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脏病用药策略
作者:李少波,陈武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编者结合临床用药经验,并参考女性心脏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介绍了有关女性心脏病用药的策略及方法,分20章,先阐述了各种女性心脏病用药策略及常用药物、常见女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及其用药特点,然后对女性妊娠期心血管相关疾病及哺乳期用药方法做了专门讲解。本书内容实用,可供临床各级医师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在防治女性心脏病时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总 论
第一节 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
一、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二、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第二节 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与防治
一、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方法
二、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 妊娠期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一、女性在妊娠期的生理改变
二、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方法
第2章 女性心血管药物的药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心血管药物治疗的机制与应用
一、利尿药
二、β受体拮抗药
三、α受体拮抗药
四、钙通道阻滞药
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七、其他血管扩张药
八、抗心力衰竭药
九、抗休克药
十、抗心律失常药
十一、硝酸酯类药物
十二、溶栓药
十三、抗血小板药物
十四、抗凝血药
第二节 女性心血管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女性心血管药物的应用特点
二、女性避孕药对心血管的影响
三、激素替代治疗对心血管的影响
第三节 心血管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应用
一、心血管药物对妊娠期女性的影响
二、心血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三、妊娠期的合理用药
四、哺乳期的安全用药
第3章 女性心脏病常用治疗药物
一、利尿药
二、β受体拮抗药
三、α受体拮抗药
四、钙通道阻滞药
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七、其他血管扩张药
八、抗心力衰竭药
九、抗休克药
十、抗心律失常药
十一、硝酸酯类药物
十二、溶栓药
十三、抗血小板药物
第4章 女性冠心病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5章 女性高血压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6章 女性心脏瓣膜病
第一节 二尖瓣狭窄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第二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三节 主动脉瓣狭窄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四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7章 女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8章 女性心肌病
第一节 肥厚型心肌病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二节 扩张型心肌病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9章 女性心包疾病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0章 女性主动脉夹层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1章 女性深静脉血栓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2章 女性肺栓塞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3章 女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4章 女性血脂异常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5章 女性结缔组织病心脏损害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一﹑发生机制
二﹑诊断与治疗
三、预后特点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一﹑发生机制
二﹑诊断与治疗
三、预后特点
第三节 系统性硬化病
一﹑发生机制
二﹑诊断与治疗
三、预后特点
第四节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一﹑发生机制
二﹑诊断与治疗
三、预后特点
第16章 女性心脏神经官能症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7章 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
第一节 妊娠期高血压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二节 围生期心肌病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三节 妊娠合并心脏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四节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一﹑发生机制
二﹑诊断与治疗
三、预后特点
第五节 妊娠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
一、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二、妊娠合并原发性心肌病
三、妊娠合并心律失常
第18章 女性心力衰竭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19章 女性心律失常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
四、预后特点
第20章 女性心脏性猝死与复苏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诊断
三﹑治疗策略