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二版
作者:侯屹责任编辑 (中国)刘春英
出版时间: 2019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西医院校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二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本书把这二门课程的内容精简为一体,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本书是修订版,在编写形式上,保留了前一版的导学内容,以方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重点,并供其预习和复习之用。
目录
绪 论
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内涵
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上篇 病理解剖学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二、肥大
三、增生
四、化生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可逆性损伤
二、不可逆性损伤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三、创伤愈合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局部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二、静脉性充血
第二节 出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后果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三、血栓的结局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 栓塞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第五节 梗死
一、梗死的病因和条件
二、梗死的类型和基本病理变化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第三章炎 症
第一节 炎症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病因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变质
二、渗出
三、增生
四、炎症介质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一、变质性炎
二、渗出性炎
三、增生性炎
第四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
二、炎症的结局
第四章肿 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一般形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肿瘤的异型性
一、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二、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肿瘤的生长
二、肿瘤的扩散
三、恶性肿瘤浸润与转移的机制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第六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七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一、肿瘤的命名
二、肿瘤的分类
第八节 各类常见肿瘤
一、上皮组织肿瘤
二、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三、间叶组织肿瘤
四、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五、常见癌举例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二、环境致癌因素及其致癌机制
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风湿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四、慢性心瓣膜病
第二节 高血压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类型和基本病理变化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变化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三、冠状动脉性猝死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源性心脏病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二节 肺炎
一、细菌性肺炎
二、病毒性肺炎
三、支原体肺炎
第三节 结核病
一、概述
二、肺结核病
三、血源播散性结核病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胃炎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并发症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类型
第四节 肝硬化
一、门脉性肝硬化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三、胆汁性肝硬化
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表现
四、常见病理类型
第二节 肾盂肾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肾盂肾炎的类型
第九章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第一节 伤寒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三、结局和并发症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三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四、结局和并发症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五节 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 梅毒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分期
第七节 艾滋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节 血吸虫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理变化
三、主要器官的病变和后果
下篇 病理生理学
第十章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
二、疾病
三、亚健康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一、康复
二、死亡
第十一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一、正常水、钠代谢
二、水、钠代谢障碍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一、正常钾代谢
二、钾代谢障碍
第三节 镁代谢障碍
一、正常镁代谢
二、镁代谢障碍
第四节 钙、磷代谢障碍
一、正常钙、磷代谢
二、钙、磷代谢障碍
第十二章水 肿
第一节 水肿发生的机制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水、钠潴留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
一、心性水肿
二、肾性水肿
三、肝性水肿
四、肺水肿
五、脑水肿
第三节 水肿的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水肿的特点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第十三章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一、酸碱的概念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指标
一、pH是反映酸碱度的指标
二、PaCO2是反映呼吸性因素的指标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四、缓冲碱
五、碱剩余
六、阴离子间隙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双重性酸碱失衡
二、三重性酸碱失衡
第五节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一、根据pH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二、根据病史和原发性改变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定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三重酸碱平衡紊乱
第十四章缺 氧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一、血氧分压
二、血氧容量
三、血氧含量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一、低张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一、代偿性反应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障碍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一、氧疗
二、氧中毒
第十五章发 热
第一节 发热的概述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生致热原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过程
一、体温上升期
二、高温持续期
三、体温下降期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改变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
二、各系统功能的改变
第五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一、治疗原发病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三、严重时需及时解热
第十六章应 激
第一节 应激的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原
第二节 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一、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机体代谢变化
三、机体功能变化
第三节 应激的细胞反应
一、热休克蛋白
二、急性期反应蛋白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第五节 应激的临床处理原则
一、排除应激原
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补充营养
四、综合治疗
五、及时识别和治疗应激性损伤
第十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二、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条件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的作用
二、钙超载的作用
三、白细胞的作用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第十八章休 克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二、分类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
一、休克早期
二、休克期
三、休克晚期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和结构损害
一、细胞代谢改变
二、细胞结构损害
第四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一、常见器官功能障碍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防治
三、支持与保护疗法
第十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及其他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一、分期
二、分型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一、出血
二、休克
三、器官功能障碍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一、防治原发病
二、改善微循环
三、建立新的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第二十章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一、原因
二、诱因
三、分类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一、心脏代偿反应
二、心外代偿反应
第三节 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二、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三、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四、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主要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心排血量减少
二、静脉淤血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积极防治原发疾病,消除诱因
二、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四、其他
第二十一章肺功能不全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二、呼吸系统变化
三、循环系统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五、肾功能变化
六、胃肠变化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止和去除诱因、病因
二、给氧治疗及给氧原则
三、降低PaCO2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脏器功能
五、中医药治疗
第二十二章肝功能不全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分类
二、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 肝性脑病
一、发病机制
二、诱发因素
三、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二十三章肾功能不全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和分类
二、发病机制
三、发病过程、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一、病因
二、发病过程
三、发病机制
四、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第三节 尿毒症
一、尿毒症毒素
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发生机制
第四节 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