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 金实 编 2009年版

收藏
  • 大小:218.04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
作者:金实 编
出版时间: 2009年版
内容简介
  光阴荏苒,万象更新,21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全国中医药院校招生结构相应出现了较大调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们受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委托,编写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中医内伤杂病是中医内科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内科疾病的范围甚广,但大致可分为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两大类。按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会议的规定,将外感病证列入《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研究》一书中,而内伤杂病的证治则属于《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的范围。内伤杂病主要是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记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该类疾病病因大多以情志失调、饮食不洁、劳逸失宜、禀赋遗传、他病损伤等内伤原因为主,辨治方法大多按照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分类证治。值得指出的是内伤杂病和外感疾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难以截然分开。如外感疾病邪气稽留,内人脏腑,可导致内伤病证,而内伤杂病容易感受外邪,或因感受外邪而诱发加重。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两者各有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给疾病分类造成一定的困难,本书选择的病种仅仅是相对而言的以内伤杂病为主的病证。本书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及中药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参考书。本教材供已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使用,重点不在于教授基础知识,因此,有关病证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大都简述,以避免和本科教材重复。本书的编写原则是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选择中医优势病种,以问题为中心,突出本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在病种选择上不求完整;在内容安排上不求全面;在新说及思考部分,提出问题,摆出观点,针对问题、观点,编者或作出应答,或将不同观点归纳分析,或将疑问留给读者;文中的问题、观点、应答、分析,可能精辟准确,亦可能含糊甚至错误,我们将此留给读者,如能引起评议、争辩、思考,激活中医学术气氛,我们将感到欣慰。本书既综述研究进展,提出最新科研成果;又正视现状,解读困惑,激发灵感,引发思索,提出问题,面向未来。在表达方式上,本书以纲要性的表述,给研究生和讲课老师留有思索和研究的空间。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阐述中医内伤杂病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及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下篇为各论,选择病证29个,每一病证又分【正名】、【析理】、【论治】、【实验】、【思考】五个部分,【正名】论述本病的概念、临床特征及与本病相关的西医病名,简述病名的历史演变,列举别名、异名。【析理】即有关本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探析。本栏目分经典论述及新说探讨两部分。经典论述部分,简要介绍《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以保持本书与本科教材的连续性,新说探讨则重点介绍近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新观点、新成果。【论治】栏目分论治研究及名家经典采撷两部分,前者讨论本病治疗的思路方法及临床治疗进展,并加以评析;后者介绍民国以来著名医家的特色经验。【实验】介绍本病实验研究的概况,并归纳分析,加以评论。【思考】将古今医家在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疑惑不清、难以解决、有争论分歧的问题分项列出,介绍最新研究动态及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以启发科研思维、活跃创新意识、促进读者思考、激发研究生选题研究的灵感。每一病证后附列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中医内伤杂病辨病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章 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咳嗽
 第二章 哮病
 第三章 喘证
 第四章 心悸
 第五章 胸痹
 第六章 不寐
 第七章 痴呆
 第八章 胃痛
 附:痞满
 第九章 泄泻
 第十章 痢疾
 第十一章 胁痛
 附:胆胀
 第十二章 黄疸
 第十三章 臌胀
 第十四章 眩晕
 第十五章 头痛
 第十六章 中风
 第十七章 水肿
 第十八章 淋证
 第十九章 癃闭
 第二十章 郁证
 第二十一章 血证
 第二十二章 痰饮
 第二十三章 消渴
 第二十四章 瘿病
 第二十五章 虚劳
 第二十六章 癌病
 第二十七章 痹证
 第二十八章 痿病
 第二十九章 颤病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