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 供基础临床预防护理药学口腔检验等专业使用
作者:赵蔚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内容涵盖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实验,以八年制、五年制临床专业为主,兼顾预防、药学、护理、口腔等专业本科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需要。编写中始终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实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分三大篇:第一篇是基础验证篇,主要是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操作及经典验证性实验,并与时俱进,增加了关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自动化检测内容;第二篇是综合设计篇,结合临床病例,根据病原生物学知识设计的一些实践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篇是自主探究篇,介绍一些新的方法及新的进展,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完成一些创新性的实验。
目录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规则第一篇 基础验证篇第一部分 医学微生物学第一章 细菌形态学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形态学检查 实验1-1 悬滴法和压滴法 实验1-2 单染色法 实验1-3 革兰染色法 实验1-4 抗酸染色法 实验1-5 Fontana镀银染色法 实验1-6 姬姆萨染色法 实验1-7 负染色法 实验1-8 鞭毛染色法(魏曦染色法) 实验1-9 芽孢染色法 实验1-10 荚膜染色法(黑斯染色) 实验1-11 A1bert染色法与Neisser染色法对异染颗粒的观察-第二节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重要的致病菌形态观察 实验1-12 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 实验1-13 重要致病菌的形态 附录1:染色液的配制 附录2:擦镜油配制 第二章 病毒与真菌形态学第一节 病毒形态学 实验2-1 病毒的形态类型 实验2-2 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观察 实验2-3 轮状病毒的分离及电镜观察 实验2-4 病毒包涵体的观察 实验2-5 病毒感染的细胞病变观察第二节 真菌形态学 实验2-6 真菌的基本形态 实验2-7 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直接镜检 实验2-8 深部真菌病临床标本直接镜检第三章 微生物培养技术第一节 细菌培养技术 实验3-1 基础培养基制备 实验3-2 细菌接种技术与培养方法 实验3-3 主要致病菌的培养及菌落特点 实验3-4 卫星现象试验 实验3-5 细菌色素检测法第二节 病毒培养技术 实验3-6 动物接种法 实验3-7 鸡胚培养法 实验3-8 细胞培养法第三节 真菌培养技术 实验3-9 真菌培养基制备 实验3-10 真菌的培养法 附录3:常用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第四章 消毒灭菌及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第一节 消毒灭菌 实验4-1 细菌对湿热的抵抗力 实验4-2 紫外线对细菌的作用 实验4-3 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力第二节 噬菌体对细菌的作用 实验4-4 噬菌体对细菌特异性裂解试验第三节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实验4-5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 实验4-6 试管稀释法药敏试验 实验4-7 E试验法药敏试验 附录4: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纸片含药量和结果解释第五章 细菌常见生化反应 实验5-1 单糖发酵试验 实验5-2 VP试验 实验5-3 甲基红试验 实验5-4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实验5-5 吲哚试验 实验5-6 尿素分解试验 实验5-7 硫化氢试验 实验5-8 胆汁溶菌试验 实验5-9 氧化酶试验 实验5-10 过氧化氢酶(触酶)试验 实验5-11 耐热核酸酶试验 实验5-12 汹涌发酵试验 实验5-13 肠道致病菌初步生化试验鉴定法 附录5:用于细菌生化反应的培养基制备及试剂配制 附录6: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第六章 细菌的变异性 实验6-1 形态的变异 实验6-2 鞭毛的变异 实验6-3 菌落的变异 实验6-4 耐药性的变异 实验6-5 半乳糖发酵基因的转导 附录7:含镁离子的缓冲液配制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实验7-1 荚膜的致病作用 实验7-2 血浆凝固酶试验 实验7-3 透明质酸酶试验 实验7-4 鲎试验 实验7-5 内毒素的致病作用 实验7-6 E1ek平板毒力试验 实验7-7 产气英膜梭菌致病性试验 实验7-8 Nag1er反应 实验7-9 结核分枝杆菌毒力试验 实验7-10 结核分枝杆菌的索状生长现象第二节 宿主的免疫性 实验7-11 溶菌酶测定 实验7-12 吞噬试验 附录8:溶菌酶测定等试验相关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第八章 免疫学检测 实验8-1 玻片凝集试验 实验8-2 肥达试验 实验8-3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实验8-4 外斐反应 实验8-5 钩端螺旋体显微凝集试验 实验8-6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实验8-7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实验8-8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实验8-9 血凝抑制试验 实验8-10 病毒中和试验 实验8-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九章 病原分子生物学技术 实验9-1 质粒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实验9-2 DNA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和连接试验 实验9-3 耐药质粒DNA转化试验 实验9-4 PCR方法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第十章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自动化 实验10-1 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检测第二部分 寄生虫学第十一章 寄生虫形态学第一节 线虫 实验11-1 似蚓蛔线虫 实验11-2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实验11-3 蠕形住肠线虫 实验11-4 毛首鞭形线虫 实验11-5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实验11-6 旋毛形线虫 实验11-7 粪类圆线虫第二节 吸虫 实验11-8 华支睾吸虫 实验11-9 布氏姜片吸虫 实验11-10 卫氏并殖吸虫 实验11-11 日本裂体吸虫及其他裂体吸虫第三节 绦虫 实验11-12 链状带绦虫和肥胖带绦虫 实验11-13 细粒棘球绦虫 实验11-14 多房棘球绦虫 实验11-15 微小膜壳绦虫 实验11-16 曼氏迭宫绦虫第四节 原虫 实验11-17 溶组织内阿米巴和结肠内阿米巴 实验11-18 蓝氏贾第鞭毛虫 实验11-19 阴道毛滴虫 实验11-20 杜氏利什曼原虫 实验11-21 疟原虫 实验11-22 刚地弓形虫 实验11-23 微小隐孢子虫第五节节 肢动物 实验11-24 昆虫纲形态 实验11-25 蛛形纲形态 附录9:人体常见寄生虫虫卵的鉴别第十二章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技术第一节 病原学诊断方法 实验12-1 粪便检查 实验12-2 血液检查 实验12-3肛周检查 实验12-4 其他组织器官检查 实验12-5 阴道分泌物检查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方法 实验12-6皮内试验 实验12-7 环卵沉淀试验 实验12-8 尾蚴膜反应第十三章 寄生虫培养技术及动物模型第一节 寄生虫的体外培养 实验13-1 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培养 实验13-2 阴道毛滴虫培养 实验13-3 溶组织内阿米巴培养 实验13-4 利什曼原虫培养第二节 寄生虫的动物模型 实验13-5 旋毛虫动物模型 实验13-6 日本血吸虫动物模型 实验13-7 华支睾吸虫动物模型 实验13-8 鼠疟原虫动物模型 实验13-9 刚地弓形虫动物模型 实验13-10 杜氏利什曼原虫动物模型第二篇 综合设计篇第十四章 细菌鉴定的基本程序第十五章 呼吸道感染病原体 实验15-1 呼吸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第十六章 胃肠道感染病原体 实验16-1 胃肠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第十七章 血液及骨髓感染病原体 实验17-1 血液或骨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第十八章 创伤感染病原体 实验18-1 脓汁、创伤分泌物的病原体检查第十九章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病原体 实验19-1 泌尿生殖道标本的病原体检查第三篇 自主探究篇第二十章 自主探究 实验20-1 自主探究实验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第二十二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