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 上册
作者:黄龙祥,黄幼民 编著
出版时间: 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黄龙祥编著的《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上下)(精)》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构成。总论分三篇,重点探讨腧穴及穴典的历史沿革、腧穴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穴典的编纂方法与体例,并将有关腧穴文献研究的基本问题及腧穴主治错误的考辨的研究成果,以附录的形式展现。各论按照十四经分述,每穴由”提要索隐“、”名实考“、”定位“、”类属“、’适应症”、‘操作“6个部分组成。后4部分采用正文配引文的表述形式。
目录
上册
总论
一、针灸腧穴及穴典的历史沿革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的发现与发展
(三)腧穴的命名与分类
(四)腧穴定位、适应症、刺灸法的表述体例
(五)针灸穴典的形成与发展
二、腧穴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腧穴部位、主治与刺灸法的关系
(二)腧穴定位与骨度系统
(三)折量标志点的古今异同
(四)标准体位与方位术语
(五)腧穴主治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
(六)腧穴的特异性与针灸的特异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编纂方法与体例
(一)编纂方法
(二)编纂体例
附一:古代针灸文献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文献的源流、种类、性质与价值
(二)症状组的鉴别与理解
(三)腧穴“名实异同”的辨析
(四)脉与穴的辨识
附二:古代针灸文献中腧穴主治错误类析
(一)甲穴主治误为乙穴主治
(二)甲穴主治混入乙穴主治
(三)非主治内容误作腧穴主治
(四)禁忌症误作主治症
各论
一、手太阴肺经穴
(一)中府(97)
(二)云门(102)
(三)天府(108)
(四)侠白(114)
(五)尺泽(118)
(六)孔最(123)
(七)列缺(127)
(八)经渠(134)
(九)太渊(138)
(十)鱼际(143)
(十一)少商(148)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一)商阳(162)
(二)二间(165)
(三)三间(168)
(四)合谷(171)
(五)阳溪(178)
(六)偏历(183)
(七)温溜(185)
(八)下廉(188)
(九)上廉(192)
(十)手三里(194)
(十一)曲池(198)
(十二)肘谬(204)
(十三)手五里(207)
(十四)臂脯(211)
(十五)肩髃(215)
(十六)巨骨(222)
(十七)天鼎(224)
(十八)扶突(228)
(十九)口禾膠(232)
(二十)迎香(235)
三、足阳明胃经穴
(一)承泣(248)
(二)四白(252)
(三)巨膠(256)
(四)地仓(259)
(五)大迎(263)
(六)颊车(266)
(七)下关(270)
(八)头维(275)
(九)人迎(278)
(十)水突(282)
(十一)气舍(285)
(十二)缺盆(287)
(十三)气户(290)
(十四)库房(293)
(十五)屋翳(295)
(十六)膺窗(298)
(十七)乳中(300)
(十八)乳根(303)
(十九)不容(306)
(二十)承满(309)
(二十一)梁门(311)
(二十二)关门(313)
(二十三)太乙(316)
(二十四)滑响门(319)
(二十五)天枢(321)
(二十六)外陵(326)
(二十七)大巨(328)
(二十八)水道(330)
(二十九)归来(333)
(三十)气冲(336)
(三十一)髀关(341)
(三十二)伏兔(3<6)
(三十三)阴市(349)
(三十四)梁丘(352)
(三十五)犊鼻(356)
(三十六)足三里(360)
(三十七)上巨虛(369)
(三十八)条口(373)
(三十九)下巨虚(376)
(四十)丰隆(379)
(四十一)解溪(384)
(四十二)冲阳(388)
(四十三)陷谷(392)
(四十四)内庭(394)
(四十五)厉兑(398)
四、足太阴脾经穴
(一)隐白(408)
(二)大都(413)
(三)太白(417)
(四)公孙(421)
(五)商丘(424)
(六)三阴交(427)
(七)漏谷(433)
(八)地机(435)
(九)阴陵泉(438)
(十)血海(442)
(十一)箕门(446)
(十二)冲门(451)
(十三)府舍(454)
(十四)腹结(457)
(十五)大横(459)
(十六)腹哀(462)
(十七)食窦(465)
(十八)天溪(467)
(十九)胸乡(469)
(二十)周荣(471)
(二十一)大包(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