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案例版 印晓星 主编 2009年版

收藏
  • 大小:187.06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案例版
作者:印晓星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年版
丛编项: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着“应用型药学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案例版)》着重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对内容的重点进行适当调整,对冗长的数学公式的推导进行适当的精简,尤其是对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力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内容和格式上编出特色,通过案例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案例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基本原理时即能产生感性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并能通过案例将基本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目录
前言
第1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第一节 生物药剂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药物体内过程及其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一、药物的体內过程
二、药物的体內过程与药物效应
第三节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五节 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一、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
二、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第2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 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二、药物的细胞膜转运机制
三、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二、循环系统因素
三、疾病因素
第三节 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一、pH分配学说
二、药物溶出速率
三、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第四节 剂型因素对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影响
一、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二、固体制剂的崩解和溶出
三、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五、给药方式和药品储存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第五节 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一、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概述
二、BCS分类系统与剂型设计
三、缓、控释药物剂型设计
第六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评价方法
一、体外法
二、在体法
三、体内试验方法
第3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一、口腔黏膜的特征
二、口腔黏膜给药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三、影响药物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第三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二、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三、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一、鼻腔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二、影响药物鼻黏膜吸收的因素
三、鼻黏膜给药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肺部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二、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因素
第六节 直肠与阴道给药
一、直肠黏膜给药
二、阴道黏膜给药
第七节 眼部给药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
二、药物吸收途径
三、影响药物眼部吸收的因素
第4章 药物的分布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的组织分布与药效
二、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
三、表观分布容积
第二节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
一、组织器官血流量
二、血管的通透性
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五、药物相互作用
六、药物理化性质
七、药物剂型因素
第三节 药物的淋巴系统转运
一、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二、药物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
三、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液的转运
第四节 药物的脑内分布
一、药物由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
二、药物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周的转运
第五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
一、胎盘的药物转运
二、胎儿体內的药物分布
第六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
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
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第七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
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一、被动靶向制剂设计
二、主动靶向制剂设计
三、物理化学方法的主动靶向
四、长循环微粒给药系统
第5章 药物代谢
第一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一、药物代谢反应类型
二、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
第二节 药物代谢酶及代谢部位
一、药物代谢的酶系统
二、药物代谢的部位
三、首过效应与肝提取率
四、药物代谢酶催化机制研究方法
第三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一、影响药物代谢的剂型因素
二、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第四节 药物代谢和制剂设计
一、前体药物的制剂设计
二、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设计
三、药酶抑制剂与制剂设计
四、药物代谢和剂型改革
第6章 药物排泄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一、药物经肾排出的方式和主要影响因素
二、肾清除率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二、肝肠循环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一、药物从乳汁排泄
二、药物从唾液排泄
三、药物从肺排泄
四、药物从汗腺排泄
第7章 药物动力学概述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及其发展史
一、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二、药物动力学发展史
第二节 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研究內容
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房室模型的基本概念
二、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三、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第四节 药物在体内运动的速率论
一、一级速率过程
二、零级速率过程
三、非线性速率过程
第五节 药物动力学参数
一、速率常数
二、生物半衰期
三、表观分布容积
四、清除率
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六、药峰时间和药峰浓度
七、生物利用度
第8章 单室模型
第一节 静脉注射给药
一、血药浓度
二、尿药排泄数据
第二节 静脉滴注
一、血药浓度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三、静脉滴注的负荷剂量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一、血药浓度
二、尿药浓度
三、血管外给药后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的相互关系
第9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
一、血药浓度法
二、尿药排泄数据法
第二节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
一、模型的建立
二、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三、系数R、S、R、S与A、B的关系
四、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五、静脉注射与静脉滴注同时给药
第三节 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一、模型的建立
二、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三、基本参数的估算
四、模型参数的求算
五、Loo-Riezelman法测定吸收百分数
第四节 三室模型静脉注射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第五节 房室模型的判别
一、作图判断
二、用残差平方和判断
三、用拟合度(r2)进行判断
四、AIC法
五、F检验
第10章 重复给药
第一节 重复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二、单室模型间歇静脉滴注给药
三、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四、二室模型
五、利用叠加原理预测重复给药血药浓度
第二节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一、单室模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二、二室模型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第三节 重复给药体内药量的蓄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和负荷剂量
一、重复给药体內药量的蓄积
二、重复给药血药浓度的波动程度
三、负荷剂量
第11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简介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现象及含义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点
三、产生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原因
四、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识别要素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一、Michaelis-Menten方程(米曼方程)
二、药物Michaelis-Menten动力学过程的特征
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及参数计算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第12章 统计矩原理及其在药物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统计矩的概念及计算
一、零阶矩
二、一阶矩
三、二阶矩
第二节 矩量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一、生物半衰期
二、清除率
三、表现分布容积
第三节 矩量法在药物剂型研究中的应用
一、释放动力学
二、吸收动力学
第13章 群体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群体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二、群体药动学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步骤
第二节 NONMEM法
第三节 群体药物动力学应用实例
一、NONMEM法估算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实例
二、个体给药方案的制定——Bayesian反馈法
第14章 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药浓度和药效之间的定量关系
一、药效指标的选择
二、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的关系
三、血药浓度和半衰期以及药理作用持续时间的关系
第三节 药效学模型
一、固定效应模型
二、线性模型
三、对数线性模型
四、最大效应模型(丑。。model)
五、SigmoidE模型
第四节 药动学与药效学结合模型
一、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药效的经时变化公式
三、药效持续时间
四、效应室的确定
五、单室PK-PD模型
六、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的估算方法及其意义
七、药动学一药效学结合模型的应用
第15章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第二节 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
一、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新药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內容
第三节 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一、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新药临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內容
第四节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
第五节 计算机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3P87/3P97实用药物动力学计算程序
二、WinNonlin软件
三、DAS统计软件
第16章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第一节 生物利用度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二、研究生物利用度的意义
三、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四、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
五、绝对生物利用度
六、相对生物利用度
第二节 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一、生物等效性概念
二、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原则
三、生物等效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第三节 中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一、中药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
二、影响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第17章 药物动力学在缓、控释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缓、控释制剂的药物选择和设计要求
一、概述
二、缓、控释制剂药物选择的一般原则
三、缓、控释制剂设计的药物动力学及生物药剂学原理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
一、单次给药双周期交叉试验
二、多次给药双周期交叉试验
三、食物影响试验
第三节 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一、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评价
二、缓、控释制剂的体內评价
三、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相关性评价
第18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给药方案设计
一、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二、决定给药方案的因素
三、制定给药方案的步骤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一、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设计
二、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三、稳态血药浓度与给药方案设计
四、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设计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一、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二、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第四节 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一、肾功能减退患者的给药方案调整
二、肝功能改变患者给药剂量的调整
第五节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
一、老年人的药物动力学
二、妊娠期药物动力学特点
三、小儿药物动力学特点
附录
一、数学符号注释
二、拉普拉斯变换
三、一些药物的动力学参数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