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颅脑损伤学 第三版
作者:江基尧 主编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为推动我国颅脑损伤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和提高临床救治水平,邀请了国内几十家医院的百余位作者,对《现代颅脑损伤学》第2版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幅度增加近年来有关颅脑损伤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新进展,包括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病机制的新见解、神经损伤分子生物学、药物多中心临床研究、临床诊治新概念和新技术、神经干细胞技术、神经细胞凋亡、亚低温脑保护基础与临床、超深低温脑保护技术、脑损伤修复再生研究方法学等相关内容,使《现代颅脑损伤学(第3版)》更能反映当今国内外颅脑损伤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最新成果。全书共64章,约135万字,内容涉及颅脑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各个方面,不但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当今国内外有关颅脑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疗法,同时着重介绍颅脑损伤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且适当地介绍了各位专家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和临床诊治经验。《现代颅脑损伤学(第3版)》注重理论科学性、先进性与临床实用性相结合,为我国从事颅脑损伤专业的临床医学工作者和基础研究人员提供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主要读者对象:各大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的神经外科医师。
目录
第一篇 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诊治
第一章 颅脑解剖与生理 丁文龙 施渭彬(3)
第一节 颅顶(3)
第二节 颅底内面(5)
第三节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8)
第四节 脑(9)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与电活动(29)
第六节 脑电活动与睡眠(32)
第七节 脑神经(35)
第八节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41)
第九节 脑的被膜(46)
第十节 脑的血管(48)
第十一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51)
第二章 颅脑损伤病人神经系统检查及辅诊 江基尧 张浚 郭之通(52)
第一节 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 (52)
第二节 颅脑损伤病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57)
第三节 颅脑损伤病人的辅助检查(59)
第三章 颅脑损伤病人现场抢救与转运 张赛 刘敬业(67)
第一节 现场抢救(67)
第二节 颅脑损伤病人的医疗救护与转运(69)
第四章 颅脑损伤病人急诊室诊治 李国平 游潮(73)
第一节 诊断(73)
第二节 处理(77)
第五章 头皮损伤和颅骨骨折 黄国栋 李维平(83)
第一节 头皮损伤(83)
第二节 颅骨骨折(87)
第六章 脑震荡 钱锁开 王勇 (97)
第一节 病理基础(97)
第二节 诊断(98)
第三节 治疗(99)
第七章 脑挫裂伤 范亦明 刘佰运(101)
第一节 损伤机制(101)
第二节 病理与分期(102)
第三节 病理生理特征(103)
第四节 临床表现(105)
第五节 辅助检查(109)
第六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114)
第七节 治疗及预后(116)
第八章 创伤性脑水肿 徐如祥 王清华(127)
第一节 创伤性脑水肿的分类(127)
第二节 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129)
第三节 创伤性脑水肿的超微结构改变(132)
第四节 创伤性脑水肿的治疗(133)
第九章 颅内高压与脑疝(138)
第一节 颅内高压症 高亮(138)
第二节 脑疝 高亮(153)
第三节 天幕裂孔切开术 蔡学见(158)
第十章 创伤性颅内血肿(168)
第一节 急性颅内血肿 江基尧(168)
