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
作者: 翟华强
出版时间:2019年版
丛编项: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之一,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的领导与组织下,联合全国27所高等院校共同编写而成的。它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剂、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药学、工商管理、人文社法、市场营销、护理等相关专业使用,也可满足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的使用。翟华强、安冬青、王燕平主编的《中医药学概论(供中药学药学管理学及相关专业用第2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作为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写。该书在尊重中医药学科特色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将“理、法、方、药”连贯成一体,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系统了解中医理论学术体系,掌握中医临床诊断精要以及中药临床应用情况,体现了“医药圆融、互为一体”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与中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及辨证用药的思路、常用中药的性能与用法、常用方剂的组成与临床应用等,为后继学习相关课程奠定专业基础。为了确保教材体系的连续性,本次编写在充分尊重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参考了近年来各地出版的有关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相关著作,吸纳了各兄弟院校在教学、教改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遵循“中医要发展、教材要改革”,保障中医药理论传统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结合药剂、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药学、工商管理、人文社法、市场营销、护理等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和优化;对中医药理论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内容,力求运用准确、严谨的现代语言进行表述;对教材的结构做了相应的调整,力求使本教材最大限度地达到科学、缜密和先进的水平。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府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络脉、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发病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疾病的传变
第三节 疾病的转归
第九章 养生与治则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则
第二部分 中医诊法概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舌
第四节 望排出物
第五节 望小儿食指络脉
第三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第二节 嗅气味
第四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第五章 切诊
第一节 脉诊
第二节 按诊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一节 气病辨证
第二节 血病辨证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
第八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肝与胆病辨证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第三部分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采集和贮藏
第一节 中药产地
第二节 采收时节和方法
第三节 贮藏保管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的概念和目的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五味
第二节 升降浮沉
第三节 归经
第四节 有毒无毒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用药禁忌
第七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第二节 中药的煎服方法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 清虚热药
第十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第二节 润下药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第十二章 芳香化湿药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第十四章 温里药
第十五章 理气药
第十六章 消食药
第十七章 驱虫药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第四节 破血消瘕药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第二节 补阳药
第三节 补血药
第四节 补阴药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第二十七章 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八章 拔毒生肌药
第四部分 方剂学
第一章 方剂学的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组成原则
第二节 组成变化
第五章 剂型和用法
第一节 常用剂型
第二节 方剂的服法
第六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第七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剂
第二节 润下剂
第三节 逐水剂
第四节 攻补兼施剂
第八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第三节 调和肠胃剂
第九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第二节 清营凉血剂
第三节 清热解毒剂
第四节 清脏腑热剂
第五节 清虚热剂
第十章 祛暑剂
第一节 祛暑解表剂
第二节 清暑益气剂
第三节 祛暑利湿剂
第十一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第十二章 表里双解剂
第一节 解表清里剂
第二节 解表攻里剂
第十三章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剂
第二节 补血剂
第三节 气血双补剂
第四节 补阴剂
第五节 补阳剂
第十四章 安神剂
第一节 重镇安神剂
第二节 滋养安神剂
第十五章 开窍剂
第一节 凉开剂
第二节 温开剂
第十六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剂
第二节 涩肠固脱剂
第三节 涩精止遗剂
第四节 固崩止带剂
第十七章 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剂
第二节 降气剂
第十八章 理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剂
第二节 止血剂
第十九章 治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第二节 平息内风剂
第二十章 治燥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第二节 滋阴润燥剂
第二十一章 祛湿剂
第一节 燥湿和胃剂
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第四节 温化水湿剂
第五节 祛风胜湿剂
第二十二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剂
第二节 清热化痰剂
第三节 润燥化痰剂
第四节 温化寒痰剂
第五节 治风化痰剂
第二十三章 消导化积剂
第一节 消食导滞剂
第二节 健脾消积剂
第二十四章 驱虫剂
第二十五章 涌吐剂
第二十六章 痈疡剂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