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成药学
作者:张的凤 主编
出版时间:2009年版
丛编项: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全国17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中成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阐述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疗效确定及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学的应用基础学科之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成药学(供药学类专业用)》以中成药为对象,着重介绍各类中成药的功效与主治、制备方法与组方的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并注意进一步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注意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应用,以慎重、积极的态度引进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内容;根据本学科属应用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注重其实用性,在确保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所介绍的内容符合当今的实际工作需要。本教材在充分吸收以往教材优点的同时,对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删减了原属于地方标准而现未上升到国家标准的中成药,对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进行了内容的更新,充实了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与制剂部分内容。为突出中医药的特点,增加了相应的中成药的主治证候,新增加了方歌,以便学习和记忆。此外,还新增了许多常用典型的传统中成药,在品种选择时尽可能考虑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品种,以确保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本教材分共十九章。1~3章主要介绍中成药的发展、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等基本理论知识,以便提升对中成药的认识。4~19章按中成药的主要功效和主治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简称《部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中常用代表性中成药230多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类、使用注意等内容。每一种中成药按来源、处方、组方分析、功能主治、制备方法、剂型规格、用法用量、质量控制、使用注意、现代研究、方歌等项详细论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发展
一、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概念
二、中成药学的起源
三、中成药学的发展
四、中成药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成药学的基本任务
一、研究分析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二、研究分析中成药的功效主治及适应证,指导临床应用
三、探讨中成药现代化研究进
展,促进中成药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成药的命名和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二、中成药的分类
第四节 中成药的剂型
一、丸剂
二、散剂
三、膏剂
四、丹剂
五、酒剂
六、锭剂和糕剂
七、曲剂
八、片剂
九、颗粒剂
十、糖浆剂
十一、酊剂
十二、露剂
十三、胶剂
十四、栓剂
十五、合剂与口服液
十六、气雾剂
十七、胶囊剂
十八、膜剂
十九、注射剂
二十、眼用制剂
第五节 中成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中成药学与方剂学
二、中成药学与中药炮制学
三、中成药学与中药药剂学
四、中成药学与中药化学
五、中成药学与中药药理学
第二章 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
第一节 原药材质量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原药材品种
二、原药材产地
三、原药材采收期
四、原药材药用部位
五、原药材产地加工
六、原药材的贮存
第二节 中药炮制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杂质
二、提高中成药疗效
三、改变中成药的主治
四、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
第三节 制备工艺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浸提工艺
二、分离工艺
三、精制工艺
四、浓缩工艺
五、干燥工艺
六、灭菌工艺
第四节 配伍组方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配伍组方原则
二、配伍组方与功效的关系
第五节 辅料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二、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刺激性
三、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四、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或作用方式
五、影响药物吸收
第六节 剂型时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剂型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二、剂型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节 临床应用时中成药功效的影响
一、辨证施治
二、药量
三、合并用药
四、服药时间
五、饮食
第三章 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含义与分类
第二节 中成药新药研究开发选题
一、选题原则
二、选题方法
第三节 中成药新药的组方研究
一、处方来源
二、处方筛选
三、中成药新药的组方形式
第四节 中成药新药的药学研究
一、中成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
二、中成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
三、中成药新药稳定性研究
第五节 中成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
一、建立中药药理学证候动物模型
二、建立科学可行的中成药功效标准
三、重视具体试验方法设计
第六节 中成药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
一、急性毒性试验
二、长期毒性试验
三、其他毒理学试验
第七节 中成药新药研究的临床设计
一、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
二、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
三、临床试验总结与评价
第八节 新药说明书的撰写
一、新药说明书包括的基本内容
二、新药说明书撰写的基本要求
三、新药说明书各项内容的撰写原则
第四章 解表中成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类
小青龙合剂
九味羌活颗粒
通宣理肺丸
午时茶颗粒
感冒清热颗粒
第二节 辛凉解表类
桑菊感冒片
银翘解毒胶囊
板蓝根颗粒
羚羊感冒片
第三节 扶正解表类
参苏丸
人参败毒胶囊
第四节 表里双解类
防风通圣丸
小柴胡片
正柴胡饮颗粒
第五章 泻下中成药
第一节 攻下类
当归龙荟丸
清宁丸
牛黄至宝丸
牛黄清胃丸
第二节 润下类
通便灵胶囊
麻仁丸
麻仁润肠丸
麻仁滋脾丸
第三节 峻下类
十枣丸
舟车丸
第四节 通腑降浊类
肾衰宁胶囊
尿毒灵灌肠液
第六章 清热中成药
第一节 清热解毒类
牛黄解毒片
银黄口服液
六神丸
穿心莲片
抗病毒口服液
清热解毒口服液
芩连片
第二节 清脏腑热类
左金丸
龙胆泻肝丸
导赤丸
黄连上清丸
香连丸
三黄片
复方牛黄清胃丸
清胃黄连丸
一清颗粒
清火片
第三节 清热解暑类
六一散
十滴水软胶囊
六合定中丸
清暑益气丸
痧药
第四节 清虚热类
玄麦甘桔颗粒
青蒿鳖甲片
第七章 温里中成药
第一节 温中祛寒类
附子理中丸
小建中合剂
良附丸
第二节 温经散寒类
艾附暖宫丸
痛经丸
第三节 回阳救逆类
四逆汤
参附注射液
第八章 理气中成药
逍遥丸
越鞠丸
元胡止痛片
护肝片
柴胡舒肝丸
气滞胃痛颗粒
苏子降气丸
第九章 理血中成药
第一节 活血祛瘀类
复方丹参片
消栓通络胶囊
脑得生片
血府逐瘀胶囊
三七伤药片
七厘散
益母草膏
益母颗粒
桂枝茯苓丸
妇女痛经丸
女金丸
乳块消片
第二节 止血类
槐角丸
脏连丸
十灰丸
三七血伤宁胶囊
第十章 补益中成药
第一节 补气类
四君子丸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丸
生脉注射液
人参健脾丸
参芪片
第二节 补血类
归脾丸
当归丸
四物合剂
阿胶补血口服液
生血丸
第三节 气血双补类
八珍丸
人参养荣丸
乌鸡白凤丸
十全大补丸
第四节 补阳类
右归丸
桂附地黄丸
阳春口服液
五子衍宗丸
青娥丸
第五节 补阴类
六味地黄丸
大补阴丸
左归丸
七宝美髯颗粒
二至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
归芍地黄丸
河车大造丸
石斛夜光丸
明目地黄丸
第十一章 收涩中成药
第一节 固表止汗类
玉屏风口服液
龙牡壮骨颗粒
第二节 制酸止痛类
乌贝散
安胃片
第三节 涩肠止泻类
四神丸
驻车丸
固肠止泻丸
第四节 涩精止遗类
金锁固精丸
锁阳固精丸
缩泉丸
第五节 固崩止带类
白带丸
固经丸
……
第十二章 安神中成药
第十三章 开窍中成药
第十四章 祛湿中成药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中成药
第十六章 治风解痉中成药
第十七章 消导中成药
第十八章 驱虫中成药
第十九章 外用中成药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