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感染学
作者:蒋建新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创伤感染学(精)》是我国**部系统阐述创伤感染的专*,全书共有36章,100万字,系统介绍了创伤感染的历史沿革、流行病学、病原微生物学、病原茵结构与致病机制、病原菌耐药机制、创伤感染免疫学、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机制、模式识别受体机制、信号转导机制、创伤感染风险性的遗传学机制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全面介绍了各部位创伤感染、特殊创伤感染、灾害性创伤感染、高原创伤感染、烧伤感染、战伤感染、、小儿创伤感染、老年创伤感染等临床特点,以及创伤感染防治原则、营养支持、中医中药治疗、创伤感染护理等内容。本书既充分体现了创伤感染的基本理论和临床诊治技术,也充分突出了创伤感染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技术研究新进展,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全书内容新颖,注重实用,不仅可以作为创伤感染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是临床创伤外科和相关学科医师的指导工具书。
目录
第一章 创伤感染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感染的认识与传染病流行
第二节 病原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形成
第三节 创面处理与创伤感染
第四节 感染控制与防治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第一节 创伤患者院内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一、创伤患者院内感染的基本特征
二、创伤感染病原菌分析
三、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四、HAI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五、减少创伤患者HAI的对策
第二节 各部位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一、颅脑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二、胸部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三、腹部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四、皮肤软组织创伤感染流行病学
五、创伤后骨髓炎流行病学
第三章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节 微生物致病的遗传学基础
一、细菌的基因组结构及致病岛
二、质粒与致病性
三、噬菌体与致病性
四、转位元件与致病性
第二节 致病基因表达与致病性的关系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变迁
第四节 创伤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
第五节 创伤感染常见耐药菌
第六节 创伤感染常见需氧菌
一、葡萄球菌
二、链球菌
三、铜绿假单胞菌
四、大肠埃希菌
五、变形杆菌属
六、肠杆菌属
第七节 创伤感染常见厌氧菌
一、芽孢破伤风梭菌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三、无芽孢厌氧菌属
第八节 创伤感染常见真菌
一、白假丝酵母茵(白假丝酵母)
二、曲霉菌
第九节 创伤感染常见病毒
一、HIV病毒
二、HBV病毒
三、HCV病毒
四、单纯疱疹病毒
第四章 病原菌结构与致病机制
第一节 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种类、结构特点及致病机制
一、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种类
二、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结构特点及致病作用
三、革兰阴性菌常见致病因子的结构及致病机制
第二节 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种类、结构特点及致病机制
一、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种类
二、创伤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结构特点及致病作用
三、革兰阳性菌常见致病因子结构与致病机制
第三节 创伤感染常见真菌种类、结构特点与致病机制
一、常见致病或条件致病真菌的种类
二、常见致病或条件致病真菌结构与致病作用
三、真菌常见致病因子的结构及致病机制
第五章 病原菌耐药机制
第一节 固有耐药性
第二节 获得耐药性
一、基因突变引起靶位改变
二、获得灭活酶
三、获得低亲和力的药物靶位
四、获得主动外排系统
第三节 适应性耐药性
一、病原菌产生适应性耐药性的相关环境因素
二、病原菌适应性耐药性的表现
……
第六章 常见创伤感染动物模型
第七章 创伤感染的免疫学
第八章 创伤感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
第九章 创伤感染模式识别受体机制
第十章 创伤感染信号转导机制
第十一章 创伤感染与组学研究
第十二章 创伤感染的遗传倾向性与临床应用
第十三章 创伤感染的全身性并发症及处理
第十四章 创面感染与创面愈合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诊断和相关问题
第十六章 创伤感染的医院内防控
第十七章 抗菌药物在创伤感染防治中的应用原则
第十八章 创伤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严重创伤感染的营养支持
第二十章 中医中药在创伤感染防治中的应用
第二十一章 灾害性创伤感染
第二十二章 常见战伤感染
第二十三章 烧伤感染
第二十四章 特殊创伤感染
第二十五章 高原创伤感染
第二十六章 颅脑创伤感染
第二十七章 眼部创伤感染
第二十八章 颌面口腔创伤感染
第二十九章 耳鼻咽喉创伤感染
第三十章 胸部创伤感染
第三十一章 腹部创伤感染
第三十二章 四肢(包括关节)创伤感染
第三十三章 儿童创伤感染
第三十四章 老年创伤感染
第三十五章 创伤感染护理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