.3.3 月表块体运动的年龄
4.3.4 坡度与块体运动
4.3.5 月表块体运动的触发机制
4.3.6 月表块体运动与表面侵蚀速率
4.3.7 本节小结
第五章 水星柯伊伯纪的表面地质活动
5.1 柯伊伯纪的表面岩浆活动
5.1.1 引言
5.1.2 柯伊伯纪的岩浆活动
5.1.3 讨论与结论
5.2 柯伊伯纪的表面构造活动
5.2.1 引言
……
第六章 月球与水星表面年轻地质活动的对比及其对行星表面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