第二节 迟发性颅内血肿 梁玉敏 江基尧 刘卫东(177)
第三节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江基尧包映晖(180)
第四节 颅脑损伤手术的微创原则 江基尧 包映晖(184)
第十一章 脑干伤 于如同 王运杰(192)
第一节 病因(192)
第二节 临床表现(193)
第三节 诊断(197)
第四节 治疗(198)
第十二章 丘脑下部损伤 张建宁 陈心(203)
第一节 解剖和生理学基础(203)
第二节 损伤机制及病理特征(204)
第三节 临床表现(204)
第四节 诊断(207)
第五节 治疗(208)
第十三章 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 江基尧(213)
第一节 发生率(213)
第二节 tSAH病人的临床特征(214)
第三节 tSAH的CT成像分析(215)
第四节 tSAH引起的血管痉挛和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218)
第五节 tSAH的临床实验室评价(218)
第六节 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治疗tSAH的前景(220)
第七节 tSAH病人的预后(222)
第十四章 开放性颅脑损伤 张赛 孙洪涛 陈镭(226)
第一节 非火器性开放性颅脑损伤(226)
第二节 火器性颅脑损伤(230)
第十五章 儿童和老年人颅脑损伤 杨小锋 潘德生 鲍南(242)
第一节 儿童颅脑损伤(242)
第二节 老年人颅脑损伤(247)
第十六章 高原颅脑损伤 冯华 王宪荣(254)
第一节 高原颅脑损伤病人基本伤情特点(254)
第二节 高原颅脑损伤后并发症的特点(255)
第三节 高原颅脑损伤救治的局限性(256)
第四节 高原颅脑损伤的救治策略(256)
第五节 高原颅脑损伤的救治展望(257)
第十七章 颅脑损伤病人的影像学诊断 梁玉敏 王金林 江基尧(259)
第一节 概述(259)
第二节 颅骨骨折(261)
第三节 颅内血肿(262)
第四节 其他类型颅脑损伤(267)
第十八章 颅脑损伤病人手术的麻醉 闻大翔 石学银(274)
第一节 常用麻醉药对脑生理功能的影响(274)
第二节 麻醉管理(280)
第十九章 颅脑损伤病人脑保护药物治疗选择 江基尧(285)
第一节 颅脑损伤病人脑保护药物种类和临床循证医学证据(285)
第二节 脑保护药物临床使用原则和建议(289)
第二篇 颅脑损伤合并伤的临床诊治
第二十章 颅脑损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 张继东 陈滨 黄平 韩晓峰(295)
第一节 概述(295)
第二节 四肢伤(298)
第三节 脊柱骨盆伤(305)
第二十一章 颅脑损伤合并胸部伤 叶清(311)
第一节 伤情判断和急救处理(311)
第二节 常见胸外科创伤和处理(312)
第二十二章 颅脑损伤合并腹部伤 倪醒之(316)
第一节 概述(316)
第二节 腹部爆震伤(322)
第三节 各个不同部位的腹部创伤(323)
第二十三章 颅脑损伤合并颌面伤 吴逸群(331)
第一节 概述(331)
第二节 颌面伤的急救处理(332)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336)
第四节 牙和牙槽突损伤(339)
第五节 颌骨骨折(340)
第六节 颧骨复合体骨折(344)
第三篇 颅脑损伤并发症的临床防治
第二十四章 颅脑损伤后肺部并发症 王玉海(349)
第一节 肺部感染(349)
第二节 神经源性肺水肿(357)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58)
第二十五章 颅脑损伤后心功能障碍 邱炳辉 漆松涛(361)
第一节 病因(361)
第二节 心血管功能监测(362)
第三节 心率、血压异常(364)
第四节 心律失常(365)
第五节 心力衰竭(366)
第二十六章 颅脑损伤后肾功能衰竭 龙连圣(368)
第一节 病因(368)
第二节 诊断(368)
第三节 治疗(371)
第二十七章 颅脑损伤后应激性黏膜病变和应激性溃疡 鲁晓杰(373)
第一节 发生机制(374)
第二节 诊断(378)
第三节 治疗(379)
第四节 预防(381)
第二十八章 颅脑损伤后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韩瑞章 (386)
第一节 水潴留或缺水(387)
第二节 电解质紊乱(389)
第三节 酸碱失衡(396)
第二十九章 颅脑损伤后代谢紊乱和营养 张赛 梁晋(400)
第一节 高糖血症(400)
第二节 低蛋白血症(401)
第三节 营养支持疗法(402)
第三十章 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并发症 洪波 刘建民(409)
第一节 创伤性动静脉瘘(409)
第二节 创伤性颅外动脉夹层及动脉瘤(414)
第三节 创伤性颅内动脉瘤(415)
第四节 创伤性颅内静脉(窦)损伤及血栓形成(416)
第三十一章 颅脑损伤后脑神经损伤 李世亭(421)
第一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421)
