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 壮医基础理论 章增加,王柏灿 主编 2017年版

收藏
  • 大小:36.46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 壮医基础理论
作者:章增加,王柏灿 主编
出版时间:2017年版
丛编项: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壮医基础理论是以独特的壮族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了部分中医理论认识,包容丰富多彩、卓有效验的诊疗方法的民族传统医学理论。《壮医基础理论》作为壮医本科专业的教材,编写宗旨是弘扬民族医药,继承和发扬壮医药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用现代语言阐述埋藏在壮族民间的、传统的、朴素的、口耳相传的、言简意赅的壮医学术理论,争取较全面而又系统地揭示壮医理论中的科学内涵,力求真实和较全面地反映壮医理论的特色,将语言简朴而含义深奥的民间壮医理论整理后形成体系并发扬光大。《壮医基础理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壮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壮医学对病因、发病以及病机理论的认识,壮医学的治则,以及预防养生理论等。
目录
绪论
一、壮医学和壮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一)壮医学的概念
(二)壮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壮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壮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二)壮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依据
三、壮医学理论的特点
(一)融合多元文化
(二)重阴阳轻五行
(三)三气同步理论
(四)以三道两路理论为核心理论
(五)理论起源早但形成晚
(六)强调以辨病为主
四、壮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阴阳为本
一、壮族人民对阴阳的认识
二、阴阳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运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
(二)阴阳相反
(三)阴阳相成
(四)阴阳的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平衡协调
三、壮医对阴阳为本理论的应用
(一)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进行归类
(二)解释人体生理机能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区分症状、证候的阴阳属性
(五)指导确立治疗原则
(六)指导养生与临床用药
第二章 三气同步
一、三气同步的概念
二、三气同步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地气与天气的同步
(二)人与天气同步
(三)人与地气同步
三、人与天地同步的生命观
(一)人的生命活动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
(二)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
(三)天地之气为人类生存造就了一定“常度”
四、人体自身三气同步的整体观
(一)人体三部之气的划分
(二)人体三部之气的特点
(三)人体是一个小宇宙
五、三气同步理论的应用
(一)解释人体生理状态
(二)解释疾病发生机理
(三)指导确立治则
第三章 三道两路
第一节 三道理论
一、谷道
(一)谷道的概念
(二)谷道的生理功能
(三)消化吸收与谷道内脏调节
二、气道
(一)气道的概念
(二)气道的生理功能
(三)呼吸运动与气道内脏调节
三、水道
(一)水道的概念
(二)水道的生理功能
(三)水液输布与水道内脏调节
第二节 两路理论
一、龙路
(一)龙路的概念
(二)龙路的生理功能
(三)血液循行与龙路内脏调节
二、火路
(一)火路的概念
(二)火路的生理功能
(三)信息传感与火路调节
第三节 三道两路理论在壮医学中的应用
一、概括生理功能
(一)沟通内外
(二)联结全身,传感信息
(三)化生气血水液
(四)传输气血水液
(五)排毒御毒
二、解释病理变化
(一)说明病变部位及轻重
(二)说明病因病机
三、指导疾病归类
四、指导疾病防治
五、指导保健养生
第四章 内脏、骨肉、官窍
第一节 内脏
一、咪心头(心)
(一)咪心头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咪心头和骨肉、官窍的关系
二、咪钵(肺)
(一)咪钵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咪钵与体窍的关系
三、咪隆(脾)、咪曼(胰)
(一)咪隆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咪隆与体窍的关系
四、咪叠(肝)
(一)咪叠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咪叠与体窍的关系
五、咪腰(肾)
(一)咪腰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咪腰与体窍的关系
六、咪背(胆)
七、咪胴(胃)
(一)咪胴的主要功能
(二)咪胴的生理特点
八、咪虽(肠)
(一)虽叻的生理功能
(二)虽老的生理功能
九、咪小肚(膀胱)
十、巧坞(脑)
(一)巧坞为髓海
(二)巧坞的功能
十一、咪花肠(女子胞)
(一)咪花肠的功能
(二)咪花肠与咪腰和龙路等的关系
第二节 骨肉
一、能
(一)能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能和咪钵的关系
二、诺(肉)
(一)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诺和咪隆的关系
三、寅
(一)寅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寅与咪叠的关系
四、夺(骨)
(一)夺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夺与咪腰的关系
第三节 官窍
一、惹(耳)
……
第五章 嘘、勒、涊、精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七章 病机
第八章 治则
第九章 预防与养生
附录一:壮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现代研究进展
附录二:壮医常见病名选录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