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 记忆、思维和意识的秘密
作者:席有 著
出版时间: 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作者从神经解剖学、神经元分子生物学、哲学、辩证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面综合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具有基因遗传决定的生理结构和特性,其功能就是在客观事物情境刺激下,大脑功能区、细胞柱,尤其是不分功能区的有关神经元、突触、树突棘等发生微观形态改变,并彼此协同作用、联合互动建构为多种印迹路径图式,即大脑功能性记忆模式。在客观事物情境变化对记忆模式的不断刺激下,大脑会建构巨量的不同层次的模式(型)。模式(型)多种形态的激化就是大脑记忆、思维、意识、主观世界和精神境界等一系列大脑功能秘密的展现,此即为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这一理论对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有关的问题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这是一本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世界性前沿的专著,可供神经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和学者阅读,也可供生命科学研究相关的科研工作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第一章 记忆功能是大脑生理结构组成部分模态化程式建构的具有内在性功能的“模式”展现
第一节 大脑何以能够建构记忆
一、大脑建构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
二、大脑建构记忆功能的生理结构反应过程
三、基因遗传的婴儿大脑“本我”是向“自我”建构发展转化的起点
四、大脑生理结构、特性与生理反应的逻辑关系是建构记忆功能的根据
五、大脑记忆功能原本是建构的一种模式功能展现
六、记忆模式建构与不同级的生物场势能量支撑有密切关系
七、记忆模式建构是客观事物情境刺激对大脑把握和改造的结果
八、大脑内在性建构的记忆模式与外在的刺激性客观事物情境模式保持一致性原则
九、记忆模式是人建构主观世界的基础性资源
十、记忆模式功能的生理反应过程在大脑中的“湮灭”和“开启”现象
十一、同一客观事物同一情境模式刺激在不同的脑功能区建构不同的多元记忆模式
十二、同一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不同功能区建构不同式样的记忆模式
十三、不同的客观事物不同情境模式刺激在大脑建构不同种类的记忆模式
十四、运动发展的客观事物或感觉系统运动建构的模式是模态化序列记忆模式
十五、大脑可以建构数量巨大的记忆模式
十六、记忆模式整体性重新组合再建构具有质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节 记忆模式的特性与发展
一、记忆模式的重建构与再建构
二、记忆模式生物学意义的级别划分
三、初级记忆模式是基础信念记忆模式
四、记忆模式的特性
五、特殊的客观事物情境模式刺激大脑建构特殊的记忆模式
六、记忆模式与生物场势
七、记忆模式建构表现的时空特征
八、基因遗传的大脑生理结构和特性与大脑自身建构记忆模式的关系
九、婴幼儿记忆模式建构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
十、不同式样记忆模式多次重建构与不同种类记忆模式多次再建构
十一、不同等级记忆模式之间的转化发展即重新组合再建构就是思维模式的建构
第二章 思维功能是大脑建构的记忆模式之间在网络神经系统中动态化重新组合再建构的内在性功能的“模式”展现
第一节思维模式的建构
一、思维模式是整体性记忆模式之间重新组合再建构的模式
二、记忆模式的状况是思维模式建构的基础
三、思维模式建构的原理
四、记忆模式之间的部分形态再改变是重新组合再建构思维模式的生物学基础
五、思维模式建构唯一的基础资源就是记忆模式
六、记忆模式与思维模式之间是过渡的层次关系
七、思维模式建构量度划分的基础及思维模式具有的无限创新性
八、思维模式建构与客观事物之间间接性关系是思维模式无限创新性的又一根据
九、幼儿从经验记忆模式转化为逻辑思维模式建构的过程
十、幼儿建构思维模式的两种途径
十一、幼儿思维模式建构是不平衡的建构
第二节 思维模式建构的特征类型与多种多级建构形式
一、思维模式重新组合再建构过程产生两种特征类型及其相对应的多种建构形式
二、思维模式的建构形式与哲学中思维形式具有一致
三、思维模式的多种建构形式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是一个实践性问题
四、思维模式建构形式转化可以发展为二级或多级建构形式
五、思维模式正当建构形式与非正当建构形式之间永远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
六、思维模式建构的两种特征类型是不对称性和建构形式不平衡性的展现
七、思维模式所有建构形式的转化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据和源泉
八、思维模式各种建构形式都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思维模式的特性与功能
一、思维模式对客观事物认识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思维模式正当与非正当、多种多级建构形式都是自我主观世界建构的上层资源
三、思维模式的真正建构和转化发展过程
四、不同特性的思维模式建构过程
五、思维模式对记忆模式建构的反馈功能
六、思维模式的反馈功能是提高记忆模式建构速度和质量,也是大脑建构虚拟化记忆模式的重要根据
七、知性思维模式建构与理性思维模式建构
……
第四章 所有模式与模型的总和正是自我主观世界的建构
第五章 大脑功能模式(型)理论对心理学现象的解说
第六章 超越自我主观世界建构与人的精神生活境界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