第二节 治疗(427)
第三十二章 创伤性窒息 邱永明 刘建民(430)
第一节 病因(430)
第二节 临床表现(431)
第三节 诊断(432)
第四节 治疗(433)
第五节 护理(433)
第三十三章 颅脑损伤后颅内感染 傅震 邱永明(435)
第一节 头皮感染(435)
第二节 颅骨骨髓炎(435)
第三节 硬脑膜外积脓(436)
第四节 硬脑膜下积脓(436)
第五节 脑膜炎(437)
第六节 脑室炎(438)
第七节 脑脓肿(439)
第四篇 颅脑损伤后遗症的临床诊治
第三十四章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 黄国栋 李维平(443)
第一节 发生机制(443)
第二节 临床表现(444)
第三节 诊断(446)
第四节 治疗(448)
第三十五章 颅脑损伤后癫痫 周洪语(451)
第一节 概述(451)
第二节 发生机制(452)
第三节 诊断(456)
第四节 治疗(460)
第五节 预防(467)
第三十六章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 杨小锋 曹飞 刘伟国(472)
第一节 颅脑损伤后脑积水(472)
第二节 颅脑损伤后硬膜下积液和水瘤(478)
第三节 创伤性蛛网膜囊肿(480)
第三十七章 颅脑损伤后长期昏迷 高国一 傅西安 钟天安(482)
第一节 概述(482)
第二节 基本概念(483)
第三节 发生率和流行病学(485)
第四节 诊断和临床评估(486)
第五节 伤后长期昏迷发生的相关因素(487)
第六节 伤后长期昏迷的临床治疗(488)
第七节 伤后长期昏迷诊治的展望(491)
第八节 伤后长期昏迷病人预后判断标准(493)
第三十八章 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和康复(496)
第一节 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判断指标 王中(496)
第二节 影响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因素 王中(500)
第三节 康复治疗 杨小锋 龚江标 胡晓华(502)
第三十九章 颅骨缺损 侯立军 金海(509)
第四十章 脑死亡 张赛 胡群亮 赵明亮 刘卫东(513)
第一节 历史发展和定义(513)
第二节 病因和病理(515)
第三节 诊断(515)
第四十一章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马蓉 崔勤(524)
第一节 颅脑损伤病人的观察(524)
第二节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527)
第五篇 颅脑损伤的应用基础研究
第四十二章 颅脑损伤模型(541)
第一节 自由落体颅脑损伤模型 徐如祥 王清华(541)
第二节 液压颅脑损伤模型 江基尧(543)
第三节 直线和旋转加速伤模型 贺晓生 章翔(546)
第四节 颅脑火器伤模型 侯立军 金海(550)
第四十三章 血脑屏障损害 李新钢 徐如祥 王清华(558)
第一节 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特点(558)
第二节 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的改变(562)
第三节 颅脑损伤时血脑屏障损害的发生机制(564)
第四节 血脑屏障损害的治疗(567)
第四十四章 钙与颅脑损伤 赵世光 徐如祥 王清华(570)
第一节 神经元的正常钙代谢(570)
第二节 颅脑损伤后钙代谢异常及其病理损害作用(572)
第三节 钙拮抗剂对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575)
第四十五章 钠与颅脑损伤 毛青 江基尧(579)
第一节 电压门控的钠通道阻滞剂与颅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579)
第二节 电压门控的钠通道与颅脑损伤(582)
第四十六章 神经递质和受体与颅脑损伤(588)
第一节 乙酰胆碱 张晓冬 孙晓川(588)
第二节 儿茶酚胺与5羟色胺 吴海涛 孙晓川(591)
第三节 兴奋性氨基酸 江涌 孙晓川(593)
第四节 内源性阿片肽 郭宗铎 孙晓川(600)
第四十七章 脂质过氧化物与颅脑损伤 刘国栋 兰青 江基尧(606)
第一节 自由基及自由基反应的基本概念(606)
第二节 脂质过氧化物化学(607)
第三节 自由基与颅脑损伤(609)
第四节 颅脑损伤中自由基损伤的对策和现状(616)
第四十八章 炎性反应物质与颅脑损伤 江荣才 费舟 章翔(619)
第一节 炎性反应物质的分类(620)
第二节 炎性反应物质和颅脑损伤(621)
第三节 炎性反应物质间的相互作用(627)
第四节 抗炎措施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627)
第四十九章 血小板激活因子与颅脑损伤 费舟 章翔(631)
第一节 概述(631)
第二节 血小板激活因子与缺血性脑损害(632)
