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医学实验技术系列 医学微生物实验技术 郭晓奎 著 2010年版

收藏
  • 大小:243.64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阅读软件: Adobe Reader
资源简介
医学实验技术系列 医学微生物实验技术
作者:郭晓奎 著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自从17世纪,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制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细菌这种微生物开始,微生物学大致经历了微生物形态学时代、微生物生理学时代、微生物免疫学时代,以及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时代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推动微生物学向前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微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19世纪固体培养基、染色法的首次应用,到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大量实践,如今的微生物学技术已经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一门结合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物理学、工程学等众多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些技术从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化代谢、遗传信息、微生态等各个层面向人们揭示出微生物世界的奥秘,是人们在研究、学习微生物时不可或缺的工具。针对微生物研究的不同层面,微生物学技术可以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微生物表现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微生物的一些结构,如荚膜、鞭毛、细胞壁,分泌的各种蛋白、毒素,以及细菌的生理活动或生化反应。这类技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传统微生物学的经典方法,如革兰染色、荚膜染色、琼脂培养、鸡胚接种、IMViC试验、药物敏感试验等,也包括现代免疫学的一些方法,如血清学反应、ELISA技术等,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疫苗学相关技术。当前分子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们在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鉴别、诊断、疫苗的开发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标准化、自动化、集成化、高效率正在成为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基本原理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技术革新以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进步,微生物学第二类技术,即针对微生物个别基因及基因组研究技术逐渐成为了微生物研究领域中的主流技术。
目录
第一章 病原微生物镜检技术
 第一节 普通光学显微镜
 第二节 几种特殊的光学显微镜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
 第四节 运用显微镜进行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技术
第二章 核酸体外扩增技术
 第一节 常规PCR
 第二节 反转录PCR
 第三节 定量PCR
 第四节 致突变PCR
 第五节 其他种类PCR
第三章 突变技术
 第一节 突变分析
 第二节 笔记标识突变
第四章 体内表达技术
 第一节 体内表达技术
 第二节 体内诱导的抗原技术
 第三节 差异荧光诱导(DFI)的启动子捕获技术
第五章 微生物基因组学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
 第二节 基因组数据分析
 第三节 细菌比较基因组学
第六章 微生物蛋白质组技术
第一节 蛋白质组技术简介
第二节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和分离
第三节 蛋白质鉴定技术
 第四节 定量蛋白质组技术
 第五节 免疫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
 第六节 参考实验方案
第七章 微生物代谢组学
 第一节 微生物代谢组学概述
 第二节 代谢组学的应用
 第三节 代谢组学研究技术
 第四节 代谢组学研究展望
 第五节 参考实验方案
第八章 基因芯片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基因芯片概述
第二节 基因芯片的原理
第三节 基因芯片的制备方法
第四节 基因芯片的检测技术
第五节 基因芯片在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节 微生物基因芯片应用展望
第七节 参考实验方案
第九章 正常菌群分析技术
第一节 DNA指纹图谱分析
第二节 基因克隆文库分析
第三节 分子杂交
第四节 参考实验方案
第十章 微生物学检验的自动化
第一节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
第二节 美国BD公司产品
第三节 BioFosun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
第十一章 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研究技术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细菌对宿主细胞黏附和侵袭研究技术
第十三章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 
第十四章 基于基因组的病原体检测分型技术 
第十五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第十六章 常用病毒培养技术 
第十七章 未知病原的检测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