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治疗学 第二版
作者:邱茂良 著
出版时间:2009年版
内容简介
针灸学起源于我国,流传至今已数千年。如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带内经》一书中,对针灸的理论、操作和临床治疗,就有较全面的记载为针灸学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历代医学家的钻研,针灸学在理论和临床上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提高。现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针灸热,使这门古老医学变为新兴的学科,成为世界医学的组成部分,在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越来越显示出优越作用。《内经》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用整体观点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等.为中医学包括针灸学奠定了基础。其中经络学说与针灸学关系最密切,故被称为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在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针灸学的临床辨证归经、循经治疗这一整套理法方穴的治疗法则。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临床的理论核心,它的发展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目前,国内国外均致力于经络的研究,在肯定经络是客观存在以后。正在为寻求经络实质提出客观依据。例如经络的感传和气至病所的研究,通过十几万人的经络检测,发现经络感传路线和古代医籍所说循行路线基本相符,但亦有不少分歧之处,可以补前人之不足。在此基础上,并用经络冷光、经穴声信息、红外线热象仪等多种仪器和方法控索经络实质。豫计今后不太长的时期内,经络循行将会更全面、更详细地被描述。其作用亦能得到新的阐明,经络实质亦会有较明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针灸临床治疗发展概况
第一节 针灸临床治疗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针灸临床治疗的新进展
第三节 针灸临床治疗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针灸治疗的辨证论治
第一节 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针灸常用的辨证方法简介
第三章 针灸的治疗原则
第一节 补虚与泻实
第二节 清热与温寒
第三节 治标与治本
第四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四章 针灸的治疗作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的古代文献记载
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及其原理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决定针灸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针灸的治法和处方
第一节 针灸治法选介
第二节 针灸治疗处方
第六章 刺灸法的运用与研究
第一节 刺法的运用与研究
第二节 灸法的运用及研究
第七章 与针灸治疗效果有关的问题
各论
第一章 内科疾病
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小儿麻痹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百日咳
肺结核
颈淋巴结结核
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痢疾
疟疾
蛔虫病
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炎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压病
心肌炎
心脏神经官能症
无脉症
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下垂
胃肠神经官能症
肠炎
便秘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阳痿
遗精
附:不射精
贫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成年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状腺炎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糖尿病
肥胖症
关节炎
附:痛风性关节炎
血管性头痛
癫痫
急性脑血管疾病
急性脊髓炎
三叉神经痛
臂丛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面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及急性传染性多发
经根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
臂丛及其周围神经麻痹
下肢周围神经麻痹
红斑性肢痛症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精神分裂症
神经衰弱
癔症
中暑
第二章 外科疾病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乳腺炎
肋软骨炎
肠梗阻
阑尾炎
痔
直肠脱垂
胆石症和胆道系统感染
胰腺炎
前列腺炎
尿石症
急性尿潴留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象皮腿
肢端动脉痉挛症
扭伤
肱骨外上髁炎
肩关节周围炎
腰痛
颈肩肌筋膜炎
颈椎病
外伤性截瘫
第三章 妇产科疾病
子宫收缩乏力和胎位异常
产后少乳
盆腔炎
子宫颈炎
功能性子宫出血
闭经
痛经
子宫脱垂
第四章 儿科疾病
小儿腹泻
小儿惊厥
小儿遗尿
第五章 眼科疾病
麦粒肿
上睑下垂
急性结膜炎
视神经萎缩
近视
色盲
夜盲症
流泪症
第六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
鼻炎
鼻衄
咽喉炎
急性扁桃体炎
声带瘫痪
耳源性眩晕
耳鸣、耳聋
第七章 口腔科疾病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牙痛
第八章 皮肤科疾病
带状疱疹
疣
荨麻疹
神经性皮炎
斑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