第三节 血小板激活因子与颅脑损伤(634)
第五十章 腺苷与颅脑损伤 文立 徐如祥 江基尧(637)
第一节 腺苷的生理(637)
第二节 腺苷的病理生理作用(638)
第三节 脑缺血缺氧性损伤时腺苷变化及其作用(639)
第四节 腺苷治疗颅脑损伤的可能机制(641)
第五十一章 神经节 苷脂与颅脑损伤 江基尧 朱诚(644)
第一节 神经节 苷脂的化学特性及其分布(644)
第二节 神经节 苷脂对实验性脑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645)
第三节 神经节 苷脂的临床疗效(647)
第五十二章 颅脑损伤后热休克蛋白的脑保护作用 周崧 朱晓江(650)
第一节 热休克蛋白家族(650)
第二节 热休克蛋白的主要功能及其脑保护作用(652)
第五十三章 微量元素与颅脑损伤 王宁 徐跃峤(661)
第一节 镁与颅脑损伤(661)
第二节 锌与颅脑损伤(664)
第五十四章 神经营养因子与颅脑损伤 董吉荣(669)
第一节 神经营养因子结构(669)
第二节 神经营养因子受体(669)
第三节 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670)
第四节 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系统疾病可能的治疗作用(671)
第五十五章 神经干细胞与颅脑损伤 朱剑虹(674)
第一节 成年脑内神经干细胞(675)
第二节 神经胶质干细胞(680)
第三节 诱导多能干细胞与颅脑损伤(683)
第五十六章 弥漫性轴索损伤雷霆 周晓平 胡小吾(695)
第一节 病理特征及其分级(695)
第二节 发病机制(696)
第三节 病理效应(697)
第四节 伤后修复再生及其机制(697)
第五节 临床诊治(702)
第五十七章 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于如同 冯海龙(707)
第一节 概述(707)
第二节 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714)
第三节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神经细胞凋亡(720)
第四节 氧化应激与神经细胞凋亡(723)
第五节 缺氧诱导因子1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730)
第六节 热休克蛋白与细胞凋亡和颅脑损伤的关系(735)
第五十八章 亚低温脑保护技术 江基尧 张浚(743)
第一节 历史回顾和亚低温概念的提出(743)
第二节 亚低温与缺血性脑损伤(744)
第三节 亚低温与实验性颅脑损伤(748)
第四节 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疗效(748)
第五节 亚低温脑保护的主要机制(752)
第六节 前景与展望(756)
第五十九章 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 于明琨 钱俊(759)
第一节 脑循环代谢的生理特点(759)
第二节 病灶周围缺血性半暗带的概念及意义(760)
第三节 脑微循环的基本概念(765)
第四节 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的概述(766)
第五节 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769)
第六节 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的治疗(772)
第六十章 脑氧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包映晖(781)
第六十一章 大剂量清蛋白脑保护作用 刘斌 江基尧(789)
第一节 大剂量清蛋白对脑损伤的治疗保护作用(789)
第二节 大剂量清蛋白对脑损伤治疗保护作用的机制(791)
第六十二章 深低温脑保护技术 徐蔚 高永军(794)
第一节 概述(794)
第二节 选择性脑深低温保护技术(794)
第三节 冷冻保存与冷冻损伤(798)
第四节 前景与展望(799)
第六十三章 颅脑损伤分子生物学机制 冯军峰(802)
第一节 颅脑损伤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802)
第二节 颅脑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意义(805)
第六十四章 颅脑损伤研究的基本方法 朱剑虹(822)
第一节 体外神经细胞机械损伤模型(822)
第二节 体外神经细胞培养技术(824)
第三节 免疫酶技术(825)
第四节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828)
第五节 常用病理生理技术(832)
第六节 常用电生理技术(835)
第七节 动物脑神经功能监测方法(837)
附录 颅脑损伤病人临床常用正常参考值 毛青 韩晞(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