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方法论 修订版
作者: 黄建平 著
出版时间: 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中医学方法论(修订版)》运用哲学方法论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阐述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在回顾不同社会历史条件所形成的中、西医两种不同理论、方法体系的基础上,介绍了作为中医基本方法论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生理、病理学说理论方法的藏象学说,作为中医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理论方法的辨证论治学说;论述了学习中医学方法论的意义;探讨了中医发展,特别是中医现代化的途径、方法及战略思想。《中医学方法论(修订版)》是在原《祖国医学方法论》第三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增加了“天人合一论”、“阴阳学说与元气论”、“中医药物与方剂的方法论”和“关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等内容,并在各章节融入近年国内外中医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大大丰富了原著内容。同时补充了100余幅经典历史图片和人物插图。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师阅读,也可作为中、西医研究生的研修参考,对哲学工作者则是了解中医哲学的入门指导。【作者简介】黄建平,原名达昌。1923年生,广东梅县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离休研究员。自幼受中医学熏陶,因读中学、大学和研究生曾中辍中医。20世纪50年代初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执教哲学课时又续修西方医学与中医学,曾师事湖南名老中医李聪甫、刘炳凡、赵一斋、欧阳锜、曹伯闻等。数十年以哲学方法论致力于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探究,造诣日深。70年代后期著有《祖国医学方法论》(3版4次印刷)、1995年译成英文版,影响波及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著有《中西医学比较研究》,韩国东医研究院译成韩文版。曾主编医学院教材《中医文献学》。临证对疑难杂病的辨证论治常取独特疗效,多次受邀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讲学治病。他提出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中医学思想体系有别于以原子论为中心的西方医学思想体系以及两种医学不同的方法论的观点,具有较高的科学哲学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医学与方法论 第一节 中医、西医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第二节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中医方法论 第二章 关于阴阳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涵盖中医学 的各个领域 自然观方面 对人和自然间的关系的认识方面 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方面 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方面 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面 对方剂和药物的认识方面 对保健和养生的认识方面 第三节 五行学说与人体有序 第四节 阴阳学说中自然和人相关的思想 第五节 天人合一观 【附一】天人合一研究摘要一则 【附二】从微观看天人合 第六节 阴阳学说与元气论 第七节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第八节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 第三章 关于藏象学说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形成及其认识方法 第二节 试论“内景返观 第三节 藏象学说系统地贯穿了阴阳对立统一和整体联系的观点 第四章 关于辨证论治学说 第一节 辨证论治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关于辨证论治学说中的“证 第三节 “审证求因”——中医学对于病因的认识方法 第四节 中医学对于病证认识(诊断)的方法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第五节 中医学治则中的方法论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法则 脏腑补泻和表里互治法则 扶正祛邪和阴阳治则 治病必求于本 第五章 关于中药学和方剂 第一节 中药、方剂与中医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组合 中药四气——寒热温凉 中药五味——酸苦甘辛成 四气五味的组合 第三节 中药的升降浮沉 第四节 中药的归经 第五节 八法 第六节 系统组织——方剂的君臣佐使 第七节 方剂中七情和合药物配伍要求 第六章 研究中医学方法论的意义 第一节 中医学的创建与发展 易学思想与中医学 奠定中医学理论方法基础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为中医药物学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完成了辨证论治学说 魏、晋、唐、宋医学的发展 隋唐盛世与医学发展 宋代方剂学和药物学的兴盛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 温病学派的兴起 第二节 西方医学略述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的尝试 第四节 中医学的继往开来 第七章 关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回顾与小结 第二节 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如何继承 发展的步骤 关于中医教育 关于中医科研 关于中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