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第三版 周学胜 编著 2011年版

收藏
  • 大小:207.46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第三版
作者: 周学胜 编著
出版时间: 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第3版)》的编写,在保持原版特色的基础上,并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主要作如下修改:一是对知识点的内容作了修改补充,使其内容更全面,说理更清楚,证据更充分,层次更分明。二是对《内经》等古典论著的原文部分,立【原文解读】标题,选用与知识点内容相关的、针对性强的、精练的原文,以说明该知识点(观点)的出处,或作简要解释。此既能保持中医基础理论的传统特色,也能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三是根据修改后的内容,对图表部分进行相应修改。本书由周学胜编著。
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精气学说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一、藏象的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脏腑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关于五脏的气血阴阳问题
 第一节 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掖的功能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四、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五、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六、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功能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二、通行气血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平衡作用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四、体质的特点
 第二节 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病因
  二、体质与发病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
  五、体质与治疗
  六、体质与养生
第六章 病因
  一、病因的概念
  二、病因的分类
  三、探求病因的方法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 继发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胎传
  四、诸毒
第七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二、邪气侵犯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三、邪正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环境与发病
  二、体质与发病
 第三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第二节 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第三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气血津液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附:主要参考教材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