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城市医疗救助的理论和经验
作者: 徐祖荣 著
出版时间: 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作为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我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基于此,作为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YJA840036)阶段成果,《社会转型期城市医疗救助的理论和经验》对我国城市医疗救助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设计了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共济;保持公正、体现公平;提高效率,发挥效益;预防优先,防治结合。发展路径: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法律保障和政策保障;完善医疗救助的组织机构建设及运行机制,规范救助行为,确保医疗救助效果;建立可持续的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机制;发挥社区功能,强调以社区医疗服务为主导的医疗救助方式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风险高发期
二、健康公平是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厘清
一、贫困
二、社会救助
三、医疗救助
第三节 主要理论依据阐述
一、需求层次理论
二、社会公平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四、三次分配理论
五、福利经济学理论
六、城市社会变迁理论
七、贫困者应得权利理论
第四节 医疗救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五节 医疗救助的价值蕴涵
一、促进个人发展,体现社会公正
二、完善社保体系,强化社保功能
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提高健康水平,实现卫生目标
第二章 贫困和社会救助概述
第一节 贫困概述
一、我国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况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
第二节 社会救助概述
一、构建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城市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杭州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救助主体多元化
二、动态调整低保标准
三、形成阶梯式“四级救助圈”制度
四、探索分层救助基础上的分类救助
五、帮扶举措各具特色
第三章 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困境
第一节 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状况
一、健康与贫困
二、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恶劣
三、贫困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第二节 城市贫困人口陷入医疗困境的原因
一、个人医疗负担过重
二、医疗费用增长过猛
三、医疗保障水平偏低
四、健康知识贫乏
第四章 城市医疗救助的实施现状
第一节 城市医疗救助的发展历程
一、各地探索实验阶段:世纪年代—年月
二、试点推进与基本覆盖阶段:年月至今
第二节 城市医疗救助方案的确立
一、医疗救助对象
二、医疗救助资格
三、医疗救助标准
四、医疗救助类型
五、医疗救助方式
六、医疗救助时机
七、医疗救助资金
八、医疗救助主体
第三节 城市医疗救助的实施效果
一、各地推进医疗救助工作的基本措施
二、医疗救助促进健康公平与社会和谐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医疗救助模式分析
第一节 国内城市医疗救助模式分析
一、典型城市医疗救助模式介绍
二、典型城市医疗救助模式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国外医疗救助模式分析
一、发达国家医疗救助模式介绍
二、发展中国家医疗救助模式介绍
三、国外医疗救助模式的经验启示
第六章 杭州城市医疗救助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杭州城市医疗救助的政策与方案
一、医疗救助政策
二、医疗救助方案
三、杭州现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杭州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四大体制联动改革
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改革
三、“惠民医院”丰富医疗救助内涵
第七章 城市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城市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救助理念滞后
二、医疗救助思路不清
三、缺乏统一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
四、医疗救助覆盖群体有限
五、医疗救助资金总量小,使用率低
六、医疗救助标准偏低
七、医疗救助内容重大轻小,重治轻防
八、医疗救助介人时机偏后,程序烦琐
第二节 城市医疗救助问题产生的成因
一、前期医改公益性减弱,出现市场化偏向
二、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三、行政管理条块分割格局的长期存在
四、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五、排斥流动人口
六、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乏力
七、预防保健意识不强
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第八章 城市医疗救助模式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医疗救助的重要平台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
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取向
第二节 民营医疗机构是城市医疗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一、医疗救助主体多元化的基础分析
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现状
三、民营医疗机构面临的挑战
四、民营医疗机构的改革取向
第九章 完善城市医疗救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策略
第一节 确立城市医疗救助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原则
二、政府责任原则
三、适度原则
四、可及性原则
五、效益原则
六、共济原则
第二节 城市医疗救助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统筹医疗救助政策
二、大力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三、加快医疗救助法制建设
四、拓展筹资渠道
五、规范医疗救助管理制度
六、注重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七、加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
八、合理设计救助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