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 第二版
作者:李广元 编著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诊断学基础》是阐述疾病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临床学科。《诊断学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医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诊断学基础(第2版)(中医学专业供中医学 针灸推拿 中医骨伤 护理等专业用)》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诊断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利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获取临床资料,在熟悉临床资料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并能完成规范的病历书写,为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教材是以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基础》为基础,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和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对知识、理论、技能的需求,调整了教材结构,充实了教材内容。内容包括绪论、第一章问诊、第二章常见症状、第三章体格检查、第四章实验室检查、第五章影像学检查、第六章心电图检查、第七章内镜检查、第八章诊断与病历书写。为有利于学习,《诊断学基础(第2版)(中医学专业供中医学 针灸推拿 中医骨伤 护理等专业用)》附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和临床检验参考值。与第l版教材相比,主要的变化有:①将常见症状中的昏迷改为意识障碍,并增加了心悸、便秘、眩晕、腰背痛和腿痛、抽搐等症状;②体格检查中补充了脑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检查的内容;③实验室检查中充实了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的部分检查项目,并增加了临床常用病原学检查和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的部分项目;④将原来的X线检查、超声检查与常用诊断新技术合编为影像学检查,并充实了CT检查的内容,考虑到内镜检查在各科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和归类的特殊性,将其单独划为一章,增加了常用内镜的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本教材构思新颖、编排紧凑、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简繁得当、重点突出。既渗透了学科发展的过程,又反映了当代最新发展的研究成果;既体现了本教材自身的特点,又实现了与相关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既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又便于临床的实际应用。本教材的编写,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使其具有理论性、知识性和能力性;注重面向社会、面向岗位,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注重面向未来和发展,使其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注重文字和图表的表达水平,使其提高了可阅读性。
目录
绪论
一、诊断学的概念
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三、诊断学的内容
四、诊断学的学习目的及要求
五、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
第一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概念与重要性
第二节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节 问诊的内容
第四节 系统问诊要点
第二章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水肿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第四节 咯血
第五节 呼吸困难
第六节 发绀
第七节 心悸
第八节 胸痛
第九节 腹痛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
第十一节 腹泻
第十二节 便秘
第十三节 呕血与便血
第十四节 黄疸
第十五节 排尿异常
第十六节 腰背痛和腿痛
第十七节 头痛
第十八节 眩晕
第十九节 抽搐
第二十节 意识障碍
第三章 体格检查
第一节 体格检查概述
一、体格检查常用的器具和物品
二、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三、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一般检查
一、性别
二、年龄
三、体温
四、脉搏
五、呼吸
六、血压
七、发育与营养状态
八、意识状态
九、面容与表情
十、体位与步态
十一、皮肤
十二、淋巴结
第三节 头部检查
一、头颅外形
二、眼
三、耳
四、鼻
五、口
六、腮腺
第四节 颈部检查
一、颈部的分区
二、颈部的外形与活动
三、颈部血管
四、甲状腺
五、气管
第五节 胸部检查
一、胸部的体表标志
二、胸壁、胸廓与乳房
三、肺及胸膜
四、心脏
第六节 腹部检查
一、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视诊
三、触诊
四、叩诊
五、听诊
六、常见腹部病变(疾病)体征
第七节 脊柱与四肢检查
一、脊柱检查
二、四肢检查
第八节 生殖器、肛门与直肠检查
一、生殖器检查
二、肛门与直肠检查
第九节 神经系统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二、运动功能检查
三、感觉功能检查
四、神经反射检查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血液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血液一般检查
三、溶血性贫血检查
四、出血与凝血检查
五、血型检查
附血液分析仪简介
第二节 尿液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尿液一般检查
三、尿液其他检查
附尿液分析仪简介
第三节 粪便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一般性状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四、化学检查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
三、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
四、血清酶检查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肾小球功能试验
三、肾小管功能试验
第六节 脑脊液检查与浆膜腔积液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
二、浆膜腔积液检查
第七节 妊娠诊断试验与精液检查
一、妊娠诊断试验
二、精液检查
第八节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血清电解质检查
三、血清脂类检查
四、血糖及相关检查
五、血液激素检查
六、血清酶检查
七、血清心肌蛋白检查
八、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测定
第九节 临床常用病原学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常见细菌病原学检查
三、常见病毒病原学检查
四、常见性传播疾病病原学检测
第十节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标本采集
二、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检查
三、自身抗体检查
四、肿瘤标记物检查
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应用简介
第五章 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 X线检查
一、基本知识
……
第六章 心电图检查
第七章 内镜检查
第八章 诊断与病历书写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