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兔兔,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首页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籍手册>医药书籍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王德山 主编 2010年版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王德山 主编 2010年版

收藏
  • 大小:34.2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医药书籍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资源简介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作者:王德山 主编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改革教材
内容简介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医学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经过广大医药科技人员的艰苦工作,一个具有中西医结合医学特色的学科体系已初步显现。特别是伴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医疗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一批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临床教材脱颖而出。但是,作为支撑和指导,晦床的基础性理论教材却明显滞后,《中西医结合生理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是,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与学习方法,以实现由基础到临床的顺利过度,同时也为其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基础。为此。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计十三章。上篇主要内容是: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与物质基础、机体功能活动调控系统与调控机制等;下篇主要以功能系统为主线,分别介绍了机体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等。为保持中医、西医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多数章节均按照中医学传统理论、现代医学理论、中医基本理论现代医学研究的顺序进行编写。但作为探索,个别章节将中西医内容进行了穿插编写,以期两个理论体系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结合。在编写过程中,本教材不是以中医脏腑为中心,即将每个脏腑的所有功能集中编写,而是以现代生理学的功能系统为主线,将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内容统一编写,从而突出了某一功能活动中,相关脏腑和器官、组织、细胞所起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着力培养学生以功能系统为主线学习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思维模式。为了使教材通俗易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改革教材: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没有大量引用中医经典条文,而采用直白、简洁的语言加以阐述。编写的内容坚持“三基”和“少而精”的原则,注重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在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研究内容的编写上,遵照中医基本理论的原创思维,以中医的“证”确立现代医学的“病”,将“证”的定位、发生机制与“病”的解剖定位、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比较,以“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探讨引发“证”的脏腑功能定位及可能机制,并辅以实验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二、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三、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四、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的研究思维与方法
  第二节 阴阳平衡与内环境稳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属性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四、阴阳平衡与内环境稳态
   五、阴阳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三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与五行生克制化
  一、机体功能活动调节形式
   二、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特点——自动控制
   三、五行学说及在医学中的运用
   四、五行学说的现代医学研究
   五、机体功能活动自动控制与五行生克制化
 第二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与物质基础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跨膜物质转运与信号转导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三、细胞内跨膜信号转导
  第二节 细胞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
   一、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二、兴奋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第三节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一、肝脾与肌肉收缩功能
   二、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三、骨骼肌的兴奋一收缩耦联
   四、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五、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六、脾主肌肉与肝主筋功能的现代医学研究
 第四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脏腑与神明
   一、神明的含义与物质基础
   二、情志与五脏
   三、脑与神明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神经元.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分类与结构
   二、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第四节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
   四、中枢抑制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传导
  二、丘脑的核团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下篇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