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医世纪传媒 中医入门歌诀 第5版
作者:魏良行主编
出版时间:2018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10章,以歌诀形式对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介绍。包括中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等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各种诊法、辨证、治疗原则和方法,中药来源、性能、炮制、用法和530余种中草药、400余首方剂,均编成歌诀。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形式上不拘一格,或五言,或七言,顺口押韵,好学易记,是快捷学习中医药学的好帮手;适于中西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中医基本特点
第一节整体观念
第二节辨证论治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对立
(二)阴阳的互根
(三)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二、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疾病变化
(四)作为诊断、用药的归类方法
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归类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
二、五行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脏象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肾(附:命门)
二、六腑
(一)小肠
(二)胆
(三)胃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三、奇恒之府
(一)脑髓骨
(二)脉
(三)女子胞
四、人的生成与发育
(一)人之生成
(二)脏腑盛衰与发育
第四节气血精津液
一、气
(一)气的来源
(二)气的分布与功能
二、血
三、精
四、津液
第五节经络
一、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阳跷
(六)阴维、阳维
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第三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外伤
一、外感六淫
(一)风
1外风
2内风
(二)寒
1外寒
2内寒
(三)暑
(四)湿
1外湿
2内湿
(五)燥
(六)火
二、温病
(一)概念
(二)各论
1春温
2暑温
3湿温
4秋燥
5冬温
6温毒
7瘟疫
三、创伤虫兽伤
第二节内伤
一、七情太过
二、饮食不节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其他致病因
素——病理
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一、一般望诊
(一)精神
(二)气色
(三)形态
(四)男女老幼辨
二、局部望诊
(一)头部形态及面色
(二)望舌
1舌质
2舌苔
(三)斑疹白
1斑疹
2白
(四)小儿指纹
第二节闻诊
一、闻声音
(一)语声
(二)呼吸
(三)咳嗽
(四)呃逆
(五)嗳气
(六)语言
二、嗅气味
第三节问诊
一、问寒热
(一)恶寒
(二)发热
(三)寒热往来
二、问汗
(一)有汗无汗
(二)自汗盗汗
(三)头面汗出
(四)手足汗出
(五)战汗
(六)绝汗
三、问饮食
(一)渴饮
(二)食欲
(三)口味
(四)呕吐
四、问二便
(一)大便
(二)小便
五、问头身
(一)头部
1头痛
2眩晕
3耳鸣、耳聋
(二)身躯
六、问胸腹
(一)胸胁部
(二)脘腹部
七、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八、问妇女经带胎产
(一)月经
(二)带下
(三)胎产
九、小儿望、问、切
第四节切诊
一、切脉
(一)概念
(二)病脉举例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虚脉
6滑脉
7涩脉
8洪脉
9细脉
10弦脉
11紧脉
12促脉
13结代脉
二、触诊
(一)温度
(二)肿块
第五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阴阳
二、表里
三、虚实
四、寒热
第二节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病证
二、气分病证
三、营分病证
四、血分病证
第四节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第五节脏腑辨证
一、心病证
(一)虚证
1心气虚、心阳虚证
2心血虚、心阴虚证
(二)实证
1心火上炎证
2痰迷心窍证
3心血瘀阻证
二、肝病证
(一)虚证
1肝阴虚证
2肝血虚证
(二)实证
1肝气郁结证
2肝火上炎证
3肝风内动证
4寒凝肝脉证
(三)兼证
1心肝血虚证
2肝胆湿热证
3肝胃不和证
三、脾病证
(一)虚证
1脾胃气虚证
2脾阳虚证
3脾阴虚证
(二)实证
1寒湿困脾证
2脾胃湿热证
(三)兼证
1心脾两虚证
2肝脾不调证
四、肺病证
(一)虚证
1肺气虚证
2肺阴虚证
(二)实证
1风寒束肺证
2风热乘肺证
3燥热伤肺证
4痰浊阻肺证
(三)兼证
1心肺气虚证
2肝火犯肺证
3肺脾两虚证
五、肾病证
(一)虚证
1肾阴虚证
2肾阳虚证
3肾不纳气证
4肾气不固证
5肾虚水泛证
(二)兼证
1肺肾阴虚证
2心肾不交证
3肝肾阴虚证
4脾肾阳虚证
六、胃病证
(一)胃火炽盛证
(二)胃阴不足证
七、小肠病证
(一)小肠虚寒证
(二)小肠气痛证
八、大肠病证
(一)大肠湿热证
(二)大肠液亏证
九、膀胱病证
(一)膀胱虚寒证
(二)膀胱湿热证
第六节方剂辨证
第六章治疗原则
第一节治则内容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二、局部和整体
三、治标与治本
(一)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四、正治与反治
五、祛邪与扶正
六、虚实补泻
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九、辨证论治与辨病治疗
第二节治法应用
一、汗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二、吐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三、下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四、和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五、温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六、清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七、补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八、消法
(一)适用范围
(二)运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
......
第十一节消散剂
一、消食导滞剂
1保和丸
2枳术丸
3枳实导滞丸
4木香槟榔丸
5枳实消痞丸
二、消癥排石剂
1鳖甲饮子
2金匮鳖甲煎
3活血解毒丸
4犀黄丸
5内消瘰疬丸
6胆道排石汤
7尿道排石汤
三、温经散寒剂
1当归四逆汤
2程氏蠲痹饮
3羌活胜湿汤
四、消痈排脓剂
1消瘰丸
2仙方活命饮
3托脓散
4阳和汤
5薏苡附子败酱散
6小金丹
五、温中散寒剂
1理中汤
2小建中汤
3大建中汤
4吴茱萸汤
5厚朴温中汤
六、回阳救逆剂
1四逆汤
2回阳救急汤
3黑锡丹
4甘草干姜汤
第十二节驱虫剂
1乌梅丸
2化虫丸
3乌梅安蛔汤
4肥儿丸
5驱绦汤
6驱钩汤
7驱蛔汤
8胆蛔汤
第十三节补益剂
一、补气剂
1四君子汤
2参苓白术散
3补中益气汤
4生脉散
二、补血剂
1四物汤
2当归补血汤
3炙甘草汤
4归脾汤
5七宝美髯丹
6养心汤
三、补阴剂
1六味地黄汤
2左归饮
3大补元煎
4大补阴丸
5三才封髓丹
6一贯煎
7河车大造丸
8二至丸
9健步虎潜丸
四、补阳剂
1金匮肾气丸
2右归饮
3五子衍宗丸
4二仙汤
5加味金刚丸
6龟鹿二仙胶
7保元汤
第十四节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剂
1牡蛎散
2玉屏风散
3当归六黄汤
二、敛肺止喘剂
1九仙散
2参蛤散
3参赭镇气汤
4润肺止嗽丹
5人参保肺丸
三、涩肠止泻剂
1四味回阳饮
2四神丸
3真人养脏汤
4桃花汤
四、固精缩尿剂
1金锁固精丸
2固阴煎
3桑螵蛸散
4固脬汤
5缩泉丸
6大菟丝子丸
五、固崩止带剂
1固冲汤
2固经丸
3安坤赞育丸
4完带汤
5愈带丸
6白带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