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系统
作者:赵应征 主编
出版时间: 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共分十章,系统地讲述了靶向给药系统、含气微泡的概述、含气微泡的声学基础、含气微泡的发展、含气微泡的分类和制备、含气微泡体内动力学过程、靶向含气微泡的制备和治疗方式、含气微泡的临床应用、含气微泡递送系统的应用、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等内容。全书内容翔实、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可供从事药物靶向研究的人员阅读、学习参考,也可供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靶向给药系哦他那个
第一节 靶向给药系统概述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理想靶向给药系统的要求
第二节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和靶向性评价
一、传统分类
二、其他分类
三、靶向性评价
第三节 常用靶向性修饰剂
一、叶酸
二、半乳糖
三、穿膜肽
四、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系统
五、Arg-Gly-Asp肽
六、凝集素
七、生物素亲和素系统
第四节 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
一、脂质体
二、微粒
三、树状大分子
四、纳米粒
五、靶向乳剂
六、大分子载体系统
第二章 含气微泡的概述
第一节 作为造影剂的含气微泡
第二节 超声造影成像概述
第三节 造影剂使用和造影声像图分析
一、造影剂的使用
二、造影声像图分析
三、发展趋势
第三章 含气微泡的声学基础
第一节 含气微泡散射作用原理
一、理想(无包膜)含气微泡共振频率和散射截面积
二、包膜含气微泡的共振频率与散射截面积
三、具有一定尺寸分布的含气微泡的散射能量
四、含气微泡超声散射强度
五、含气微泡后散射强度与压力的关系
六、含气微泡的声学特征
第二节 含气微泡的空化效应和声孔化效应基础
一、球面超声波
二、超声和微泡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影响含气微泡超声散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一、含气微泡的粒径及分布
二、含气微泡浓度
三、含气微泡成膜材料
四、声场压力
第四章 含气微泡的发展
一、第一代微泡超声造影剂
二、第二代含气微泡
三、第三代含气微泡
四、纳米级含气微泡
五、国内造影剂研究进展
第五章 含气微泡的分类和制备
一、含气微泡的分类
二、含气微泡的制备方法
三、含气微泡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优化方法
四、含气微泡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五、含气脂质微泡的形成理论和成型机理
第六章 含气微泡体内动力学过程
一、氟烷气体微泡体内的溶解速率
二、氟烷气体微泡体内粒径变化过程
三、氟烷气体的选择
四、理论预测和实际结果之间误差的解释
五、体内动力学定量模型
六、含气微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第七章 靶向含气微泡的制备
第一节 靶向含气微泡要求
第二节 靶向含气微泡的制备
一、直接连接法
二、利用锚着残基连接法
三、Hybrid方法
四、免疫化学固定法
第三节 含气微泡实现靶向治疗的方式
一、破坏毛细血管壁到达靶部位或直接破坏靶组织
二、直接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靶部位
三、靶向结合大血管壁
第四节 新型靶向含气微泡
一、长循环靶向含气微泡
二、热敏性含气微泡
三、磁性靶向含气微泡
第八章 含气微泡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作为超声造影剂
一、心肌造影
二、炎症的造影
三、肝脏谐波超声造影
四、肾脏的超声造影
五、脾脏超声造影
六、淋巴管超声造影
七、三维造影
八、血管造影
九、体腔显影
十、肿瘤组织的造影诊断
第二节 单独作为治疗制剂
一、治疗机制
二、溶栓治疗
三、肿瘤治疗
四、载氧型代血浆
第九章 含气微泡的递送系统的应用
一、溶栓药物的递送系统
二、抗肿瘤药物的递送系统
三、炎症药物的递送系统
四、治疗基因的递送系统
第十章 研究中若干问题探讨
第一节 体内基因靶向递送技术的可行性
第二节 含气微泡增强基因转染机理的探索
一、问题的产生和目前对超声造影剂微泡递送基因机理的认识
二、纳米泡的发现和新设想的产生
三、新认识的阐述
四、三个要素
五、体内外基因转染率存在差异的分析和解释
六、体内基因转染的一些建议
第三节 含气微泡的载药规律的探索
第四节 含气微泡靶向传输的机制
第五节 基因治疗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